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仿若当代互联网的 “不定时雷区”,每隔一阵,相关话题便会引发轩然大波,众人争得不可开交。
先是 “预制菜进校园” 的新闻让家长们忧心忡忡,生怕预制菜会给下一代的健康埋下隐患,更有人言辞激烈,将预制菜斥为 “人类饲料”。
然而,在校园之外,预制菜早已悄然 “席卷” 大街小巷。
不管是在家中点外卖,还是外出聚餐,上至价格不菲的猪肚鸡火锅,下到亲民的几块钱小碗菜套餐,都极有可能是店家利用料理包加热而成。有些更为 “高科技” 的预制菜,甚至能凭借锅气香精伪装出锅气,实在令人难以察觉。
预制菜为何如此遭人嫌弃?食用预制菜真的会成为我们无法逃避的命运吗?
一、口味欠佳:预制菜的 “硬伤”
所谓预制菜,其涵盖范围颇为宽泛,依据烹饪程度的差异,可划分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即食食品这四类 。
从广义上讲,预制菜在中国的餐桌上早有踪迹。从家中储备的方便面、八宝粥,到外出食用的快餐汉堡、牛油火锅调料,皆可纳入预制菜的范畴。
而如今引发诸多争议的预制菜,通常是层出不穷的中餐料理包。无论你点的是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还是大盘鸡、红烧肉,只需简单加热,再搭配米饭与蔬菜,便能凑成一顿看似像样的中餐。
对于这类预制菜,大众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
我们对新浪微博上有关预制菜的原创微博进行了统计,发现预制菜也拥有一批支持者。
在他们看来,预制菜的优势一目了然:口味恒定、便捷高效,且有益于整个餐饮业的转型升级。再者,工厂或中央厨房统一制作的食物,相较于各地参差不齐的食堂,或许在卫生方面更具保障。
但更多人对预制菜表示反感与担忧。许多人对泛滥的预制菜深感忧虑,更别提将其端上孩子的餐桌了。
其中,人们诟病最多的当属预制菜的安全隐患与口味。
与现做的饭菜不同,预制菜不仅缺乏新鲜度与营养,还可能因添加过多添加剂与防腐剂,以维持其口味并延长保质期。
从理论上讲,预制菜未必会存在这些问题。例如,随着食品科学的进步,许多预制菜无需借助防腐剂,依靠无菌生产、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等手段,便能实现长时间保存 。
但这仍无法消除人们对监管缺失与信息不透明的疑虑。
据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称,当前预制菜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 [3]。家长们同样担忧缺乏监管的预制菜流入校园,引发新的风险:就怕这种毫无底线的预制菜进入校园,我支付了正常预制菜的费用,可到学生口中却成了劣质产品,这并非无端恐慌,而是切实的担忧。
平日里大家接触到的餐馆会曝出假肉丑闻,食堂会出现鼠头异物,倘若改为由人们看不见的工厂统一制作食物,又怎能确保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呢?
还有不少人是因厌倦了预制菜的味道,将口味不佳视为预制菜的 “原罪”。
许多预制菜单看配料表似乎一应俱全,但就是比不上现炒的菜肴。后者经高温烹制,食材中的氨基酸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却令人陶醉的锅气。
所以我们食用预制菜时,总会觉得口感欠佳,难以找回熟悉的味道。
而且预制菜确实可能存在营养单一以及高脂高盐的问题,毕竟你无从知晓,餐馆里那锅奶白鲜亮的猪肚鸡汤,究竟添加的是奶粉还是植脂末。
二、堂食背后:可能是五元的预制菜
不管人们对预制菜是喜爱还是厌恶,在日常生活中都难以避开它的身影。
依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部分头部快餐企业的预制食品占比近乎 100%,例如连锁品牌真功夫、吉野家,而西贝莜面村、小南国的预制餐食占比亦达到 85% 以上 。
此外,据该协会估算,当前预制菜的销售渠道 85%以上集中于 B 端,即面向企业方销售,而非普通消费者。
2020 年,全国门店数量超过十家的连锁餐饮品牌中,有 68.3% 已启用中央厨房。在外卖商家中,约七成在使用料理包。
那么,哪些菜品是预制菜的 “重灾区” 呢?
