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你所不知道的象山汤果,吃了长一岁

美食   2024-12-19 15:27   浙江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当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冬至,这座东海之滨的象山小城,也沉浸在独属于它的冬至氛围里。

在象山,冬至的热闹从清晨的集市便拉开帷幕。老街的石板路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新鲜食材。渔民们刚从海上归来,竹篓里的鱼还活蹦乱跳,它们将成为冬至餐桌上的佳肴;农妇们挑着自家种的蔬菜,翠绿的青菜、饱满的萝卜,带着泥土的芬芳。集市上,人们摩肩接踵,讨价还价声、熟人的招呼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冬至的序曲。

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制作汤果的食材了。糯米粉堆成了小山,旁边是一盆盆精心准备的馅料,有香甜的豆沙、香脆的芝麻,还有用新鲜猪肉和荠菜调制而成的咸馅。那糯米粉白得像冬日的初雪,细腻而柔软,仿佛在等待着人们用双手赋予它新的生命。

象山汤果,这小小的美食里,藏着岁月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象山有一位善良的渔姑。她的丈夫出海捕鱼,遭遇了狂风巨浪,一去不返。渔姑每日在海边守望,泪流满面。有一天,她在梦中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告诉她,在冬至这天,用糯米粉做成丸子,供奉在海边,她的丈夫就能平安归来。渔姑醒来后,赶忙照着老者的话去做。当她把做好的丸子端到海边时,奇迹发生了,海面上突然风平浪静,她的丈夫正划着船向岸边驶来。从此,冬至吃汤果的习俗便在象山流传开来。

还有一种说法,与象山的抗倭历史有关。在明朝,倭寇屡屡侵扰沿海地区。象山的百姓们团结一心,奋起抵抗。有一年冬至前夕,将士们即将出征,乡亲们为了让他们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食物,便用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快速制作出了汤果。将士们吃了汤果,浑身充满了力量,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冬至吃汤果的习俗也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象山汤果的制作过程,就像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将糯米粉倒入盆中,缓缓加入温水,然后开始揉面。孩子们好奇地伸出小手,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面团上按压、揉搓。面团在手中逐渐变得光滑有弹性,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机。接着,把面团搓成细长的条,再揪成一个个小块,用掌心轻轻一搓,圆润的汤果便成型了。

煮汤果的时候,更是充满了期待。锅里的水烧开后,汤果纷纷跳入水中,像一群欢快的小精灵在水中嬉戏。随着水温的升高,汤果逐渐浮起,变得晶莹剔透。此时,加入事先准备好的馅料,再撒上一把桂花糖,那甜美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在象山,冬至吃了汤果,便意味着长了一岁。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更是一种对时光流转的敬畏,对家庭团圆的珍视。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灯光下,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汤果,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憧憬着新的一年的美好。

如今,象山汤果已不仅仅是一种地方美食,它更是象山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县城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些小店,专门售卖汤果。外地的游客来到象山,品尝过汤果后,都被它独特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打动。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象山的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将象山人的情感与记忆代代相传。

在这个冬至,让我们走进象山,品味那一碗充满故事的汤果,感受那浓郁的风土人情,领略那独特的文化魅力。愿这小小的汤果,能在寒冷的冬日里,为你带来一份温暖,一份慰藉,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多精彩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欢迎点击关注作者
历史背面,大可借鉴

专注撰写历史、文化和农村深度分析文字。十年磨一剑,归来仍少年。如看完觉得有收获的朋友,恳请帮忙点亮手机屏幕右下的攒和在着按钮,并点分转到群和盆友圈扩散共享,谢谢~↘↘↘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