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名称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自然行政区名称是古九州之一,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二是作为城邑名称,徐州前称彭城源于大彭氏国,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治此州城所在的彭城始称徐州;三是作为政区名称,始于西汉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徐州为其一。历史上有徐州、北徐州、南徐州、东徐州、西徐州之称谓,除指现徐州市境域内的实土州外,尚包括流寓境外无实土的侨置徐州。
李二(生卒不详),元末北方红巾军首领,邳州萧县人(今安徽萧县)人,因遇灾荒之时,家唯有一仓芝麻,尽以赈济灾民,人称「芝麻李」。1351年,响应刘福通起义,与赵均用、彭二等八人歃血同盟,八月初十四人伪装成挑河民夫入城,趁夜据城喊杀,城外四人亦喊杀攻城,内外夹击之下,拿下徐州,天亮之后义旗一树,拉起上万人的队伍,然后「造浮桥四出掠地,奄有徐州近县及宿州五河、虹县、丰、沛、灵璧,西并安丰、濠、泗。」这一派系后来出了很多能人,比如席卷山东的毛贵,比如攻克辽阳的辽东红巾续继祖。
1352年秋,蒙元丞相脱脱亲率大军南下,四战之地的徐州首当其冲,脱脱用也速计策,以巨石为炮 ,昼夜攻之不息,九月辛卯城破,蒙古军队屠徐州城,并把徐州改名「武安州」,芝麻李神秘失踪,生死不明。
《元史·顺帝本纪》在记载说脱脱攻陷并屠杀徐州的下一句是「芝麻李等遁走」。《明史·太祖本纪》说徐州城破的时候「李二走死,彭大、赵均用奔濠」。《庚申外史》说脱脱攻占徐州之后「以得芝麻李奏功」,意思就是脱脱给元廷说自己逮住了芝麻李,但问题是这句话后面又说「月余始获芝麻李,梏送京师,脱脱密令人就雄州杀之」。
城破的时候说逮住了,结果过了一个多月才逮住,械送大都(今北京)却又在半道上密令人杀之,一这个看似前后矛盾的记载似乎又可以解释:徐州城破,芝麻李确实跑了,而脱脱量着芝麻李跑不脱,所以虽然暂时没抓住他,却还是上奏说抓住了他。至于械送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的路上杀了他,恐怕只是脱脱的掩饰之辞。
但无论如何,芝麻李就此消失,不知存亡。几百年后他的萧县老乡,在写《萧县志》的时候想起了这位乡党前辈,却不知该如何为其记载生平,更不知如何书写这位草莽英雄的下落,查来查去在明朝人杨仪的《垄起杂事》里找到一段芝麻李的逸事一桩,于是记在县志最后的「杂识」里,算是给他补写了人生的结局:芝麻李既遁,髡发为头陀僧。及天下既定,游徐之永固河,河上有留连亭,李徘徊久之,乃题一笔云:
忆昔曾为海上豪,胭脂马上赤连刀。
此地斩分陈总管,彼旴斫断莫军曹。
固知今日由天定,方信当年漫自劳。
英雄每每无常在,战袍着尽又方袍。
三叹投笔而出,乃有一翁,方且以舟舣岸,见李发叹,问其故,李泣下谓日:「我即萧县李二也,起兵时自谓天下可得,今乃匿踪缁流,暂免锋镝,而功名不就,乡旧何存?是以不能不悲耳!」此翁亦泪流不止,自陈其由,所谓湘乡贼邓文元也,避难诡姓名作渡于此。二人沽村酒酌之,话昔日之强梁,伤今日之狼狈,闻者为之感叹。
按这个结局所说,芝麻李逃出徐州后是削发为僧了。不过,在徐州芝麻李销声匿迹十一年之后,「芝麻李」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天统二年(1363年)春,明玉珍派兵攻云南:司马万胜由界首、司徒邹兴由建昌、指挥芝麻李由八番,三道并进。
无论是《明氏实录》,还是《明实录》、《明史》,这一记载都大同小异,而「芝麻李」在这儿闪现一下之后,再次消失的无影无踪。徐州芝麻李和明夏芝麻李,是否同一人?不得而知。
