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香:隐于历史 吐纳芬芳|香与茶

文摘   2024-11-22 06:03   北京  


|王娟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的祖先,自西汉年间来到中国,落户福州,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年岁,几乎与福州古城的历史一样悠久。


 

当地人唤我“茉莉”,张口却仍是汉唐遗音,声如“美蕾”,又因我谐音“莫离”,不离不弃,时常被精心呵护我的人们,制成茉莉花膏和茉莉花茶,馈赠有情人。


01


天下第一香


福州山丘连绵,云雾缭绕,气候温暖湿润,闽江干流流经处土壤肥沃,因而此地种植的茉莉花格外繁盛,香气独特。据说宋时,福州已遍植茉莉,成为“茉莉之都”


北宋福州知府蔡襄诗云“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团团末利丛,繁香暑中折”。福州乌山望潮峰,宋代福州太守柯述的“天香台”碑刻石壁至今依然矗立,见证着代代福州人对“天香”茉莉的欣赏。


乌山天香台碑刻


宋张邦基《闽广茉莉说》记载“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花为众花之冠,至暮则尤香。”茉莉多在黄昏后开花,夜晚更香,苏东坡根据茉莉花这一特性,给另取了一雅号唤做“暗麝”。宋代诗人江奎更是在《茉莉》一诗中赞誉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

当时民间已把茉莉花当作“香料”妆饰服饰,宋张劭诗中有“绾成一点珠球好,添上松鬟浴后妆”,写的就是当时妇女用茉莉花放在自己浴后的头发上,使头发散发花香。也有人把茉莉花放在卧室添香,宋刘克庄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描述的正是此景。

据法门寺博物馆香文化研究专家权飞介绍,春秋战国或者更早时期,中国人已经会运用将香料或鲜花浸入油脂制取香油、香膏的制香法,被称为“脂吸法”。这是中国古代早期最主要的制香制法,也被称为“冷吸窨制技艺”。如此制取的香油、香膏是古人保健、美容的无上佳品

在现今福建地区,大量香料通过港口进入中国,又因为地处亚热带气候,当地香花香草的产量大、原料极其充足,在此地制作香油香膏,有极大的便利性。草本的香原料,不能直接使用,一般都需要通过脂吸法进行提取。此后,通过脂取加工,各种香料制作工艺、配方和用途扩充起来,从而形成香文化的跃进,其中就包括福州茉莉花香膏。

据国内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调香师、四十余年专注古法制香的福州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郭斌介绍,茉莉花膏,凝香于脂,是古老的冷吸窨制手工技艺,需经凝脂、鲜花采选、窨花除花、静置储香等12道工序

郭斌说,傍晚摘鲜花,层层挑选,留花型饱满的上品茉莉,给予适宜温度,使之能在夜晚 9 时开放。待花开香气最浓时手工铺花于制木框里,置于木框内嵌着的金黄色植物凝脂之上。鲜花吐香,其下凝脂吸香,一吐一吸便是“冷吸法”。木框层层堆叠,静置冷吸 24 小时,这个过程便被称为“窨花”。

24 小时窨制后,手动将凝脂上的花除去,再铺上新的茉莉花,重复 36 次,木框里金色的凝脂,吸收了成千上万朵的茉莉花香,方成香膏的原料。一瓶花膏,前后 72-90 天方能制成。将吸收了万朵茉莉花香的凝脂,收集起来,静置于地窖储香月余,便是珍贵的茉莉香膏。


古时,这样制出来的香膏,唯有王公贵族方可享用。它放置到身体上,人的肌肤温度就能将其融化。涂抹在身上如同投身在茉莉花海之中。茉莉香膏,香味清新且温柔,淡淡萦绕鼻尖,身心都会随之放松。


唐刘禹锡曾作《为淮南杜相公谢赐历日面脂口脂表》,其中记载:兼赐臣墨诏及贞元十七年新历一轴,腊日面脂、口脂……雕奁既开,珍药斯见。膏凝雪莹,舍液腾芳。顿光蒲柳之容,永去疠疵之患”这里的面脂口脂,相当于如今的面霜。获皇家赏赐的大臣,会做谢表,感谢皇帝赏赐。从中可见,以古法制作的香膏备受皇宫贵族及墨客佳人的喜爱。


02


龙凤团茶的“青春plus版”


