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欲灭华夏,先灭湖南」。
一开始我觉得这话太扯了。
湖南有这么特殊吗?
不过想到湖南给我的印象 —— 爱吃辣、能打仗、出人才,我就翻了翻历史资料。
一查不要紧,差点被吓到。
原来说湖南重要,真不是瞎说的。
湖南的牛,牛在它关键时刻顶得住。
每次中国遇到生死存亡的危机,湖南人总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拿晚清说事。
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那会儿清朝的绿营兵就是一群草包,太平军所向披靡,眼看着大清就要完蛋。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湖南人曾国藩站了出来。
他在湖南组建了一支新军,史称"湘军"。
说来好笑,湘军刚组建的时候,朝廷里很多人都不看好。
他们觉得一群种地的农民,能打啥仗?
但事实狠狠抽了这些人的脸。
湘军不仅能打仗,还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名号。
他们从江西打到安徽,从浙江打到江苏,硬是把太平天国给平了。
有数据统计,平定太平天国的主要战事,湘军承担了八成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
就相当于一个省的军队,扛起了拯救大清的重担。
要说湘军为啥这么能打,还真不是运气好。湖南有句老话叫「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这不是吹牛,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1856年冬天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
湘军在安徽追击太平军,连续急行军三百里。
士兵们的鞋都跑烂了,脚底板全是血泡。
但奇怪的是,没人喊苦叫累,更没人掉队。
你以为这就完了?
等太平天国平定后,又一个叫左宗棠的湖南人站了出来。
1875年,左宗棠决定收复新疆。
那会儿清政府已经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钱打仗。
左宗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家产全抵押了,又在湖南发动募捐,硬是把军费给凑齐了。
收复新疆这仗有多难?
新疆地形复杂,补给线动辄上千里,还得提防着虎视眈眈的沙俄。
但左宗棠硬是一寸一寸打了过去,最后把新疆全收回来了。
到了抗日战争,湖南又成了主战场。
光是长沙会战就打了三次,每次都把日本人打得灰头土脸。
第一次长沙会战最经典。
日本人派了10万精锐,信誓旦旦要拿下长沙。
结果遇到了湖南人薛岳,被他玩了个灵活防御,最后损失了4万多人。
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吃过的最大亏。
要说最惨烈的,得数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
2万守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硬是守了47天。
日军为了拿下衡阳,付出了6万多人的伤亡。
抗战期间的数据很吓人:湖南伤亡371万人,经济损失超过35亿美元。
全省才1500万人,就是说差不多每四个湖南人,就有一个为了抗战付出了生命。
湖南的抗战不光是正面战场。
全省还组织了300多个游击队,在敌后和日军周旋。
他们炸铁路、袭补给、打游击,愣是把日军搞得焦头烂额。
民间的支援更是没得说。
光是捐款就超过400万,衣物也捐了100多万套。
大家还自发组织起来修工事、运物资、救伤员,硬是把抗战给支撑下来了。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湖南人到底啥来头,怎么这么能打?
地理位置是一个原因。
湖南在中国中部,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
这种地方压力大,不会打仗根本活不下去。
但更重要的是教育传统。
湖南的教育很特别,讲究「经世致用」。
不是那种死读书、背八股的,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
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又能读书又能打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的这个传统还在延续。
比如国防科技大学,就培养了不少军事科技人才。
导弹、航天这些领域,总能看到湖南人的身影。
翻翻历史,你就明白「欲灭华夏,先灭湖南」这话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