记载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期1333~1368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庚申帝史外闻见录》﹑《庚申大事记》。庚申帝即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因生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庚申年,故名《庚申外史》。该书约著成於洪武初年,分上下两卷,元末明初人权衡著。因作者生当元末,又居住在中原地区,耳闻目睹元末朝廷政事、农民起义情况,所记较为客观真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关元廷宫闱轶事,多为它书所不载,对上层官僚贵族如燕铁木儿、伯颜、脱脱、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之间的纷争,记载亦详;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记载尤其翔实,如所述彭莹玉、芝麻李、南琐北琐红军等事迹,都是很珍贵的史料。作者对元末统治十分不满,对农民起义常寄予同情。洪武三年时续修《元史》,史馆征得此书,将其作为撰写顺帝本纪及元末一些大臣、大将的列传的素材。
白话演义“芝麻李”(上)
大元朝廷目下真正的敌人,其实是红巾军,尤其是徐州地区的红巾军。徐州红巾军的最高领导人,是芝麻李。我们之前提到过,这哥们因为在饥荒的时候把家里仅剩的芝麻拿出来救济百姓,所以获得了非常高的人气和影响力,刘福通韩山童起义之后,芝麻李快速响应,也想着干点大事儿。
和他一起造反起义的,还有他的两个好兄弟,一个叫做赵均用,一个叫做彭大,还有几个叫不上来的弟兄,共计八个人。有读者说了,你这不是扯淡么,你整这么八个人有啥用啊,都不够人家大元军队塞牙缝的。哎,您还别说,就是这么八个人,还真就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想干大事儿,人有了,但是还差点东西,差点什么呢?差城池和土地。乱世之中,裂土分疆,占山为王,你没有块地盘,那是不行的。一来二去,芝麻李就盯上了徐州城。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江苏西北,京杭大运河直穿而过,更有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的称呼。可以说,这旮沓,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既然是兵家必争之地,那必然也是有重兵把守的。
芝麻李算上他本人兵力一共八个,他想要打徐州城的主意,岂不是痴人说梦?很多遥不可及的东西也许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而芝麻李恰恰有把梦想照进现实的本领。面对徐州城,芝麻李没有犹豫,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打算拿下徐州,据为己有。
更加神奇的是,虽然攻城部队只有八个人,但芝麻李还是把部队分成了两股,每股四人,第一股化妆成民夫入城,然后等到夜里在城中起事,第二股则趁乱在城外攻城。
魔幻,实在是魔幻。
可就是如此魔幻的攻城行动,居然就出乎预料的成功了。徐州城内的元兵就被这突如其来又胆大包天的八人小队给打了个猝不及防,一半死走逃亡伤,一半缴械全投降。徐州,就这么被芝麻李给拿下来了。
这段过于令人难以置信的记载,出自一本叫做《庚申外史》的史书,作者是元末明初时期的文人权衡。这本书呢,成书于洪武初年,而作者本人又生于元末,还恰好居住在中原地区,所以作者对当时的情况,可以用一个耳闻目睹来形容。
