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个自称「吉某丁」的男人,其实是十年前一起命案的主犯阿某庚。
就在这个小县城里,2005年的夏天,一场邻里纠纷变成了血案。
1个人死了,4个人受了重伤。
案发后,主谋阿某庚逃之夭夭。
而当时负责抓捕他的主办侦查员,正是现在坐在他对面的这位警官阿某甲。
十年了,阿某庚终于按捺不住想回家的心思。
但他不敢就这么回来,于是想出了这么个主意 —— 把原来的户口注销掉,换个新身份重新上户。
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没有警方内应,谁敢给一个没有任何证明的人上户口?
但这事还真就成了。
因为他找对了人 —— 当年负责抓他的警官阿某甲。
阿某甲不光帮他想好了理由,还亲自代笔写申请材料。
还专门找来村干部、乡干部签字盖章,又让户籍民警把手续给办了。就这样,一个涉命在逃的罪犯,花了5000块钱,就在警察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生。
2015年3月24日,新身份证终于到手了。
阿某庚和阿某甲大概都松了口气,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起「户口漂白」案最后还是东窗事发了。
然后呢?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位帮助杀人犯逃避法网的警察,因为「有自首情节」「认罪认罚」,最后就被判了三年。
一个警察,帮助杀人犯洗白身份,居然只判三年。
02
更魔幻的是,两个大学生掏鸟窝,却被判了10年。
仔细看看这个案子的细节:他们第一次掏了12只雏鸟,其中一只死了,一只跑了,剩下的都卖掉了。
最贵的是卖到郑州的那7只,每只800块。最便宜的是卖给辉县的那只,才150块。
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我真的有点说不出话。
两个大学生,为了这点钱,把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搭进去了。
最后一审判了10年半和10年,二审维持原判。
年轻人嘛,犯了错该罚,这没问题。可是这个判决结果,让人不得不去想:法律的尺度,真的总是这么严格吗?
你看啊,闫某和王某掏了16只鸟,判了10年。
换算下来,差不多一只鸟要坐半年多的牢。
而帮逃犯办假证的,只判了三年。
闫某当时还把幼鸟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他以为这是在晒爱心。结果这一晒,反而给自己招来了生意。
他哪知道,这些不起眼的小鸟,竟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读到。可现实中,这个「平等」的尺度,怎么就这么不平等呢?
你说这两个大学生做错了吗?错了。
可是10年的刑期,真的合适吗?
他们正是最好的年华,本该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操场上挥洒青春。可现在,他们要在铁窗里度过整整10年。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当正义的标尺失去了统一的刻度,每一次量量,都是对公平的亵渎。
03
前几天看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接到了345.2万件信访举报,最后立案62.6万件,处分了61万人。
翻开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有的村干部把救助金给了不该给的人,有的执法人员乱收费乱罚款,还有的干脆收了钱就把违法的事给遮掩过去了。
这些看似是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哪一件不是天大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
说到底,还是基层执法的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有些执法者觉得自己手里有了权,就可以把法律当成自己谋私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在基层已经形成了一种潜规则:「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不过,好的地方是,这几年,各地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用大数据来监管,搞什么监督模型预警、数据碰撞分析。
江西乐平市那个套取救助金的案子,就是靠大数据发现的。
光是去年,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就查处了8.1万个问题,处分了6.6万人。
但说实话,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工具,它能发现问题,但解决不了根子上的事。
就像一把尺子,量得再准,也得看握尺子的人想不想量准。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话放在今天特别有意思。
我们不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因为沉默只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严重。
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过这么一段话:「法律应当是正义的化身,而不是复仇的工具。」
他笔下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要坐牢,跟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案子,何其相似?
不是法律太严,而是法律在某些人手里变了味。
法律的温度,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
只有执法者心中有了这杆秤,手中的权力才不会变质,老百姓才能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