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行,要走一起走!」
就是这句话,让一个已经准备放弃的人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
这是两年前发生在河南周口的一件事。
那天,一辆轿车因为对路况不熟,开进了河里。
河水不断涌进车厢,车里的两个人情况很危急。
这时候,一个叫房玉翔的小伙子路过这里。
看到车子在河里,他想都没想就跳下去了。
可是下水后他才发现,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车门因为水压打不开,车身还在慢慢下沉。
他在水下试了好几次,每次都觉得快要憋不住气了,却还是不愿意放弃。
终于,车里的男子用锤子打碎了玻璃。
房玉翔这才把男子拉了出来。
得知男子会游泳后,他立刻又回去救还在车里的女子。
女子已经昏迷了,房玉翔只能拖着她往岸边游。
可是在冰冷的河水里泡了这么久,他的体力已经快到极限了。
距离岸边明明只有一小段距离,却感觉怎么游都游不到。
他的手脚越来越沉重,意识也开始模糊。
就在这时,怀里的女子醒了过来。
房玉翔知道自己可能坚持不住了,用最后的力气说:「我不行了,上不去了......你自己划拉着上岸吧.....我家里有两个孩子......」
这句话刚说完,被救的女子突然紧紧抓住了他:「不行,要走一起走!」
这一刻,房玉翔觉得自己好像又有了力气。
岸边的人们也伸出了援手,扔下绳子和竹竿。
就这样,他们互相支撑着,一点一点游到了岸边。
上岸后,好心的路人开车把房玉翔送回了家。
那天晚上,他的双腿因为在冷水里泡得太久,完全失去了知觉。
听说这个情况后,被救的夫妻连夜送来了电热毯。
等大家都恢复了以后,这对夫妻第一时间来到房玉翔家里道谢。
当地政府也送来了锦旗和一万元奖金。
02
说起善良,我最近看到几个特别打动人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事。
两家人因为房子的地基起了争执,其中一家的儿子张英在朝廷当官。
他妈妈写信告诉他这事,希望他能出面摆平。
按理说,以张英的地位,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他只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封信传开后,两家人都觉得特别惭愧。
张英父母主动让出三尺地,邻居家也让出三尺。
就这样,中间留出了六尺宽的小巷,后来就叫「六尺巷」了。
这条巷子现在还在,成了安徽桐城的一个地标。
前段时间,我还在网上看到一对老人的故事。
他们叫万佐成、熊庚香,在重庆开了一家特别的小店,叫「1元厨房」。
这家店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在这里,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只要1块钱。
他们主要是为了帮助环卫工人、建筑工人这些挣钱不多的人。有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老两口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也穷过,知道没钱吃饭是啥滋味。」
长沙火车站还有个搬运工,叫刘镜辉,在那里干了20多年。
大家都叫他「超人」,不是因为他力气多大,而是因为他总是在帮助别人。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要赶火车,但是行李太重了搬不动。
刘镜辉看到后,二话不说就去帮忙,还特意把费用降到最低。
这样的事情,他已经做了20多年。
闫桂珍老师的故事更让人感动。
她在大山里教书,一教就是38年。
村里条件差,工资也低,但她就是不愿意走。问她为什么,她说得特别朴实:「我走了,这些孩子找谁去?」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03
善良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感恩是另一个人的回应。
正是这种双向互动,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度。
最新的全球幸福指数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有意思的发现:一个地方的幸福感,不只取决于经济发展,还要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程度。
数据显示,那些相互帮助较多的地区,居民的整体幸福感都比较高。
心理学研究发现,感恩不仅能减轻压力和抑郁,还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想想看,当我们心怀感恩的时候,是不是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是不是更愿意去帮助他人?
善良和感恩就是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一个人的善举带来另一个人的感恩,感恩又激发更多的善举。
在日常生活中,善良其实很简单。
可能是在地铁上让个座,可能是帮邻居提个重物,可能是在下雨天和陌生人共用一把伞。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研究表明,经常帮助他人的人,不仅自己更快乐,也更容易在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
想想那位跳河救人的小伙子,他或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这么多人。
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的善举,让我们看到希望,也让更多人愿意去帮助他人。
善良和感恩就像接力棒,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每一次传递,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一些。
而这种温暖,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