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残酷的实话,没有父母托举的普通人,大概率只有3种归宿

文摘   2025-01-07 08:31   山西  

01

昨天刷到一条视频,是个00后在自嘲:「上班一年,存款为0,每个月工资刚发就光了,爸妈还总问我存了多少钱」。

底下评论区全是共鸣: 「每月就指着那6000块活命」 「房租三分之一,吃饭三分之一,剩下的钱连个kindle都买不起」 「同事天天嚷着要辞职,可是辞了又能去哪呢?」

看着这些评论,我突然想到前两天和大学同学的一次聊天。

「你还记得王静吗?」老同学问我。

王静啊,印象中就是个特别普通的女生,不是班花,不是学霸,家里父母都是工人。

但现在,她在某世界500强做到了营销总监,年薪破百万。

这个消息让我愣了好久。

仔细回想,好像王静和我们确实不太一样:

上大学时,我们宿舍熄灯前都在聊综艺、八卦,她在床上架着手电筒看《哈佛商业评论》。

找实习时,大家都挤破头去面管培生,她却主动选了最苦最累的销售岗位,说要「从基层做起」。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说过的一句话:「我家没有后备箱,所以我得自己造车」。

这话听着扎心,但说的是大实话。

前几天看到一组数据:2023年,全国00后平均月收入6477元,但超过60%的人月收入连5000都到不了。

这数据看得人直叹气。

更难受的是,2023年的社会阶层固化指数居然到了73.8%

简单说就是,如果你家里不给力,你想靠自己往上爬,基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王静这样的例子又告诉我们:这座桥,还是有人能走过去的。

关键在于,你得真正懂得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就像王静常说的:「认清现实不是为了妥协,而是为了知道往哪走」。

接下来,我想聊聊,在没有父母托举的情况下,普通人最常见的三种结局。

更重要的是,怎么避免掉进这些坑里。

02

第一种:在体制内做一个安稳的小职员

这条路看起来最稳妥,确实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我有个发小张晓明,从小学习成绩中上,考上了本地一所二本院校。

毕业后通过考试进了区政府下属单位,现在是个普通科员。

工资不高不低,朝九晚五,一年下来到手能有12万。

平时工作压力不大,领导也还不错,同事关系和谐。

但是他经常跟我说:「工作太安逸了,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失去竞争力。」

确实,体制内工作稳定的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空间有限。

除非你有特殊的资源或者能力,否则就只能按部就班地等待升迁。

第二种:在私企做一名职场打工人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情况。

我另一个朋友小王,985本科毕业,北上广,在一家外企做产品经理。

工资不错,每年能拿到30多万,但是压力也不小。

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9点才能到家。

项目deadline追着他跑,同事之间明争暗斗,老板天天催着要业绩。

「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放在榨汁机里慢慢榨干的橙子」,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第三种:做点小生意养活自己

我一个邻居阿姨,原来是工厂普通工人。

后来工厂效益不好裁员,她就在小区门口摆了个水果摊。

刚开始每天起早贪黑去批发市场进货,经常凌晨3点就要起床。

慢慢攒了点人脉,做得还不错,又开始帮附近的写字楼做水果配送。

现在一个月能挣个一万多,看起来比打工强。

但背后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天气不好的时候没人买,水果坏了全是损失;城管突击检查要东躲西藏;最难熬的是夏天,太阳底下站一天,人都要中暑了。

确实,现在看到很多人在小红书上分享「月入过万」的副业,听起来很诱人。

但是你要知道:

能把经历发出来的,都是成功的那极少数。

失败的案例,大家都不爱说。

小生意看起来门槛低,但想做好却一点都不容易。

去年我们小区门口,前前后后开了至少5家小店,包括水果店、便利店、面馆。

到年底能撑下来的只剩两家。

这就是现实。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宁愿拿死工资,也不愿意去创业或者做小生意了吧?

这三种归宿,看起来是选择,实际上更像是被现实推着走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当下这个社会,阶层的上升通道正在逐渐收窄。

根据某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80后群体中,有约47%的人实现了向上流动。

但到了90后,这个比例下降到了35%。

而且,这种下降趋势还在持续。

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某985高校的清洁工,学历要求提高到了本科。

这不是个例。

现在连写字楼里递茶倒水的前台,都要求本科学历。

这说明什么?

学历贬值了,但学历的门槛却在不断抬高。

这就像一个悖论:我们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但是向上爬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有人可能会说:「那努力呢?只要够努力,不是什么都可以改变吗?」

我也希望这是真的。

但现实是:光靠努力已经不够了。

就拿我那个在外企的朋友小王来说,他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也经常泡在公司。

但是5年下来,职位也就提了一级,工资涨幅还不到30%。

这就是现实。

所以我常常在想:对于没有父母托举的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一种归宿,而是要在选择之前,先看清楚自己到底站在什么位置。

认清现实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03

说实话,我最近经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起点差不多,十年后的人生轨迹却完全不同?

这种差距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有些人始终在提升认知,理解规则,而有些人只是在重复昨天。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过去40年,中国的社会流动性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创造了很多机会。

就拿阿里上市来说,一夜之间就有上万人成了百万富翁。

这就是普通人最大的机会。

但问题是,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说白了,这些人并不比我们更聪明或更勤奋。

他们只是比我们更早看懂了游戏规则。

所以,普通人要想突破,最难的不是努力,而是认知的升级。

那普通人该怎么办?

说几个实在的建议:

第一,每天花点时间关注行业动态。

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要搞清楚这个行业到底在往哪个方向发展。

第二,多和比自己厉害的人交流。

不是为了攀关系,而是为了了解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最后,要学会识别机会。

比如现在的AI风口,表面上看是技术革命,但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商业机会。

这些听起来可能很普通,但真正能坚持做的人不多。

最后,我想说,这个社会对普通人已经够残酷了,如果连改变的勇气都没有,那真的只能在原地打转。


旅途碎语
走遍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