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瀛海道院记

美食   2024-12-19 09:10   浙江  

在象山这片被海洋深情环抱的古老土地上,大瀛海道院犹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静散发着岁月沉淀的幽光,它的故事,如同沧海桑田的长卷,在历史的风烟中徐徐展开。

象山,雄踞于东海之滨,其民世代与澎湃的波涛相伴而生。往昔岁月里,无数坚毅的身影穿梭于浩渺烟波之间,或操舟撒网,以取海中之利;或扬帆远航,开辟海上贸易之路。遥想那遥远的往昔,虽无确凿史书记载,但似有如同徐霞客般心怀壮志、志在四方的行者涉足此地。他们被象山的雄浑山海所吸引,那奇峻的山峦直插云霄,似欲与天公试比高;那无垠的沧海横卧眼前,潮起潮落间尽显天地之浩渺。或许,在某个静谧的黄昏,一位类似徐霞客的旅者,在象山的某个隐秘海湾泊下孤舟,与当地质朴的渔人围坐于沙滩之上。渔人燃起篝火,在跳跃的火苗映照下,讲述着那些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其中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神秘莫测的大瀛海之境。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奇异生物,在旅者心中种下了好奇与向往的种子,也为日后大瀛海道院的诞生,悄然埋下了伏笔。

大瀛海道院坐落之处,仿若仙境遗落人间。周遭景致,恰似一幅天然绘就的水墨画卷。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似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盘踞。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松柏如忠诚的卫士,挺立在山巅与坡谷之间,山风拂过,松涛阵阵,似是大自然奏响的雄浑乐章,为这片圣地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近海之处,澄澈的海水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沙鸥轻盈地翱翔于天际,时而俯冲入海,时而振翅高飞;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它们穿梭于珊瑚礁与海草之间,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嬉戏。潮起潮落,永不停息,每一次的涨落都像是大海的心跳,诉说着生命的不息与岁月的悠长。

道院之兴建,可追溯至悠悠千载之前。传说曾有一位道号王一真的高道,他宛如一颗流星,划破尘世的夜空,降临在这片充满灵韵的土地。王一真道长,生就一副仙风道骨,双眸深邃而明亮,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慈悲。他不仅对道家经典研习精深,更精通岐黄之术,妙手回春,常为沿海饱受病痛折磨的渔民祛除病魔,带来生的希望。

一日,王一真道长漫步于这片山海之间,海风轻拂衣袂,海雾如轻纱般缭绕四周。他抬眼望去,只见此处海天相接,海雾在阳光的折射下幻化成五彩霞光,仿若仙境之门在眼前缓缓开启。而脚下这片土地,虽有渔民们世代生息,但面对海洋那喜怒无常的变幻,他们的心中满是敬畏与不安。道长心生悲悯,亦被此地的灵秀之气所触动,遂发下宏愿,要在此修建一座道院,以弘扬道法,护佑这一方生灵。

王一真道长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当地乡民的热烈响应。于是,一场艰辛而伟大的修建工程就此拉开帷幕。道长亲率众弟子,与乡民们并肩劳作。他们深入山中,寻觅质地优良的石料。在那崇山峻岭之间,众人挥汗如雨,铁锤与钢钎的敲击声在山谷中回荡。每一块采下的石料,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与期望。而后,他们又穿梭于茂密的山林,挑选粗壮笔直的树木,用于搭建道院的框架。伐木之时,道长心怀敬畏,口中念念有词,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运回石料与木材后,工匠们大展身手。石匠们精心雕琢每一块石头,将其打磨成合适的形状,用于铺设道院的地面、砌成殿堂的墙壁。他们的双手粗糙而有力,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石块逐渐拼接成整齐而坚固的建筑结构。木匠们则专注于榫卯的制作,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一根根木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建出道院的梁架与门窗。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木材对话,赋予其新的生命与使命。

岁月悠悠,寒来暑往,历经数载的艰辛努力,大瀛海道院终于初现规模。一座庄严的殿堂拔地而起,它的飞檐斗拱如展翅欲飞的大鹏,欲上九霄揽月;它的墙壁厚实而坚固,承载着岁月的磨砺与历史的沉淀。殿堂之内,三清神像庄严肃穆地矗立其中,元始天尊的慈悲、灵宝天尊的威严、道德天尊的睿智,仿佛能穿透时空,抚慰着每一个前来朝拜者的心灵。

