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统计资料,我国约有23万权氏族人(另有朝鲜族约3万人),上次人口普查还排在全国常见姓氏排行榜前300(这次略有推后),人口虽少却也名人辈出。权氏分布在全国各省份的人口数量排名第一的省份是陕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参见:百家姓各姓氏第一大省份,看看你的姓氏哪个省分布多?),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是淮海地区中心城市徐州及其周边县/市(近四万且大都是彭城权氏忠孝堂权谨后人),另外,海外还有约70万权氏族人,主要为朝鲜、韩国的安东权氏。——延伸阅读:权姓人口| 中国人姓氏大数据浅析(附:台湾省百家姓排名及分布);权氏主要聚居地(又:常见姓氏分布及历代避讳改姓例证);小众“大”姓:四库全书中的权氏贵族;正史记载的权氏名人录(清以前)。
通渭县城新貌
通渭县是定西市下辖县,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3.35万人(常住人口32.36万人)。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发掘文物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通渭这块土地上。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战国后期属陇西郡(治今临洮)辖。秦统一后,通渭地仍属陇西郡辖。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马家窑”“齐家”文化。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镇会议”,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墨飘香,书画通渭。通渭习字绘画之风久盛不衰,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中美协、中书协会员12人、46人,悦心国际书画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是省上举办的重点节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通渭小曲”“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诗书传家,耕读通渭。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清有赵荣、王瓒、李南晖、牛树梅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
陇上神泉,养生通渭。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硫、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有“陇上神泉”之美誉,通渭温泉旅游度假区是国家3A级景区。
——来源:通渭县人民政府官网
榜罗镇党家堡
古寨堡是中国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很大的研究和可利用价值。其中,通渭县古寨堡,它的产生和存在都与通渭在河陇史地中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以其历史久远、数量较多、形式繁杂等特点而享誉陇中,素有“千堡之县”之称。这些古堡蕴涵着数百年来甘肃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及政治军事状况的具体历史情节……延伸阅读:通渭缘何被称为“古寨堡的博物馆”(上)通渭缘何被称为“古寨堡的博物馆”(下)
1982年,通渭县有365个姓氏。人口超过万人的姓氏有6个,1000人以上的姓氏有66个。其中权姓452人排90位,当地的权姓名人有名医权执中(【墨乡清风】绝代名医权执中)。——延伸阅读:各地分支简介之6:甘肃;权姓必看| 各地权氏村落一览2(甘肃)
秦汉时期,通渭境内为羌戎聚居地。唐朝中后期,境内为汉族和藏族杂居的地方。明嘉靖年间,境内约有1.64万人。明代有魏氏、潘氏、南氏、姜氏等多个姓氏家族迁入境内。至清宣统元年(1909),境内人口约有12.6万人。清代,有不少回民迁入境内。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渭县常住人口约有32.36万人。
统计排名来自查谱网
绝代名医权执中
权执中(1900—1975), 字政卿,号东园、东垣,原居今陇阳镇车家岔,后居县城东门外。少年时研读“四书”、“五经”,后专攻医学。虽无名师引导,因天资聪明,勤奋好学,30岁即为全县著名中医,40岁医名愈著,人们尊称“权先生”。解放前,他自开药铺,居家行医。1955 年冬季,就诊城关联合诊所,1956 年被转为公用医生,任县中医门诊部主治医师。1957 年他年近花甲,升任县医院副院长,常着粗布衣衫,往来于街头巷尾、乡村院落行医教危。其医疗水平之高,转危为安之多,不仅全县医生无可比拟,而且在全省也不可多见。
