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每一代人都要从0开始

文摘   2025-01-17 15:09   山西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美国,一个人生在贫困家庭,他成年后依然贫困的概率高达43%。

反观北欧国家,这个数字只有8%左右。

同样是从"0"开始,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其实穷人面临的不是从"0"开始的问题,而是从"负数"开始的困境。

先说教育。

有数据显示,985高校里农村学生的比例从80年代的30%降到了现在的10%左右。

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巨大鸿沟。

举个例子,现在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外补习费用大概在20-30万。

这还不算艺术特长班、夏令营这些。

而在农村,很多家庭一年的总收入可能还不到5万。

光是这笔补习费,就足以让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更要命的是,这还只是教育投入里最显性的部分。

真正的差距在于那些看不见的教育资源: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的教育理念、社交圈子的见识格局。

这些东西,钱根本买不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从小接触的词汇量是低收入家庭孩子的3倍以上。

到了3岁时,这个差距就已经积累到了1000多个词汇。

你说这些孩子是从"0"开始的吗?

显然不是。

他们早就背负着"负资产"在奔跑了。

但教育只是冰山一角。

即便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通过拼命努力考上了好大学,他们在职场依然要面对新的"负资产"。

有研究显示,同样是重点大学毕业生,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人,在工作5年后的平均收入要比高收入家庭出身的同事低20%。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职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你的学历,而是你的社会资本:人脉资源、社交技能、职场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职场调查显示,超过60%的高层管理者提拔都与其社交圈子有关。

而这种社交圈子,往往需要从小培养,需要家庭背景的支持。

这就像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在跑步,而另一个人不仅轻装上阵,还有人递水、加油。

这哪是什么"从0开始"?

但更残酷的是,这种"负资产"会随着时间推移越积越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的研究发现,穷人往往会因为资源匮乏,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性的决定。

比如,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放弃对未来的投资。

这不是穷人不懂规划,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规划的本钱。

当你连今天的饭都吃不饱时,还怎么考虑明天的投资?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资源匮乏导致短视行为,短视行为加剧资源匮乏。

数据显示,在中国,一个普通家庭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三个收入阶层,平均需要六代人的时间。

这个速度,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要慢。

不过说到这里,我还想聊聊另一个现象。

最近这些年,光靠努力跨越阶层的难度确实在加大,但机会的本质也在发生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让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成本大幅降低。

在线教育的普及,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也为跨越阶层提供了新的可能。

但问题是,识别和把握这些机会,本身就需要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敏感度。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穷人家庭最缺乏的。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30年,全球将有375万到8000万的工作岗位因为技术变革而消失。

而新增的岗位,大多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光有勤奋和努力已经不够了。

在这个时代,认知能力的差距可能会带来比财富差距更大的影响。

我们经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但问题是,早当家带来的那点成熟,根本比不上认知升级带来的竞争力。

所以,穷人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从0开始",而是在快速变革的时代里,他们的"负资产"在不断增加,而"正资产"的积累速度却在减慢。

阶层固化不是因为穷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让"从负数开始"的人越来越难赶上"从正数开始"的人。


旅途碎语
走遍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