古铜镜:一磨一拭,映照千年风华|文物修复

文摘   2024-12-22 06:03   北京  


文|朱紫璇编辑整理



在尘封的岁月长河中,一面面古铜镜静默地诉说着过往。它们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却也难逃时光的侵蚀。然而,在修复师的巧手下,这些看似失去光泽的古镜,正被一点点唤醒,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穿越时空,与我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见证这段奇迹般的重生之旅。


01


柳毅传书 铜镜映情


宋代人物故事镜是中国青铜镜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延续了汉唐时期的人物故事元素,还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铜镜的主题。这些铜镜不仅展示了宋代的艺术魅力,还表明宋代人物故事铜镜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趣和研究价值


“柳毅传书”故事题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柳毅传书铜镜镜面呈圆形背面设计巧妙,分为上下两个区域。上区龙女和柳毅在树下相对而语。右边还有一位男子牵着马周围散布着悠闲的羊群下区则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两条大鱼在浪花中腾跃,整个画面既富有诗意又充满生活气息。


柳毅传书铜镜的主要病害有残缺、裂隙、变形、层状堆积物和表面硬结物,极大影响了文物的观赏性。为解决其保存问题和恢复原有面貌,亟需保护修复。


宋代柳毅传书铜镜修复前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侯靖涛结合文物病害及其分析结果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步骤,包括建立文物修复档案清洗矫形补缺着色做旧封护完善文物修复档案。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是修复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关系到后续修复的方方面面。建档内容主要包括采集影像资料详细记录文物基本信息及病害绘制病害图制定修复方案


铜镜镜背病害图                  铜镜镜面病害图


到了正式修复环节,首先是清洗铜镜。由于未在铜镜表面发现有害锈,根据文物保护修复最小干预原则,便不对锈蚀处理,仅对铜镜表面的灰尘附着物进行处理。修复师用脱脂棉蘸取适量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清洁铜镜表面,然后用去离子水浸泡清洗。


清洗之后就需要对铜镜矫形柳毅传书铜镜沿残缺部位的变形尤为严重,幸运的是没有发生有害锈和严重的矿化等病害,因此可以进行矫形,修复师侯靖涛选择的是捶打法和支撑法矫形


首先对进行矫形的部位使用热风枪进行加温,加温可以使变形部位的韧性变好,这样有利于对青铜器变形的矫正。这是一件非常考验力度和修复技术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损坏铜镜。加温过程中升温速度不宜过快,加温时间不宜过长。在变形部位基本恢复原先形状后,使用木块和矫形钳等工具继续进行支撑矫形,矫形要持续缓慢用力


矫形完成之后就到了修复的重点环节:补配。柳毅传书铜镜存在比较严重的残缺现象,残缺部位本身有精美的纹饰,如:书童和马匹的下半部分,水面的上半部分等,是铜镜整体风貌和协调画面的重要部分,所以复原纹饰是修复本面铜镜的重点难点在收集历史资料和选择过程中,始终以官方的、权威的来源准确的历史资料为主,最终选择了天水市博物馆藏的“柳毅传书”铜镜作为纹饰刻画的标准和参照。纹饰刻画是客观的,不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主观臆断对纹饰进行复刻,文物修复更应该尊重历史客观事实,坚持遵守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


天水市博物馆藏柳毅传书铜镜


用雕塑泥翻模补配铜镜的残缺部位,根据缺失部分的位置,在铜镜纹饰平滑处用雕塑泥翻模。将雕塑泥模和残缺部位拼对,调整表面平整,选用超能胶、滑石粉和黑色矿物颜料调制环氧树脂补配材料对残缺部位进行补缺,等待固化。


纹饰翻模


复原铜镜纹饰,用手刻石膏翻模法。刻刀在石膏板上雕刻残缺的纹饰,然后用黑色环氧树脂材料进行翻模。固化后,使用锉刀进行打磨,打磨成大小、厚度合适的纹饰块。使用手术刀将超能胶均匀涂抹在粘接处进行粘接,静置等待固化。在打磨过程中,纹饰块的大小和厚度要不断在铜镜的补缺处进行比对,粘接过程中,也要准确把握纹饰块的方向和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着色、做旧环节。


粘接


着色做旧主要采用笔刷喷涂法。铜镜镜面和镜背呈青绿色,着色时以浅绿色、石绿色为主使用涂、弹、点等作色手法将颜色依照青铜器锈蚀分布情况,由底到面层层堆砌


作色


修补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封护保护铜镜在日后不受损害,使用毛笔蘸取高分子溶液多次涂刷柳毅传书铜镜,这种溶液具有良好的可逆性,较强的稳定性及耐老化性等优点,可以在铜镜表面形成致密的薄膜加强青铜器对空气污染物的抵御能力


