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医学与经脉漆人,告诉你经脉奥秘 | 新知

文摘   历史   2024-12-07 06:00   北京  


图文|江流夜


2012 年至 2013 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附近的一处西汉墓地出土了大量简牍,学界称为“天回医简”,正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学派书籍。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完整的经脉漆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人体经穴医学模型。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的李永明博士表示:中医中的“经脉”是否有科学依据,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而新出土的天回医简和经脉漆人,将为这个课题提供重要的推进。








两千年前成都的“白领之家”?

时间回到 2012 年 月,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旁,发现了一处西汉早期的墓地:“老官山汉墓”。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椁室周围全部包裹了青膏泥。但是成都平原并不产此类粘土。这种泥土黏性极强,能很好地密封、保护墓葬,多见于楚国墓葬。很快,在一号墓葬中出现了一个带有“景氏”两字的漆案,并且出土了大量的官文书。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秦统一之后曾把楚国贵族景氏迁往关中,汉初景氏的一支又迁入蜀地。因此,一号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正是汉初宦游成都的楚国贵族后裔。


一号墓葬带有“景氏”两字的漆案


二号墓经鉴定为一女性墓葬。北京大学中文系董珊教授表示,二号墓中出土了一方印章“万氐奴”,“氐奴”很适合做女性名字,应该就是墓主人的私名,此外,墓中的陶罐都有封泥“万”字,更加坐实了墓主人应当是“万氏”。值得一提的是,墓中有一架保存完好的蜀锦织机模型,配有等比例缩小的织工俑。董珊教授释读俑上的文字分别是人名“常利”和“毐”(ǎi)。据此推测,万氏生前很可能负责管理蜀锦织造,手下还有常利、毐几位“打工人”。


二号墓相关文物(私名印、陶罐、织机模型)


二号墓发掘场景


三号墓则是重头戏,出土了经脉漆人、大量竹简,还有用于研磨药物的铁制杵臼。这些物品都暗示着,墓主人应当是一名医生。董珊教授指出,三号墓的漆器有朱书“弓”字,可能是这位医生的氏,但另一方面,这种漆器上的题铭文,可能是器主,也可能是器物的制造者,因此还不能完全确定。


三号墓部分示意图,44 经脉漆人,121 天回医简,118 铁制杵臼


总之,这个墓地的主人们在两千年前,可能正管理着成都的政府、纺织业、医疗业,在当时已属地位较高的人员,是妥妥儿的成都“白领”。那么,这位两千年前的汉代医生,将会为我们讲述怎样的中医奥秘呢?








最早的中医人体教学模型

在中医实践,尤其是针灸实践着,需要精准定位腧(shù)穴(“穴位”的学名),因此在教学中,经常需要借助人体模型来演示腧穴位置。根据中医史的一般研究,最早的针灸铜人是北宋天圣四年(1026 年)翰林医官王唯一奉宋仁宗之命铸造的。而这一经脉漆人的出现,把中医使用经穴人体模型的传统上推了一千年。


经脉漆人


左为红外线成像,右为可见光成像


左为红外线成像,右为可见光成像


董珊教授指出,通过细致观察漆人,可以发现漆人的制作与刻画、标注都是由不同的人专门来完成。目前已经发现漆人上有黑、白、黄、赤四种颜色,但不能排除还有第五种青绿色,以对应传统中医中“五色脉”的说法,但是由于青绿色最难保存,往往也最难以发现。这些不同的颜色表示了脉的阴阳五色。


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腧穴旁边,还被标注了文字。据董珊教授研究,漆人身上的题记一共有 20 字,其中,最明显的是背部的“心肺肝胃肾”五字。此外,还在肘窝、腘窝处标记了“溪”,胯部标记了“谷”,腋窝标记了“腋渊”,这些都是人体最大最主要的关节。


漆人背部铭文


这些铭文为漆人性质的判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考古队的杨永鹏考古员回忆,当时他在三号墓中清理积水,突然在水中发现了一个异常精致的木人。而正巧前几天,他刚好阅读了几年前绵阳双包山汉墓的发掘报告,其中有一个残损的经脉木人令他印象深刻。很快他发现了背部的“心肺肝胃肾”,随即高呼“这儿有个经络经穴俑!”众人立马围了过来。队员们这才意识到,真是挖到宝了!