史学界对这本书的定义是:记载客观真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就算再客观真实,八个人拿下偌大一座徐州,也着实是有点扯淡了。但历史的真相如何,到如今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知道的是,这个《庚申外史》的作者权衡,他当时是元末明初时节一等一的文人,社会影响力相当高的那种,朝廷为了笼络文人,好几次派人重金请赋闲在家的权衡出山,权衡都拒绝了。看得出来,这个权衡,他对大元朝廷,是比较反感的。而在他的《庚申外史》的笔下,我们又能看到他对农民军的好感和同情。所以,这段八人攻城的记载,也许是权衡对当时红巾军起义一种美好而不切实际的祝福和夸大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徐州,的的确确是被芝麻李给拿下来了。芝麻李夜里拿下了徐州城,白天他义旗一举,立刻号召到了上万人的起义队伍。这一支红巾军,算是彻底发展壮大了——我们称呼他们为徐州系红巾军。
——来源 :我是历史很有趣
白话演义“芝麻李”(下)
就这样,元朝政府在一瞬间就失去了对于徐州的控制。芝麻李、赵均用、彭二起义之后,搭建浮桥四处攻城略地“奄有徐州近县及宿州五河、虹县、丰、沛、灵璧,西并安丰、濠、泗”。
第二年,也就是1352年,元朝宰相脱脱亲自领兵来攻打徐州,因为脱脱带领的元朝北军不擅长在当地作战,于是,改由当地的豪绅招募人马为义勇,前后招得了大约三万多人,身穿黄衣,头戴黄帽,号称“黄军”,会同元军猛攻徐州,一举将徐州城打破,芝麻李、赵均用、彭二战败,三人都逃走,徐州城百姓惨遭“黄军”以及元军的屠杀。
徐州战败之后,赵均用、彭二两人到濠州去了,而芝麻李的结局则众说纷纭。一说芝麻李逃亡之后,被元军活捉,后来在河北遇害。还有的说法是,这人从此就失踪了十一年,然后突然在四川出现,成为明玉珍政权的将领,在明玉珍政权进攻云南之时,芝麻李出走,并没有参与到之后明夏政权和朱元璋政权的战争之中,而是选择了遁入空门。
因为脱脱擒获芝麻李之后的处理方式很奇怪:“月余,始获芝麻李,械送京师。脱脱密令就雄州杀之”,如果这个“芝麻李”是真的,为什么要在雄州秘密处斩?当然了,事情已经过了八九百年,昔日的红巾军首领芝麻李的归宿究竟如何,也只有红巾军和元朝两方的当事人知道了。
明代文人杨仪曾记已经出家的芝麻李轶事,晚年的芝麻李返回徐州,于永固河边游玩,后来又在留连亭中题诗“忆昔曾为海上豪,臙脂马上赤连刀。此地斩分陈总管,彼时斫断莫军曹。固知今日由天定,方信当年漫自劳。英雄每每无常在,战袍著尽又方袍”颇有南柯一梦之感。好巧不巧在此,又遇见了另一位出家隐居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邓文元,芝麻李和他喝酒谈天,李二曰:“我即肖(萧)县李二也,起兵时自谓天下可得,今乃匿踪淄流,暂免锋镝,而功名不就,乡旧何存?”
——来源:两只虎历史
后记·【徐州 武安州】
公元1271年,徐州属归德府,后升为徐州路,辖三州二县。元初开凿济州、会通等河,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徐州成为大运河畔漕运及军事重地。1344年,黄河决口阳武,徐州各县均遭水灾。4年后升徐州为总管府,领四州。1351年,贾鲁奉命治河,使黄河回到归(德)徐(州)故道。同年,萧县人李二率众起义,攻占徐州城及属县,断大运河之航运,元统治者惧,派兵镇压,毁徐州城。1353年迁址奎山重建,降为武安州,隶归德府。至元灭,徐州为张士诚所据。
元朝开始建立时,设徐邳路,“路”的行政建制大于州,中期降为徐州,末期一度又升为徐州路,辖滕、峰、邳、宿四州,规模较大。但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又改为武安州,不但使徐州降级,而且连名字也改了。这是为什么?
