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过年了。
这几天打开朋友圈,满屏都是年货。
茅台摆拍、礼盒开箱、餐厅订单截图,好像不发两张照片,就显得自己年味不够浓。
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春节消费好像有点变味了。
数据显示,近80%的家庭春节支出超过5000元。更有意思的是,四线以下城市的春节消费涨幅居然是一线城市的2倍。
钱都花到哪去了?
统计结果很清楚:礼品、餐饮和红包是大头。
其中送礼最让人头大,因为这里面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门道。
拿今年的「龙年限定」来说。
一款原价8000多的冲锋衣,加了个「龙年限定」的标签就卖到12000,溢价50%,但还是被抢购一空。
有人觉得这是收藏价值,但过完年去看二手平台就知道了,平均跌幅能到40%。
真不知道是商家精明,还是消费者太好忽悠。
市面上的年货礼盒也是一样。调查显示,单价500元以上的礼盒,比如坚果、茶叶之类的,春节后的闲置率最高,超过30%。
也就是说,这些礼盒要么在储物柜里吃灰,要么被转手送人。
为啥还有这么多人愿意买?
超过65%的人坦白,就是怕被亲友看低。
但讽刺的是,收礼的人其实并不在意礼物的价格,60%的人表示更看重实用性。
这种不必要的消费在年货囤积上也很明显。
24.5%的人买了根本用不上的年货,原因很简单:怕不够用。
但现在哪还会出现年货短缺?
大部分超市春节都开门营业,缺啥买啥不就行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下沉市场的情况。
春节消费信贷使用率超过40%,花呗、白条成了标配。
换句话说,很多人靠借钱过年。
这种现象在餐饮市场特别明显。
高价年夜饭套餐动辄上千,品质却不见得多好。
每天平均有216万条相关投诉,但餐厅生意还是火爆。
问消费者为啥要订这么贵的套餐,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一年就这一顿,不能丢面子。
最近两年,健康消费成了新风向。
67%的人买年货会关注「健康无添加」的标签,但真相是什么?
市面上不少打着健康旗号的产品,要么添加剂超标,要么用更多脂肪代替糖分。更离谱的是,有43%的人会买营养保健品当年货,但这些产品的实际功效验证率连30%都不到。
有意思的是,00后在这波消费热潮中表现得特别理性。
数据显示,他们的春节人均支出在3000-5000元之间,比其他年龄段低不少。
在支出结构上,娱乐消费占比超过40%,看起来更注重个人体验。
但00后也有自己的烦恼。
超过50%的00后表示,父母要求代购礼品是一大压力源。
还有30%的人要应付亲戚的攀比话术,比如「你现在工资那么高,红包不能太小气」。
站在商家角度,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营销策略。
把普通商品包个限定款的皮,打上健康、体面的标签,专门针对过年这个消费场景。
消费者焦虑越深,他们赚得越多。
但春节真的需要这样过吗?
过年是图个啥?
不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地吃顿饭。
现在的春节,确成了面子比赛了。
24.5%的人在买无用的年货,67%的人被「健康消费」忽悠,四线以下城市的春节负债率还在上升。
想到这里,突然觉得有点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