他博览经史,精研《易》理、《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遍及历代名医精论。他治病善用经方,遵古而不泥古,古方新用。更详于辩证,四诊合参,尤精切脉,对各种病变体察入微,认症准确,用药丝丝人扣。他对中风、伤寒,对癫、狂及其它杂症和妇科、眼科、喉科病的治疗亦有独到之处。20 世纪50年代,他用新汲水治愈一垂危伤寒病者,至今传为佳话。兰州一回民患四肢瘫痪症,以至枯萎,久服中、西药无效,欲送兰州陆军医院动手术。经人介绍,求治于他,一经诊断,病情大白,服用乌梅汤,仅半月全愈。人问其理,他说:“此血枯筋挛,肝失所养。服此方如太阳照射,水气上升,腾云致雨之象,故枯者复润,挛者复疏。”县城有一水肿患者,曾换两位中医,皆用小青龙汤、五皮饮、术附汤等,久服无效。第三位医生拟用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作釜底抽薪法治疗,向他请教,他切诊后改服小柴胡汤加减二剂,即水消肿散。他说:“有固定的药方,无固定的治法,故医者不仅要遵其方,更要通其法,灵活运用。”治疗目疾,一般医生按风火之症,多用寒凉药。而执中则“辩证求因”,用热药“天雄散”得效,并自编歌诀云:“从来眼疾论纷纭,古有八廓并五轮,若是虚寒疼痛者,‘天雄散’用确有功。”他治疗虚寒喉痛病亦遵此理,常用“八味肾气汤”加桔梗疗效甚佳。
执中一生行医,虽没留下著述,但口传身教,后继有人。1960年前后,他曾多次被甘肃省和定西地区中医协会请去作学术报告,享有较高声誉。他任县中医院副院长后,全县中医或爱好者,只要肯于求教,他都耐心讲授中医经典,传授临床经验。其中有10多人成长为80年代较好的中医大夫。
执中生活俭朴,不吸烟,不饮酒,秉性刚直,医德高尚,不谄富,不凌穷;为穷者治病,不取报酬,不收礼物,不愧为德高望重的好医生。
附:权执中《咏竹八首》
一
横生竖立都超群,根自石中不染尘。
潇洒风流出意表,回头犹望孙凌云。
二
一片清贞气象凝,当空皓月照虚心。
参天事业都由静,万籁无声见性灵。
三
风来平安对饮时,月移疏影自徘徊。
雨后枝枝见化机,露湿琅玕润烟苔。
四
春云带露笋发机,夏日行天午不知。
秋风掠地凉先至,冬岭秀孤雪压枝。
五
老干经冬气愈隆,新枝临夏自芳芬。
深秋业被严霜压,贞下起元笋待春。
六
嫩笋石中竟怒发,生机勃勃莫能遮。
初时已具凌云志,老干冬天由此芽。
七
疾风知劲节,皓月照虚心。
霜雨润琅玕,仙露凝奇新。
八
虚心照皓月,劲节傲严霜。
枝叶冬犹绿,何须春始芳。
—— 来源:通渭纪检监察网
【通渭特色文化:书画、中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实践要求,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不同地域人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孰不知“通渭中医”也和“通渭书画”一样,有它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源远流长的传奇色彩,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底蕴。
解放前留下来的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均已达耄耋之年;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已为数不多,均已年逾古稀;其后主要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真正中医上有成就者甚少。曾任通渭县医院副院长的权东垣(执中)先生,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考取秀才时,恰科举废除,便愤然学医。先生教子学医。在他的教导下大儿子权依经自小背会了许多中医经典,而且将《伤寒论》的小注诵背如流。1957年,权依经到甘肃中医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经北京中医学院进修,任甘肃中医学校副教授。二儿子权聚经在其父口授心传下衣钵真传,常用经方治病,用药少,药效高。延伸阅读:“一代名医 权氏三杰”的故事参见 陇上名医| 权依经
本平台立足徐州,远望天水,放眼全国,坚持中国立场,致力于做团结并服务全球权氏的权氏自媒体,主要用于权氏相关文化研究,旨在讲好家族故事,传承优良家风,开展谱牒研究,弘扬传统文化。您的关注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感谢读到最后,↘点个“赞”并点亮“在看”,以建立深度阅读关系,便于您第一时间获悉权氏史料、资讯、故事以及相关研究文章。(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