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山的深处,有一个曾经静谧的村落 —— 里静村。它宛如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这片山水之间,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沿着蜿蜒的里静古道前行,仿佛踏入了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清晚期的长春桥,依然静静地横跨在大溪坑上,那粗糙的块石、古朴的护栏,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桥面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岁月的光芒,每一颗石头都似乎承载着先辈们的足迹和故事。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古道上,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人们的脚步声、谈笑声,那是岁月的回声,穿越时空,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里静村原名静家山村,其先祖赖氏祖籍在中原。唐朝末年,有赖氏朝官因忠良鲠直屡遭奸臣陷害,举家南下避难,先隐台州,再居三门。南宋初年,宁和赖钊与弟弟东迁象山静家山。此地山清水秀、山地平旷,遂取名佳山(谐音嘉山),后演变为静嘉山(谐音静家山)。后来子孙迁居到村子西面外首一处半山腰,此处便被称为里静。随着时间推移,赖氏族群不断繁衍,子孙陆续迁往附近的赖岙、杰岙、横山、芭蕉、普塘、田岙、尖岭头等山村,历经 28 代,已有 800 余年历史。
里静村,曾经是赖氏家族的聚居地,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赖氏先祖们的汗水和智慧。那连绵的山脉,是他们的依靠;那清澈的溪流,是他们的滋养。他们以山水为家,与竹木为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宛如世外桃源。然而,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曾经的村落已渐渐沉寂,但那份宁静与坚韧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过去里静村条件艰苦、经济薄弱,村民常到南邻白岩后村祠堂看大戏。白岩后村有些人嘲讽里静人没祠堂没戏台,只会看白戏,还说 “里静有祠堂,猪娘会耕地”。里静族长听闻后颇为羞愧,召集族人反复商议,咬紧牙关筹资建祠。开祠吉日,邀请四邻聚宴看戏,白岩后人意识到玩笑伤人,遂由族长出面,抬来酒肉祝贺,双方和好。
1943 年,日寇侵入下沈,一队日军沿里静古道上山,走走停停,疲惫不堪,见山无尽头,只得半路撤回,让里静村逃过一劫。这也体现了当年赖氏先祖选择此地定居的深谋远虑,富有处世哲学和生存发展智慧。
从西周镇杰岙村上赖自然村长春桥到里静村的里静古道保存条件尚好。长春桥始建于清晚期,横跨于大溪坑上,为单孔石拱桥,桥堤用毛坯块石砌筑,桥面至引桥均用鹅卵石铺筑路面,中部凸起有双钱纹图案,南北两侧摆放两排大蛮石用做护栏,两头各有二级台阶。
里静村附近有象山第一高峰东搬山,海拔 810.8 米。东搬山余脉岗峰海拔 500 米以上的有七座以上,周边景色秀丽,是宁波最有灵气的山峰之一。
东搬山,这座象山的最高峰,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俯瞰着里静村。它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站在山顶,远眺群山连绵,云海翻腾,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都蕴含着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它见证了里静村的兴衰变迁,也见证了赖氏家族的繁衍传承。
如今的里静村,虽已不再是往日的模样,但它的历史和文化却如同陈酿的美酒,越陈越香。那古老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依然在人们的口中传颂;那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里静村,它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它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专注撰写历史、文化和农村深度分析文字。十年磨一剑,归来仍少年。如看完觉得有收获的朋友,恳请帮忙点亮手机屏幕最右下方的攒和在着按钮,并点分转到群和盆友圈扩散共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