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年,深圳,一份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把南山区的家长们搞懵了。
36道题,光阅读量就超过3000字,还加入了成语、古文和复杂的生活场景,考试时间不得不临时加长20分钟。
「你说这是数学试卷?」一位家长看着试卷直摇头,「我儿子做到一半就放弃了,说实在看不懂题目到底要算啥。」
深圳教育局说这是在推行新课改,强调「情境化、跨学科、核心素养」。
好像还挺有道理,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先看看这份试卷到底难在哪。
数学老师们分析,往年的试卷基本上是基础运算加简单应用题,今年却整出了这么一套组合拳:第一道大题就是关于「四书五经」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先理解「温故知新」的典故,再计算古代读书人每天要背多少字;第二道题用了整整300字描述一个「共享单车」的场景,涉及单车数量、借还率、损耗率等多个变量...
这哪是小学四年级该有的难度?
对比了一下往年的试卷,2024年的期末考试,四年级数学95分以上的比例是28%,今年这套试卷,95分以上的比例直接跌到了12%。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南山区,深圳其他区的试卷也都在玩「创新」。
福田区的试卷加入了大量图表分析,宝安区则偏爱文字推理。
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也不少见,上海、北京的小学考试都在悄悄提高难度,只是没深圳这么明显。
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单纯是为了响应新课改?
2024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教育质量」。
各地领导都想出政绩,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拿考试说事。
据统计,2024年深圳市教育系统评优评先,70%以上都把「教学质量提升」作为重要指标。
而衡量教学质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考试成绩。
这种压力就往下传导了。
教育局压学校,学校压老师,老师压学生,最后家长也跟着焦虑。
一位匿名的命题组老师说:「现在的命题思路是要体现创新性,要让试卷有亮点。
但问题是,学生的基础没打好,教学进度赶不上,这种创新就变成了为创新而创新。」
数据显示,深圳2024年小学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学生成绩占比高达40%。
教师评优、职称晋升也都跟成绩挂钩。
这导致很多老师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应试训练上。
但最麻烦的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教育资源却极度不平衡。
优质学校太少,学位紧张。
看看这组数据:2024年深圳全市小学学位缺口达到3.2万个,但重点学校的学位只有总需求的15%。
在这种情况下,考试成绩就成了筛选的重要标准。
学校想要好成绩,领导想要政绩,但承受压力最大的还是学生和家长。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达到25%,比2023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
其中,课外补习费用占了一半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深圳,一个好学位能省下一套学区房的钱。
数据显示,深圳重点学校周边的房价普遍比周边高出30%到50%。
这就逼得家长们不得不在补习班上砸钱。
补习班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2024年下半年,深圳各大教育机构纷纷推出了「新型试题突破班」「跨学科思维训练营」,学费比普通课程贵50%,但依然一位难求。
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很严重。
教育部智库的研究显示,2024年全国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深圳的学习焦虑指数位列全国前三,42%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
更糟糕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加剧教育不平等。
家里有钱的孩子可以报补习班,请家教,但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靠自己。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深圳年收入50万以上的家庭,82%的孩子都在参加课外补习,而年收入20万以下的家庭,这个比例只有31%。
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在全国并不普遍。
比如杭州,通过增加优质学位供给,2024年的小学生课外补习率比2023年下降了15%。
北京通过调整学区划分,也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教育焦虑。
但深圳的问题更复杂。
作为移民城市,教育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新增适龄儿童11.2万,但新增优质学位只有3.8万个。
供需差距在不断扩大。
这种情况下,提高考试难度看似是在提升教育质量,实际上却在变相加剧教育资源的竞争。
那些本该用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时间,都被应试训练占用了。
教育部的一项研究指出,过度强调考试成绩会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降。
2024年的PISA测试中,深圳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很强,但在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
当考试成绩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当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当家长的焦虑无处释放,教育就会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竞争。
最新的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范围内,有超过60%的家长认为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改革。
但在深圳,这个比例高达78%。
这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被广泛认识到了。
深圳的教育改革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
提高试题难度、增加考试内容,这些表面的改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保证教育质量,又不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