道院内,庭院深深,宁静祥和。庭院之中,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见底,似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与周围的景致。此井相传为玄风子道长以无上法力点化而成,井水冬暖夏凉,终年不涸。饮上一口井水,那清凉甘甜的滋味瞬间在舌尖散开,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令人神清气爽,身心舒畅。古井之旁,有一株老桂树,岁月在它的树干上刻下了深深的纹路,仿佛是它见证历史的勋章。每逢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院金黄,馥郁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似是将人间的美好与仙界的祥瑞完美融合。那细密的桂花如雨般飘落,洒在庭院的青石板上,宛如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如梦似幻的美景之中。

吕虚夷字与之,元奉化人。早端谨而好文,后入天台山桐柏崇道观,著道书、治经史于其间。元大德丁未(1308年)应象山达鲁花赤岳合难相邀前来求雨,有求必应。后居爵溪守持大瀛海道院。虚夷好义而耿直,通禅观之学,儒、释、道兼崇,与沙门大师俱有倡和之作。吕虚夷请人撰写的《大瀛海道院记》碑,于是成了一件十分罕见的珍宝。碑记的撰者是元代著名学者吴澄,碑文的书者是元代著名书画巨匠赵孟頫,篆额者则是元代另一位著名学者袁桷。这样,《大瀛海道院记》元刻原碑,实际上是集三位名家手笔于一体的“一代名碑”。

象山之民,对大瀛海道院怀着深厚的情感与虔诚的信仰。每逢上元佳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道院被灯火装点得金碧辉煌。民众们扶老携幼,怀着满心的欢喜与期待,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道院敬香许愿。他们手持清香,在神像前默默祈祷,祈愿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愿家中出海的亲人,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平安归来;祈愿阖家欢乐,幸福安康。此时,道院亦会举办盛大的法会,道士们身着华丽的道袍,整齐地排列在殿堂之前。他们脚踏罡步,口中念念有词,手中的法器奏响悠扬的乐章。那神秘而庄重的仪式,仿佛能沟通天地神灵,让观者无不心生敬畏与虔诚,仿佛置身于神圣的仙境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纷扰与烦恼。

而在渔汛来临之前,那更是道院最为热闹的时刻。渔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于道院之中。他们的脸上带着对丰收的渴望与对大海的敬畏,在海神娘娘的神像前,献上丰盛的祭品,虔诚地祈求庇佑。他们相信,大瀛海道院的神灵会聆听他们的心声,会在茫茫大海上为他们指引方向,护佑他们避开狂风巨浪,收获满仓的鱼虾。此时,道院周边的集市也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特色的海产品琳琅满目,新鲜的海鱼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肥美的螃蟹挥舞着钳子,还有那形状各异的贝壳,仿佛在诉说着大海的故事。渔妇们则展示着她们的巧手杰作,精美的贝壳饰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用海草编织而成的实用物件既环保又独具匠心,这些都彰显着象山独特的海洋文化与浓郁的风土人情。

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大瀛海道院在历史的浪潮中虽历经风雨的洗礼,有过颓圮破败的时刻,但它始终如同象山人民心中的灯塔,永不熄灭。每当它面临困境,乡民与信众们总会挺身而出,慷慨解囊,以他们的热情与力量,让道院一次次得以修缮重建。它见证了象山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变迁,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梦想与祈愿。它是象山历史文化长河中一座巍峨的丰碑,铭刻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灵魂;它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在喧嚣尘世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宁静与慰藉的港湾。在这大瀛海道院之中,象山的往昔与今朝相互交织,那些古老的人物典故与独特的风土人情完美融汇,仿若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向后人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传奇与无尽的奥秘。

更多精彩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欢迎点击关注作者
历史背面,大可借鉴

专注撰写历史、文化和农村深度分析文字。十年磨一剑,归来仍少年。如看完觉得有收获的朋友,恳请帮忙点亮手机屏幕右下的攒和在着按钮,并点分转到群和盆友圈扩散共享,谢谢~↘↘↘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