董珊教授介绍到,铭文中的“腋渊”甚至可以用来纠正传世古书中一个沿袭了两千年的错误。在传世的中医古籍中,有一个“渊腋”,与其他众多以“某某渊”命名的穴位(“太渊”、“清泠渊”)格格不入。这枚漆人发现后,可以断定传世文献中的“渊腋”正是“腋渊”在传抄中的误倒。








揭开早期经脉学说的面纱

就在漆人旁边,还有一堆漆黑的、像面条一样的东西,这是在水中浸泡了两千年的竹简。经研究人员整理,发现其中写有“敝昔”两字。这两字就是“扁鹊”在西汉时期的写法。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柳长华教授解释说,古代的神医“扁鹊”(大约公元前 407 -公元前 310 )生活在战国时期,真名叫秦越人。“扁鹊”是当时人借用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给他起的绰号。汉代山东一代有一个仓公学派,继承自扁鹊,司马迁写《史记》时把他们放到一起写了《扁鹊仓公列传》。《天回医简》很可能是仓公学派从山东带入四川的扁鹊医书,已经失传了两千年。其中记载了很多古方,比如有一个“寒热咳醪”的医方,专门治疗久咳不愈,放在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刚出土的竹简


《天回医简》一共 900 多枚竹简,共记载了8部医书,在去年底正式整理出版。部医书中,与经脉漆人最密切的是《脉书》。李永明博士认为,《天回医简》和经脉漆人揭示了古代中医学说从十一脉到十二脉的转变,反映了早期经脉理论的解剖学依据。


天回医简《脉书》片段 右上角为“敝(扁)昔(鹊)”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人体一共有十二条经脉,肩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的作用。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以及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中都出土的古代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对人体经脉的划分都只有十一条,缺少了后世中医中位于前臂正中的“手厥阴心包经”。古代如何发展出“第十二条经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医学界。


这次出土的《脉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古代的十二脉体系。这多出来的一脉《脉书》称作“心主之脉”,在经脉漆人的上肢内侧正中间被用一条白线标出。因此,研究者一致认为,《天回医简》正是古代中医学说从十一脉发展到十二脉这一重要转折阶段的代表。李永明认为,早期理论中缺失的手厥阴心包经不是偶然现象。根据他对竹简顺序的复原,心主之脉是《脉书》记录的最后一脉。


对前臂正中动脉的研究报道


李永明援引了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证明人类在最常见的两条桡动脉和尺动脉之外,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拥有一条新的前臂正中动脉。李永明说,每个人在婴儿阶段都有前臂遗留正中动脉,但是成年后绝大部分都萎缩了,只有10 %30 %的人会保留这条动脉。因此,十一脉到十二脉的转变,很可能是古人基于临床脉诊实践的积累,发现了部分人体内的遗留正中动脉,因而加入经脉体系,命名为“手厥阴心包经”。这一解释也比部分学者认为单纯是为了凑 12 这一数字更加具有说服力。


遗留正中动脉


此外,李永明还认为,根据简帛医书中对阴脉阳脉的区分:强调阳脉始于或止于头部,阴脉始于或止于胸腹;阳脉以神经、肌肉、骨骼病变等痛证为主,阴脉以心绞痛及内脏坏死等病症为主;阴脉有脉搏而阳脉没有脉搏等等证据,提出了“阴脉为动脉,阳脉似神经”的假说。这是对中医经脉学说起源的一个重要猜测。不过李永明表示,这一假说还有待更多出土材料的检验。


总之,对于经脉漆人和《天回医简》的研究才刚刚进入快车道。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精彩的、突破性的研究出现。而现藏于成都博物馆的这个只有 14 厘米长的经脉漆人,已经成为了馆内最小的镇馆之宝,向参观者述说着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奥秘。




观展攻略

2021 年 9 月 16 日至 12 月 12 日,成都博物馆专门举办了“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文物特展”。不过,彼时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人没能一目睹漆人的真面目。好在经脉漆人现已转入成都博物馆二楼的常设展“花重锦官城”中,旁边还展出了《天回医简》的部分竹简实物。成都大运会期间(2023 年 7 月 28 日—8 月 14 日)成都博物馆周一至周日全周开放。其他时间周一闭馆。


开放时间:周日至周四 9:00-18:30 (18:00 停止入馆);周五、周六 9:00-20:30 (20:00 停止入馆)。成都博物馆实施限流措施,每日限流 20000 人,需要预约参观。每日 10:00-12:00 14:00-16:00 为观展高峰,建议错峰参观。


预约方式:关注“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活动”—“门票预约”—“观众预约”。



参考资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发掘简报》,《南方民族考古》2016年第1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2014年第7期。

黄龙祥:《老官山出土汉简脉书简解读》,《中国针灸》2018年第1期。

黄龙祥:《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考》,《中华医史杂志》2017年第3期。

梁繁荣等:《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中国针灸》2015年第1期。

梁繁荣等:《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邱科等:《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第10期。

天回医简整理组:《天回医简》,文物出版社,2022年。

张雷:《老官山汉墓文物所见腧穴问题初步研究》,《中医文献杂志》2021年第1期。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分享新知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