封护


宋代柳毅传书铜镜修复始终遵循了修旧如旧、可逆性修复和最小干预原则,基本恢复了铜镜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既发挥了铜镜的研究价值,又展示了铜镜的观赏价值,还使这面承载着古老传说的铜镜重新焕发了生机。


宋代柳毅传书铜镜修复后


02


不焊接和不粘接如何使铜镜复原?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来自唐代的稀世珍品——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它出土于西安市东郊的长乐坡。这件铜镜不仅是我国古代金银平脱技艺的杰出代表,也是特种工艺镜中的精品。


金银平脱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至今全世界保存下来的金银平脱镜不过十余枚,即便是富饶的唐代,这类铜镜也属于极其珍贵的奢侈品。因此这件铜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局部


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为圆形,钮周围装饰着银色的莲叶纹,主图案则是相间环绕的四只金色鸾凤,它们口中衔着象征吉祥的绶带,与四周的银色花卉交替排列,边缘则点缀着金色的同心结纹。这些金色鸾凤和银色花卉在深邃的黑褐色背景映衬下光彩夺目。


“金银平脱”是唐代盛行的一种工艺美术,平脱纹饰精美异常,极具表现力,特别擅于表现细部特征,镜背面的四只鸾凤头向上昂,足向后蹬,奋然展翅,冲天而起的形象栩栩如生,鸾凤羽毛的刻画更是表现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以其华丽无比的纹饰和精湛绝伦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瑰丽的明珠。


铜镜出土时碎成 3 块残片,但好在残片保存完好,能拼对成形。镜背面金银平脱纹饰有翘曲、断裂和脱落现象。银箔花卉已氧化变色,灰暗无光。金箔鸾凤中有一只翅膀折断过,曾经前人修复过,留有之前修复的痕迹。镜面表面有铜锈。


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修复前


四鸾衔绶铜镜保护修复是为展览和观赏,这就要求修复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必须具有稳定的性质、良好的效果和可再处理性。此铜镜制作工艺精巧,纹饰华美,修复应本着尽量少干预的原则进行,保护和再现器物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艺术价值。


在修复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采用现代科学分析手段,对四鸾衔绶铜镜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检测,如扫描电镜分析、拍摄X光片、分析锈蚀产物等工作,并且绘制了病害图,为之后的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可再处理原则等现代修复理念。


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病害图


X光下的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


正式修复第一步是清洗铜镜,先用手术刀清除镜面的绿色锈蚀,再用清洗剂对金银纹饰上的棕色锈蚀和黑色的氧化银清洗,用去离子水对大漆的尘垢进行清洗。


清洗完成之后先封护铜镜,再进行加固。常见的加固方法是焊接或粘结,但考虑到美学和艺术效果,铜镜合缝处又紧密,决定不进行焊接、怫接等有损文物的修复措施,而是采用托盘固定法进行加固,这种方法构思精巧、简便,既是保护加固措施,又能在展出时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为了不影响展览效果,选用了两块透明度高的有机玻璃,一块作镜底托,一块按镜面最大直径作出一个梯形圆,用于镜面托。将背衬加固好的铜镜放入梯形圆内,然后放在底托上,用有机玻璃螺丝固定。背衬加固则选用 6 块纤维丝分别在铜镜合缝处进行垂直粘结加固。


修复加固后的镜背               修复加固后的镜面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的保护修复,是将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保护修复理念相结合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托盘固定加固铜镜的方法,构思精巧,不仅最大限度保护了文物,而且为之后的文物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体现了现代铜镜修复的智慧。修复人员也让世人再次见证了唐代金银平脱工艺的独特魅力。可以说,这次修复不仅仅是对一件古董的修复,更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记忆修复。


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修复后


03


鹦鹉献瑞 唐镜重辉


在浙江嘉善县博物馆的珍藏中,有一面来自唐代的鹦鹉纹铜镜,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时光流转,更是唐代工艺美学的杰出代表。这面圆形铜镜镜体庞大,镜面光滑,镜钮呈拱桥状,镜钮周围是花瓣形状的设计,边缘则是简单的凸起线条。最引人注目的是,镜钮两侧各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它们首尾相连,仿佛随时准备展翅飞翔。每一只鹦鹉口中都衔着一条缀满花叶的长绶带,这些细腻的纹饰不仅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也赋予了铜镜一种生动的艺术魅力