我们浏览了部分商家常用的 1688 批发采购网,发现在带有 “预制菜” 字样的商品名录中,盖浇饭出现的频率最高,点外卖时常见的小碗菜也赫然在列。通过商品评论可知,这些料理包多被外卖商家采购。
此外,佛跳墙、鲍鱼、海参等 “高端” 料理也常以预制菜的形式出现。将这些料理包购入后,简单加热便能成就一顿丰盛的大餐。
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酸菜鱼、火锅、湘菜,也有大量对应的预制菜可供选购,堪称预制菜厂家的 “主战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我们在不同餐馆用餐,却常常尝到相同味道的菜品,或许是商家们从相似渠道批发而来。
因此,也有精明的消费者会暗中留意餐馆的进货渠道,然后自行上网购买同款。
在小红书上,有人总结出海底捞所用的茴香小油条、小酥肉的品牌。
除了味道相似,许多商家备受诟病的另一点在于价格。
我们统计了 1688 批发采购网上的预制菜价格,超三分之一的预制菜批发单价不超过 10 元,约一半的料理包单价在 20 元以内。
例如深受外卖小餐馆欢迎的盖浇饭预制菜,一份售价可能达十几二十元,但其批发价却仅为五元。
这样的价格确实让商家获利颇丰,却让消费者有了被 “宰” 的感觉。
许多餐馆并不会提前告知消费者使用了预制菜。消费者明明花费近百元外出就餐,吃到的却是网上仅售十元的料理包,想想都觉得窝心。
三、预制菜:市场扩张势不可挡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我们是否乐意,预制菜的普及都将是大势所趋。
究其根源,在于预制菜使用起来极为便利且成本低廉。
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涵盖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房租成本、能源成本及相关税费。房租与人力成本高昂自不必说,据《2019 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统计,仅原料进货成本,就能占到餐饮店营业额的近四成。
而预制菜能助力店家减少厨师招聘、降低对大型厨房的依赖、削减各类原始食材的采购量。
以一份卤肉饭外卖为例,预制菜堪称降本增效的 “利器”。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估算,一份售价 17.5 元的卤肉饭外卖,若由厨师现场制作,净利润仅为五毛钱,而使用料理包则可达到三元,足足增长了五倍 。
而且由于大幅缩短了做饭时间,这份饭的出餐速度能从 17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顾客等待时长从 40 分钟减至 28 分钟 。
利润丰厚、出餐迅速、所需空间与人力较少,随便聘请一位烹饪新手,借助料理包都能摇身变为 “大厨”,面对如此诱人的优势,店家怎能不为之心动?
与此同时,餐饮业的淘汰率极高、竞争异常激烈 [5]。降本增效对餐饮从业者而言极具吸引力。何况若其他餐馆皆采用预制菜,自身对现炒菜的坚持或许难以转化为实际利润。
尤其是连锁品牌,通过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预制菜,一方面能确保口味的标准化统一,另一方面可提升利润,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挤压小餐馆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中餐的连锁化率持续攀升,尽管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发展势头迅猛。
特别是在大型商场内,许多餐厅都隶属于有能力配备中央厨房的连锁品牌。再加上许多商场因消防规定禁止使用明火、燃气灶烹饪。
这使得预制菜几近全面占领中国商场。我们在商场消费数十乃至上百元用餐,十有八九吃到的都是预制菜。
未来,在降本增效的强大诱惑下,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迈向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外出就餐时邂逅预制菜,似乎已成为当代人的必然经历。
在这股难以抗拒的浪潮之下,消费者不禁怀念起餐饮原本的模样。
正如《熟女正青春》中的经典台词所说:“不对用餐认真,就等于不对人生认真”。即便预制菜高效便捷,但它如同只求快速果腹的 “白人饭” 一般,动摇了我们对 “吃” 的固有认知。
它让食物背后的制作者变得无足轻重,享受美食不再是厨师与食客之间的情感纽带,而沦为彻底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连餐馆最核心的食物都不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服务、环境与精美的摆盘。
或许,到那时,外出就餐这件事都可能变得可有可无。若想念餐馆的某道菜品,直接购买对应的料理包即可。既然预制菜企业能够将美食配送到餐馆,为何不能直接送货上门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专注撰写历史、文化和农村深度分析文字。十年磨一剑,归来仍少年。如看完觉得有收获的朋友,恳请帮忙点亮手机屏幕最右下方的攒和在着按钮,并点分转到群和盆友圈扩散共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