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八零姑娘 \ 燕长青
没想到一年多了,陈海仪还被人们念叨
她更想不到,这提案都过去了那么久为何人们还不肯原谅她?她到底做错了什么?原则上陈海仪既是广州人民法院大法官又是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她写提案,提出建设性方案没人会有异议。
问题是她在一个陌生领域,在缺乏实地调查了解人们意愿,不了解当下底层人使用电动车基本情况下,贸然提出自认为合理的建议,关键是她所提建议还被采纳了。
一个从事《少年家事》审判的大法官,一个不懂交通法的人。
却要在交通领域指手画脚。
她一名少年司法法官,在司法立法领域还存在不完善地方的时候,没在自己擅长领域里提出建设性意见,却跨领域跨行业提出电动车建议。
这对很多人的切身利益,造成了真真实实的伤害。
关乎利益关乎底层人日常出行,这些给目前多数电动车主带来困扰。所以这是陈海仪一直不被人们原谅因素之一。但这不是根因,根因在于她提出方案后多数被采纳正影响每一个人。
其中之一就有人们百思不解的,电动车只允许载一人。
对不同车型,划分乘坐人年龄段。
比如踏板电动车(归类中属于非机动车)规定只能载12岁以下儿童电动轻便型不可载人,电动摩托车可载一名成人,但是,我们去购买一辆电动车,还要先考虑那种能不能载人?电池额定功率符不符合载人标注?载儿童还是成人吗?
这不是我们的思维,多数人买电动车要么看性能,要么看续航。
尤其多生子女家庭父母早晚接娃,以前一辆电动车带两娃现在只允许带一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钱买几十万的电动汽车,如果可以谁还骑电动车。
既不能遮风挡雨还要经受日晒雨淋。
而电动车设计之初,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便民出行。但陈海仪相关提案被实施后,我们确实看到不少人间悲戚。底层人出行越是困难重重陈海仪就会被记忆的更深刻。
说到底,规范电动车出行初衷是为人们生命安全着想。
但是随着轻则“罚款”重则“扣车”现象越发频繁,很多原本的初衷渐渐变味演变成一场铜臭。这一结果对人们而言是负担,是不可理解。
矛盾的是我国总有部分电动车主,他不遵守交通规则。
逆行,乱窜,随意变道,经常酿成交通事故。
在人均交通法普法普遍低下背景下,很难完全规范所有人行为。这些现象确实会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但是制定交通规则和征调名义后制定的交通规则有根本性区别。
罚从不是目的,目的是规范安全出行。
听取人们意见,聆听百姓声音才是制定交通规则最有利的依据。
可往往事与愿违,如陈海仪大法官在提出提案前,她是否有深入底层体验他们的生活,是否调研过人们最真实的声音,又或者是站在百姓立场思考问题。
如果没有,那提案意义为零不具任何参考价值。
由此也能想到,就像网友说的陈海仪上下班不需要电动车,家里应该相当富裕。因此陈海仪大法官不被原谅第二个因素是拍脑袋决定,又哪管他人瓦上霜。
再看当初陈海仪提案:
其中第一条是加大处罚力度,第二条强调佩戴头盔,第三点设定交强险。从第一到第五每一条建议都是在强调如何惩罚,很难看到是为人安全着想。
第一和第三强调是钱,第四和第五强调是罚。
那么这些建议你说是为人们安全着想多一点,还是惩罚意味更浓烈?陈海仪大法官的依据又是基于谁的立场提出的?
人们之所以不喜,是因为这些提议已经影响到人们正常出行。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世界并没有因为陈海仪提议道路交通就变的流畅,该发生的每天依旧不断,规定实施后世界并没有变的更好。
前段时间老家电话,说通知给电动车上牌!我说上牌可以毕竟免费发放牌照。谁知道我想多了,牌照不收钱但需要交保险。我纳闷!就一小电动车还是非机动脚踏板要什么保险?
保谁的险?不上高速不跑长途,就出行买个菜而已。
交什么强制险?而这个强制险刚好在提议五条中。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满陈海仪这也是原因之一。前面说了规范交通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出行。
实际中往往和初衷相悖这是一大问题。
就目前来说成上述五条中基本全部实现,多地新规中还包含不得无证驾驶。归纳来看要使用一辆电动车,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否则都是不合规的。
第一要考驾照、第二交车辆保保险、第三要上牌、第四购买电动车需符合新国标、第五电动车核定了报废年限、第六不得载人超过一个人以上....
第七必须佩戴头盔,第八部分城市街道限制电动车出行。
第九不得携带充电设备。
是不是感觉骑一辆电动车还不如买一辆电动汽车实在?尽管陈海仪在后来公开致歉,表示自己是希望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可能在提出建议没充分考虑到后果和具体实施困难表示诚挚歉意,可公众并不会因为一句道歉就原谅。
陈海仪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个人意见本无可厚非。
问题就在于不是你的事你非要干。好比你一是搞人口研究了非要在三农领域掺和,这是典型的专业不对口。很多莫名的奇奇怪怪的往往是不了解人提出的。
具有很强误导和迷惑性。
其实自交通法实施以来,我国交通一直有在变的更好,更好的道路更好的秩序规范。我国的起点就是从摩托车开始。最早期是摩托车蓬勃发展最迅猛时期它符合当时基本国情。
所以从根本上讲,摩托也好电动也好这是一个传续过程,深入到很多人日常生活。
想要改变目前电动车困境,绝不是简单加大罚款力度,扣留车辆、不允许载人等等就能解决。这些只是手段它只能使得人们更畏惧,却治不好存在的问题现象。
每一条交通法律法规的制定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人。
所以严格慎重制定标准需慎之又慎。
办公室出不了好文章,
深入人群才听得到好声音。
多听公众声音,才能解决问题根本。
对此,你这么看?欢迎大家给我留言讨论,如果认同,请转发点赞点个在看支持,谢谢
插图 / 网络
文 / 八 零 姑 娘
一介布衣,位卑不敢忘忧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