因年代久远、镜体较大,这面鹦鹉纹铜镜的各个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与病害现象。更为遗憾的是,铜镜在出土时碎成了 ,还有部分残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这件历史瑰宝,嘉善县博物馆的专业团队对鹦鹉纹铜镜进行了详尽的病害调查与诊断。根据检测分析发现,这面鹦鹉纹铜镜主要有4种病害断裂、点腐蚀、表面硬结物和残缺。


断裂 


点腐蚀


硬结物 


残缺   

                              

对文物表面没有腐蚀产物覆盖的地方进行清理后,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铜镜锡含量较高导致镜体硬度高、韧性差,脆且易碎,在外力或应力作用下铜镜极易出现裂隙或断裂


之后修复团队又对镜体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发现铜镜纹饰表面鲜绿色锈蚀物,且呈粉状,这与此前的锈蚀产物检测到的氯离子相呼应。由于氯离子会在铜镜蔓延逐渐侵蚀铜镜,因此急需除氯修复深入锈层后发现部分可见黄白色硬结物,严重影响表面美观性,急需处理。而镜面部位的锈层紧密,呈暗绿色,锈层发亮,色泽较好且无粉状锈出现,所以保留下来


纹饰面锈蚀处显微照片


检测分析鹦鹉纹铜镜锈层的多样性与本体表面的铜质状况,为后续的除锈、除氯与清洗工作提供科学参考。由此嘉善县博物馆确定了修复鹦鹉纹铜镜的科学方案:首先对铜镜进行清洗、脱氯、裂隙钻孔去应力,再对铜镜补全,最后对其做缓蚀、做旧、封护等保护处理。


首先是清理工作。在正式清洗前,先取部分铜镜进行清洗尝试,以确保整面铜镜在修复过程中不受损伤。接下来是正式清理铜镜,这里的清理方式也大有讲究。主要分为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机械清洗是较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洁牙机、打磨机等,与化学方法相比更容易控制,而且不会有化学残留。不宜采用机械方法的,使用乙醇棉签擦拭将表层土垢软化并去除,尽可能避免化学品对铜镜造成损害。此外,还超声波清理、手工剔除等方法,可以清除掩盖精美纹饰、妨碍研究和展览的无用锈层以及表面的泥土、钙质化合物等物质,彻底除去可能产生隐患的有害物。


修复师清理铜镜表面


第二步是脱氯处理。有害锈活跃对铜镜危害性很大,因此必须去除。这里使用化学溶液浸泡的方法脱氯,并且注意在脱氯过程中要防止溶液对铜镜产生腐蚀。


第三步是裂隙钻孔去应力清理表面硬结物时,修复团队发现一条极细的裂隙,裂隙一端贯通,另一端未贯通未贯通端形成应力集中点,极易导致裂隙继续发展,这也是修复过程中的难点。为阻止裂隙蔓延,修复时在未贯通端采用增加接触面积的方法,钻阻裂孔,通过结合放大镜观察与X射线拍照最终确定阻裂孔的位置。


阻裂孔


清理工作之后,就需要对鹦鹉纹铜镜进行补全粘接铜镜的补全与粘接包括开槽、钻孔、哑铃锚杆、补配、焊接、塑型等对原断裂横截面相应位置进行开槽后,插入铜片连接,接缝处使用锡焊接,再用粘接剂或速成钢加入适量的矿物颜料填补表面,待粘接剂或速成钢完全固化后打磨修型。为了使整面铜镜看起来协调一致,修复后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做旧,主要就是对补配及修补过的地方需要进行合理的做旧与掩盖


做旧


修复完成后,为了给修复后的铜镜更好的保护,需要对其进行缓蚀处理,即对腐蚀进行抑制性处理首先将铜镜加热至约 40 ℃,再将缓蚀溶液涂在铜镜的表面,这样可以促进溶液的充分反应。为了达到更好的缓蚀效果,可以对样品进行抽真空减压渗透处理,使缓蚀剂充分渗入铜镜锈蚀层,并且成膜效果也会更好。


经过缓蚀处理的铜镜虽然表面形成了保护膜,但无法完全保证膜层的连续性,因此还必须对其做表面封护,才能彻底屏蔽水分、氧气和其他腐蚀性介质。这里主要采用微晶石蜡进行封护来达到防止铜镜在空气中被缓慢腐蚀的目的。


石蜡封护


鹦鹉纹铜镜的修复和保护完成之后,还有一项重要的操作,即X射线探伤是利用射线来发现被检物体内部缺陷的一种探伤方法,不仅可以观察整体修复痕迹、裂隙情况、铜质好坏,也为后续的科技保护、修复、研究提供依据。