晚唐至宋元时期的福建,是一个重大的贸易窗口,泉州成为全球最大的香料贸易中心,大量的香自福建而来。泉州港、福州港,聚集大量的阿拉伯商人,比如宋元时期著名的海商家族蒲家,就是阿拉伯人后裔。古印度地区的人也经常用香料,他们来到中国,也带来了大量外国香料和制香的方法。宋代留存有大量香谱,如丁谓《天香传》。


宋代香文化得到大力的发展,香已经完全走入民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等大大小小的香铺林立,售卖沉香、檀香、合香及各种香材。宋代文人吴自牧曾将“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称为“四般闲事”。


《清明上河图》香铺


当时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海上贸易繁盛,政府更设有专管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如泉州市舶司,对香料贸易执行专卖制度,香料进出口占对外贸易额的首位,甚至出现了专事海外香料运输贸易的“香舶”


1974 年福建泉州湾出土的一艘大型宋代沉船就是所谓的“香舶”,载重量 200 吨,有十三个隔舱,出土物包含大量的香料,且种类繁多,有降真香、沉香、檀香、乳香、龙涎香、胡椒、桂皮等,未经脱水重达  2350 多千克,说明了宋代泉州香料贸易的繁盛。


泉州南宋沉船残体及船上的宋代香料木、胡椒子

(文物图片来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另一方面,茶文化也在逐步兴起,尤其在福建。晚唐到宋代前期,福建流行腊面茶,福建著名诗人徐夤,曾作《尚书惠蜡面茶》,即“腊面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徐夤诗中所描述的,实际就是唐宋开始流行的蒸青茶饼人们根据喜好或者功用在其中添加各种香料。这种茶与香料完美融合的茶品有着复杂的工艺:把茶叶榨取,形成高浓度的茶膏,茶膏中加入麝香、龙脑、沉香等各种香料,但不是简单把香料加进去,也需以脂取香膏香油,原料格外讲究,需武夷好茶、好的香料,以及好山泉水的结合,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


“以香入茶的习惯一直沿用到宋代。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喜饮茶,历朝皇帝也有赏赐大臣珍贵贡茶的记载,如著名的大小龙团茶,就是加入了脑麝等香药的贡茶。香茶有许多配方,但最核心的原料应该是龙脑香,而徐夤诗中所述的,就是这些茶的雏形。


元人王祯的《农书》中记载了宋代贡茶的制作方法:“腊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齐如法,印作饼子。制样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饰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宋代贵重的茶叶,把茶蒸后,榨取水分,形成茶物质,凝结成茶膏,加入各种香料调味,再用模具制成团茶,用的时候碾成粉。


最著名的香茶,则莫过于“前丁后蔡”制作的福建北苑贡茶“前丁”丁谓“后蔡”为蔡襄。丁谓,宋真宗年间宰辅,历争议颇多,但正是他在《天香传》中确立了沉香的各个品级和海南崖香的至高地位。他早年在福建任转运使时“以香入茶”,造龙凤团茶,将少量龙脑等香料加入北苑贡茶,以增茶香,使其芳香可口,满室飘香,从此名声大震,深得皇家喜爱。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改制龙凤团茶为小龙凤团茶,被誉为珍品。



《宣和北苑贡茶录》所载龙凤团茶图


龙凤团用模型压制而成,其中龙纹者称“龙团”或“团龙”,凤纹者称“凤团”或“团凤”,十分精贵。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茶团”“(小龙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与此同时,著名的茉莉花茶,也自宋代起出现,可以算是当时龙凤团茶的平替。权飞介绍,皇家贡茶往往加入贵重香料,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富有家庭,更多可能用的是茉莉花香,从口味和性价比来说,也更符合广大民众。


当时,茉莉花已在福州大量种植,并可通过脂吸法制成茉莉花膏,与茶相结合,从而形成茉莉花味的团茶。福州的茶人们将茶坯与茉莉鲜花充分搅拌,让茶坯吸收花香逐渐发展出独特而完备的茉莉花茶窨制技艺两宋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休闲,一个是香,一个是茶,基本皆从福建来。无论人文、商贸,福建已成为一个非常发达的省。


玉宇薰风宝阶明月翠丛万点晴雪。炼霜不就散广寒霏屑。采珠蓓、绿萼露滋嗔银艳、小莲冰洁。花痕在纤指嫩痕素英重结。枝头香未绝。还是过中秋丹桂时节。醉乡冷境怕翻成消歇。玩芳味、春焙旋熏贮秾韵、水沈频爇。堪怜处输与夜凉睡蝶。