改名的原因,与元朝统治者镇压李二起义有关。1351年8月,李二占领徐州,拥兵10万。元顺帝命丞相脱脱率兵镇压,攻破徐州,尽杀城内男女老少,后立“徐州平寇碑”。1352年改名武安州,意思是,武力一镇压,徐州就平安了。
徐州由路降为州的原因,是因为这时徐州的人、粮锐减,土地荒芜,财政收入严重下降,已与“路”的级别不相称了,只能称州。造成这种衰败景象的原因,一是元朝统治者过于残暴,徐州人纷纷外逃;二是大水、蝗虫、干旱、瘟疫接连不断。但徐州称武安州的时间很短,仅有13年(公元1352年-1365年),是元、明改朝换代的时候,社会非常混乱。1366年又改为徐州了。
——来源:《徐州千古之谜》
历史上,萧县在西、西南、南三面,对徐州形成了拱卫之势。
徐州位居四省交界之处,接近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号称“五省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县,则扼守着徐州西、西南、南三面的门户,是从这三个方向进出徐州的桥头堡。在徐州历史上难以计数的大小战事中,萧县失,则徐州难保。
(据1989年版的《萧县志》介绍,历史上,萧县的县令都是七品官,但驻军萧县的武职往往是五品以上职衔。)近代以来的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记载徐州周边战事的历史文献,频繁出现萧县的萧城、黄口、杨楼、官桥、孤山、大吴集、王寨、青龙集、王白楼等地名。
比较典型的战例:元至正十一年(1351)秋,芝麻李(李二)、赵均用、彭大等八人,在萧县歃血为盟,起义响应刘福通的红巾军,一夜之间就攻陷了徐州。
抗战时期的“徐州会战”,1938年5月18日,日军攻占萧县县城。次日,徐州即告沦陷。这充分说明,徐州和萧县,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萧县失,则徐州难保”。
徐州与萧县同根同源
《徐州文史资料》第1辑中收录了著名地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单树模先生的一篇文章《徐州历史地理新探》,文中指出:“徐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帝尧时代,称大彭氏国(或氏族部落),距今四千数百年……大彭山,今称义安山,过去也称王家山,山北三里处为大彭村,北距废黄河南堤一里……从大彭山到徐州市中心间的三十里范围内,甚至可以西延到古萧县城一带的六十里范围内,大致是古大彭氏国的活动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多,经济逐渐发展,为了防御洪水泛滥、野兽侵袭和敌人掠夺,大彭氏国就选择了环境位置优越的徐州市中心所在地修建原始村寨,随后,再逐渐扩大,发展为城镇。这就是徐州市最早的起源。”
大彭村附近图
文中所说的大彭村,今天属于铜山区大彭镇。而大彭山,也就是今天的义安山,则正好位于萧县和铜山交界处。萧县的文史专家刘怀德老师有文章说,当地传说古大彭国遗址在义安山南的姬村,且刘氏族谱也有记载。
大彭国的遗址是在大彭村还是在姬村,姑且不谈。按照单树模先生的说法,古大彭国是从现在的徐州市中心到古萧县城一带的东西六十里范围内,大彭山位于其中心位置。也就是说,古大彭国地跨今天的萧县、铜山区、泉山区,在萧县境内的面积大约有一半左右。
因此,可以说,古大彭国,既是今天徐州市最早的起源,也应该是今天萧县的起源之一。我们说徐州和萧县同根同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徐州的特色姓氏有杲、喻、权、裴、厉、郝、衡、仝、独、芈、嫣等。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并不常见,但在徐州却有着较大的分布和影响力。——江苏各市有哪些特色的姓氏?来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有着近三千年家史的中华权氏源自商武丁是较为公认且合理的说法(参见:从殷商武丁子姓到权氏),史书有载受姓当阳(参见:源远流长| 权国、权县与权姓)、望出天水(参见:天水市与权氏渊源),是中古时期的陇右大族(参见:中古天水权氏家族的变迁)。中华权氏先祖自秦灭楚迁陇西、居天水(略阳),休养生息数百年后,权氏家族始兴于前秦重臣安丘公权翼,此后累世簪缨光耀史册。时至中唐,天水权氏一门更是达到极盛,人才不可胜数,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门望族之一。