鹦鹉纹铜镜X射线探伤照


04


菱纹凤影 汉韵重光


2009 年,在安徽省肥东县撮镇的一处战国西汉墓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面珍贵的汉代三凤菱纹铜镜,出土时这面铜镜已经破碎成了 9 块,缺少了一块,表面还覆盖着一层厚重的土垢。经过仔细拼接,专家们发现这面铜镜呈圆形,中心有一个弦纹钮,边缘为简单的卷曲形状。铜镜纹饰采用了浅浮雕的手法,展现了三只凤凰以菱形图案相互交织、间隔排列的精美画面,而这些图案之下,则是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底纹,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汉代三凤菱纹铜镜出土时已经破碎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面铜镜的材质和腐蚀情况,修复团队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铜镜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确保能够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检测结果显示,这面铜镜并未受到氯离子的影响,这意味着它并没有形成所谓的‘有害锈’,这对于修复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基于这些检测结果,徐州博物馆的专业团队针对三凤菱纹铜镜的具体病害情况,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保护修复计划,包括清洗、传统修复、化学缓释和封护。


在修复之前,先为三凤菱纹铜镜建立一份详细的修复档案,其中包括编号、名称、尺寸、来源、照相、画图、及出土后现状、病害检测分析、修复、缓释封护过程等进行全面详细的图文影像记录。


建档完成后,首先进行清洗工作。将其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容器内,用毛刷、棉签等工具小心擦除镜体表面、断裂面的浮土等土垢,尽可能将锈蚀产物和黏附土壤擦除干净,为完整合缝做好准备工作。


接下来就是传统修复,主要包括拼对、焊接、整形、补配和做旧,恢复其形制等步骤。首先做好拼接前准备,根据花纹画图标注断裂面。在焊接时采用的是点焊法焊接加固。需要按照标注记号拼接断裂连接面,取两点对应位置锉“v”形槽,进行拼接点焊。对接时控制断裂口在一个平面上、无错位时可进行临时定位点接,同时翻转连接面观察镜面花纹对接是否连贯完整和镜面平整,仔细检查是否出现对接错位、高低不平的现象,并逐块进行微调,使碎片之间对接完全吻合、平整。最后通观全镜,确定碎片连接面平整没有错位后再对整体加固焊接。焊接之后,碎成九块的三凤菱纹铜镜逐块形成一个整体。


焊接加固后的三凤菱纹铜镜


由于三凤菱纹铜镜在出土时就缺失了一块,因此想要完整修复铜镜,就需要修复人员对其进行补配,这也是三凤菱纹铜镜在修复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修复人员通过仔细分析观察后发现镜面纹饰以镜鈕为中心呈120°对称,所以可以利用现有铜镜纹饰用石膏翻模纹饰补缺。


翻模取一块略大于铜镜硬纸板放置镜下选取补缺花纹相同区域,用揉制好的橡皮泥沿花纹相同区域,贴紧花纹竖立围成一个封闭的橡皮泥圈,并与镜边稍放宽一点距离擦涂石膏脱模剂后倒入调制好的石膏浆,等其凝结稍干时,取下橡皮泥修整石膏模,翻转石膏模及铜镜。在石膏外边口上做出模具隼口,再用橡皮泥沿已经翻制石膏大小竖立圈出封闭的橡皮泥圈,使之与镜背贴实。刷涂医用凡士林,倒入石膏浆,待石膏稍干时取下橡皮泥并用刀具修整并做出模具隼口用同法将两侧封口做出活动石膏模。


之后将石膏模放置沙盆中,浇铸口向上,将溶化的锡合金液沿铸口注入,等其凉透取出模块,磨去去除多余高出部分。将翻制好的锡合金模块置于铜镜缺损口处,使其与镜面花纹吻合,切去多余部分将其与镜面断裂口及花纹相吻合,将其镶嵌缺损处并与镜面焊接加固,这样就完成了花纹的翻制补缺工作。


三凤菱纹铜镜缺损补配


补缺使铜镜完整,做旧使铜镜古朴。做旧之前先用用手术刀、洁牙工具剔除高出镜体的焊锡。依照铜镜颜色调制原子灰、矿物颜料,用铲刀将缝隙填平,待干透后用砂纸磨平。做旧则采用传统饰色方法,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弹、拉、点、拨等手法,按照缝隙周围颜色层次,分别做出颜色,使其与镜体颜色统一起来。


为防止保护修复后的铜镜再次锈蚀,需要对其做缓蚀和封护的处理。使用缓蚀试剂的同时为了避免缓蚀剂失效,还采用乙酸乙酯溶液进行封护。处理后,三凤菱纹铜镜无炫光和颜色改变,既能保持文物的本来面貌,又符合文物保护“可逆性”和“不改变原貌”的原则。


汉代三凤菱纹铜镜修复后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点个“在看”,一起修复文物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