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医保局的一则通知。
从2月1日开始,医保要直接给药械企业结算货款。
读完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药企终于不用给医院「打白条」了。
说起医院拖欠药企货款这事,真是道难解的题。
去年底,我看了一组数据:某头部药企账上躺着120亿应收账款。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他们卖出去的药,要等上4个月才能收到钱。
这还是大企业,换成小企业,6个月都是常事。
这事儿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我们得从头说起。
一支药从进医院到最后结钱,看着简单,实际上门道不少。
医院先从药企拿药,等病人用了,医保再给医院报销,最后医院才给药企结账。
每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卡住了。
有个药企的销售经理跟我说过,他们供货给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回款要走七八道程序:医保科先审,财务处复核,分管院长签字,院长最后审批。
好不容易都盖完章了,医院财务还得研究研究,看看这个月给不给钱。
就这么着,药企莫名其妙成了医院的「提款机」。
2024年的数据写得明明白白:全国三甲医院平均拖欠货款180天。
换句话说,企业得无偿给医院提供半年的流动资金。
药企能不给这个「贷款」吗?
问题是不给不行。
医院就是市场,不进去就没饭吃,进去了又要面对被拖着的窘境。
最后,大多数企业只能自己去银行借钱救急。
翻了下一家中型药企的财报,光是2024年的贷款利息就花了将近2亿。
他们全年才赚4个多亿,快一半都给了银行。
医院为啥非得这么干呢?
说来他们也不容易。
医保的钱不是说给就给,还得一大堆程序。
医院要发工资、买设备、搞建设,钱总是不够用。
与其去银行借高息贷款,还不如用用药企的钱。
反正这些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次医保要变革,直接跟企业结算,还说30天必须结清。
听着简单,但里头的变化可不小。
拿一个年收入100亿的药企来算,如果回款从180天变成30天,等于一下子多了40多亿的现金流。
这钱够干啥?
扩大研发也好,升级生产线也罢,都能让企业喘口气。
不过,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一动不如一静,医保直接结算看似解了一个结,却可能解出更多的结来。
先说医保基金。
过去每个月跟医院算总账就行,现在得应付几千家企业天天要钱。
光是处理这些结算的系统,就够医保的技术人员忙活一阵子。
更麻烦的是钱的问题。
就拿江苏来说,2024年医保基金结余才3%。
现在要加快支付,这点钱够不够周转?
再看医院,以前卡着药企的钱不放,采购时腰杆子硬。
现在医保直接结算,医院会不会更倾向于只买医保报销的药?
那些新药、好药,会不会更难进医院?
对企业来说,大企业有品牌、有实力,银行抢着给低利率。
小企业就惨了,就算回款快了,该高的融资成本一分都降不下来。
还有带量采购。
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确保回款,招标时就把价格压得很低。
医保直接结算后,价格会不会压得更狠?
翻了下数据,2024年全国医保支出已经快到3万亿。
这么大的蛋糕,切的方式改变一下,整个行业都得重新洗牌。
查了几家药企的财报,现金流好的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更大。
但要把省下来的钱真正用在创新上,光靠改变结算方式还不够。
说到底,这次改革就是在重新分配医疗行业的钱袋子。
医院不再是收钱的中间商,企业少了一层盘剥,但医保的担子更重了。
改革的效果会怎样?
现在说还太早。
毕竟牵扯的利益太多,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眼下能确定的是,医疗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回款效率提升了,但创新不足、集中度低、支付能力有限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更长时间去面对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