权姓虽然是一个(人口如今不足百万的)“芝麻”小姓(参见:权姓人口| 中国人姓氏大数据浅析),但是自汉晋以降权氏名臣,文武隽才辈出(参见:小众“大”姓:四库全书中的权氏贵族):自汉代权忠以左辅都尉开始涉入政坛,而后又有十四代的默默无闻,直到东晋权翼至唐末的四百余年间,权氏历代名人迭出,文臣武将,声振朝野。才子名仕比比皆是,为权氏后人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其中的一些名人(参见:正史记载的权氏名人录(清以前))至今仍有一些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作为研究的对象。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权氏涌现出一大批载入史册的文臣武将,在国史和家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文明、文化、文艺传承复兴的各个历史关键节点,比如中华权氏共祖、南北朝顶级谋士权翼,中国史上最牛门阀关陇军事集团堪称中华第二帝国缔造者宇文泰的左膀右臂权景宣,中唐文坛盟主一代匠宗权德舆(唐德宗时九掌制诰、三知贡举),西夏一代名臣权鼎雄,宋朝抗金重臣“文武权公”权邦彦(宋高宗的“朋友圈”霸府僚属),明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权谨(随明成祖征北“两给饷于沙漠、三督军于青社”,明仁宗时随太子监国南京,辅佐宣宗皇帝继承大统六个月后急流勇退)等均在大中华千年文脉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修谱主修 作鼎公撰写的权氏《姓氏考》
【徐州权氏概况】
彭城权氏辈享恩宠,遵循先辈之教诲,尽忠尽孝,重文研武,以致权氏彭城郡望历经明清四五百年不倒。权谨后人虽不及权谨官至一品“超拜文华殿大学士、奉政大夫右参议、兼太子太傅赠太师孝谥子爵”,却也人才辈出:权谨之子权伦,字民彝,永乐年中山东乡试举人,但为孝顺父母,终养不仕,因“孝行” 也“得蒙旌表”,授散官八品阶,载入郡志;权伦之子权宗,字继祖,中进士, 蠡县训导,历任大城宁津教谕。权宗之后,自明至清,彭城权氏族人除一人袭封生员、教谕外,仅五品以上官员便有五十余人,八品以上官员二十余人,监生、贡生、生员更是不胜枚举,美名显达彭城。
例如仅长房一支就有权临字睿资,顺治年间“选州同知,诰封武翼大夫”;权恕字同人,乾隆年间“戊午,中科举武举,诰封武翼大夫”;权毓清字方岳,乾隆庚子年“中武举,诰封昭武大夫”;权大业字时修,乾隆“癸酉科武举,诰封武德骑尉”;著名画家权大成字景尼,善丹青,其“指画墨龙尤精绝。”乾隆纯皇帝下江南时,“在行宫见公画,极称赏,收存而去,至今人宝重之”。乾隆遍阅古今名画,其欣赏水平当是一流,权大成之墨龙画作,能得如此评价,画技与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天启四年(1624 年),徐州大水,全城被淹,权谨牌坊倾颓于大水之中。清顺治初年,命地方官吏奉旨重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2004年因城市规划需要现已迁建户部山),且褒奖有加。清乾隆皇帝南巡江南,又御赐楹联:“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彭城权氏郡望又巍巍高起。
载入《明史》《明通鉴》《大明志》的“孝义”典范人物,《彭城志》《徐州府志》等地方志更是对其不吝笔墨大书特书的权氏历史文化名人,明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权谨的生平功业、墓志铭以及明代内阁首辅五朝元老高谷所撰墓表参见号内相关文章或视频。权谨受两朝三帝嘉奖,名垂后世,光耀门楣,徐州当地妇孺皆知的大孝权谨的故事更是儒教文化中“家国同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范本。
著名汉文化研究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赵明奇教授对权谨以及权谨对丰富汉文化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汉文化奉行以孝立国,汉民族奉行祖先崇拜,权氏祖太爷谨大先生是汉文化最忠实的捍卫者、最诚实的践行者,权谨精神是汉文化研究永不枯竭的源泉。权氏祖太爷谨老先生德才兼备,标榜社会;忠孝两全,精神万岁。权谨参与编修并为之作序徐州现存第一部郡志《(明正统)彭城志》,正可谓:祖德遗芳,传承吉祥;彭城权氏,青史荣光”!