这首宋词是南宋施岳《步月·茉莉》,可谓目前关于茉莉花茶最早的记载,用词的形式比较完整地记载了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过程,记录了茉莉花的生长情况、芬芳、花蕾形态、采摘季节、薰香制茶以及“起花”等环节,并在词注中提到“古人用此花焙茶”,可见茉莉花茶出现的历史比其所生活的年代更早。施岳为南宋末期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南宋末应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为人所熟知。


明代饮茶“废团改散”,点茶法逐渐被简便的泡茶法所取代。以炒制、晒制的茶叶制作茉莉花茶,不好用香膏制作,外形不好看,容易粘连,于是茶人们借鉴香道的“窨制”法,将花与茶分层放置密封起来,茶就有了花的香味,即按照香道薰香的工艺来窨制茉莉花茶


花茶的窨制利用茶坯的吸附性能和鲜花的吐香规律将茶与花拌和窨制从而达到“引花香益茶味”的目的。窨制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唐代合香大量出现,香方用的种类较多,不同香料需要充分融合、相互渗透,于是出现了“窨”的方式。窨是陈化的过程。《陈氏香谱》“窨香”篇说,经过窨藏,香气会既柔和又余韵悠长,是为上等香气


制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香”,让芳香物质充分挥发出来,融入到某些物质中,但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要把握火候和时间。“制作福州茉莉花茶有 11 道工艺、 108 道小工序传统手工窨花是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中最难以掌握的技术,完全凭借窨花师傅的鼻子、眼睛、嘴巴等五官感知和手的触摸来判断,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作工艺传承大师、绿茗茶业董事长陈贻琪表示。


陈贻琪正在为花茶窨制做准备工作


作为家族传人,陈贻琪自 16 岁起跟随父亲学习茉莉花茶制茶技艺,经过十几年的苦学钻研,方才掌握陈氏家族祖传窨花工艺的秘籍。福州茉莉花茶的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撒一层花,铺一层茶,使花与茶反复吐香、吸香。最好的茶要次,即绿茗的九窨茉莉花茶从鲜叶采摘到成品出厂需要六个,而窨制环节就需要至少81天左右


茉莉花茶,为什么高窨次的比较好?这也是借鉴了古代薰香,反复多次地对花和茶叶进行窨制,让花的香气浸染入茶”,权飞介绍。“唐代名画《捣练图》中,仕女拿着加了香的熨斗,反复多次地熨烫的同时,将香料薰入到衣物之中,如此这般,美妙的香气自然而然会长久留存在衣服之上,也是这个道理。


唐 张萱《捣练图》中的熨烫场景


法门寺出土有许多唐代茶具、香具、香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此的权飞说,中国的茶有许多传承与发展,而福建茉莉花茶仍然保存了唐宋喝茶的遗风,中不见花,却有茉莉香,喝起来有一种清新爽冽的冰糖甜


03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人们充分发现茉莉花茶的价值,用香道、茶道驯化再利用,形成福建典型传统的福建茉莉花茶。明清时期,福州人以茉莉制花茶,使其变成了滋养一方民生的经济作物


明代茉莉花茶加工工艺有了较大发展。郑和七下西洋于福州伺风时,曾采购大量的福州茉莉花茶,带到各国进行贸易交流。到清咸丰年间,慈禧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福州茉莉花茶逐渐成为贡茶京津等地茶商在福州大量窨制茉莉花茶,销往东北、华北一带


福州一度成为全国茉莉花茶生产中心和集散地,开始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畅销欧美和南洋地区。福州在 19 世纪中后期超过广州和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出口份额占中国茶叶输出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之首。当时的福州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茶港”



2011 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这是世界上首次公认一种茶类的发源地。2012 年 10 月,福州茉莉花茶被国际茶叶委员会评为世界名茶


2014 年 4 月 29 日 17 时 31 分,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迎来了其辉煌荣耀的时刻——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即“农业活化石”。


2022 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包括福建省的 6 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名列其中。


茶源中华,茉莉西来。茉莉花从异域传入中国,茉莉花茶从福州走向世界福州茉莉花茶见证着中西文化交融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点个“在看”,分享新知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