徐州及周边地区居住有近四万余众权谨后人,其中长房相对集中于贾汪区的张权楼村和萧县;二房相对集中于铜山区坡里村和开发区权台村(如今已迁至蟠桃花园(东)八期);三房相对集中于铜山区的磊庄村;四房相对集中于云龙区的上河头村。
截至2022年9月23日,徐州大市(含五区五县)权姓计有18933人,其中男性10255人、女性8678人。徐州及周边地区的权姓族人近四万,绝大部分都属于权谨后人同一支脉,
主要居住点有:1、主城区原多住权谨牌坊附近,后汇集人口众多;2、利国磊庄(三房)约2000人;3、云龙区上河头(四房)约1500人;4、紫庄张权楼(东长房)、大彭权寨(西长房)各约1000人;5、利国坡里(二房)、大黄山权台(二房),萧县石林万庄(长房)各约700余人;6、邳州王楼(东长房)约600人、大吴桃园(西长房)约500人,萧县圣泉权楼(长房)、萧县孙圩权庄(长房)、江庄铙钹(二房)、宿州顺河权半楼各约400余人;7、濉溪孙疃权家庄、沛县五段权场、耿集瓦房、虞城张集各约300余人;8、紫庄寺山子、段庄、茅村岗头瓦房、利国邵家万庄、邳州红旗宿羊山各约200人;9、100余人的有利国岳庄、大庙大李庄、江庄独山、萧县白土老山口、大吴荒里、大黄山前王、青山泉、苏山头、大许等。
长房概况
(今人口中“西长房、东长房”的由来)
谨公长房传到十世临、份两公,由于居住两地人口众多,五修谱时,分出西长房临公(西宅,西权家楼)、东长房份公(东宅,东张权楼)。
西长房临公育十一世峻公(住西权楼)、恕公(住权家楼)、巖公(住杨家楼)三公。峻公育十二世景宸、奏宸、体宸、金宸、银宸五公,十三世叔伯兄弟11人;恕公育十二世拱宸、觐宸、勷宸、觀宸四公,十三世叔伯10人;巖公育十二世衛宸、向宸、逢宸、迪宸、惠宸五公,十三世叔伯兄弟11人。
东长房份公育十一世:安荆公(住张权楼)、安梁公(住南权楼)二公。安荆公育十二世:世清(张权楼)、毓清(南楼)、永清(常家楼)三公,十三世叔伯兄弟15人;安梁公育十二世大业(乾隆癸酉科武举人,原任江西南昌卫督粮官,后帮守府,迁萧县王家楼,后人定居萧县圣泉乡红柳树村)、大受(邳州王楼)、大武(铜山荒里)、大成(铜山泰山营)四公,十三世叔伯7兄弟。
谨公长房后世子孙,历经500余载沧桑风雨,披荆斩棘,顽强拼搏,繁衍生息。如今枝繁叶茂,人才济济,己传24辈(贞字辈)人口达数千人,分布在徐州市,淮北市,萧县,邳州市,铜山县,毫州,西安等地区。
主要居住地有:萧县圣泉乡东权楼村、权庄村、红柳树村,权老家村、孙圩子权庄村(400人)、石林乡万庄村(630人)、杨李庄、甘楼马井镇西权楼村皇藏峪、老山口、徐暨等村庄;铜山区毛庄马湖村、单集镇单集村、汉王镇韩楼村(银坑)、吴楼村(伍家楼)、三堡镇石桥村,大彭镇权寨村、杨楼村;泉山区十里铺村、大徐庄村;贾汪区大吴镇、桃园村、荒里村、耿集、张权楼村、黄里村;邳州王楼村、赵墩镇菜庄村、开发区、东湖区、城关、光明区、宿羊山乡石桥村、四户乡、八义集等村均有权姓长房人居住。(权谨后人,长房,萧县权继民整理)
权谨后人“四房”的由来
彭城权氏忠孝堂权谨后人自五世时分作三房。清·乾隆初年新入河滩一支,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四修谱时合谱,当地族人又称四房。徐州权氏河滩一支族人主要聚居地为云龙区上河头村,七修谱时统计约有1500余人。——参见:家史研究|徐州权氏河滩一支合谱纪事及族规祖训(附:彭城忠孝堂与白坡天水堂字辈对应)
本平台立足徐州,远望天水,放眼全国,坚持中国立场,致力于做团结并服务全球权氏的权氏自媒体,主要用于权氏相关文化研究,旨在讲好家族故事,传承优良家风,开展谱牒研究,弘扬传统文化。您的关注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感谢读到最后,↘点个“赞”并点亮“在看”,以建立深度阅读关系,便于您第一时间获悉权氏史料、资讯、故事以及相关研究文章。(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