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目骋怀 】 不虚此行后土祠 ‖ 杨爱兰

文化   2024-10-28 19:09   山西  





不虚此行后土祠   

□  杨爱兰




                     (一)


黄河之滨,汾阴脽上,泽中方丘,风水宝地。

轩辕大帝,扫地为坛,

祭祀后土,首开先例。

汉武大帝,遵古仿祖,

更缘宝鼎,修建庙宇。

作歌赋辞,后人吟诵,

后土之名,与天共长。

皇天后土,护佑黎民,

五谷丰登,海晏河清。


朋友,读着上面的短句,你定会对后土祠感兴趣,那就请随着我的文字,来一趟后土祠之游吧!


后土祠,也称“汾阴脽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庙前村北黄、汾交界处的高崖上,是神州大地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祠庙。自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 后,公元前117年,在黄帝所建“扫地坛”遗址附近的黄河边,出土了一只“大鼎”,汉武帝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于是下令,改年号为“元鼎”,并派人在得鼎处修后土祠  。汉武帝6次到这里祭祀,并在此赋写了《秋风辞》。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驱车近一小时,来到了后土祠前的广场上。

占地25268平方米的后土祠广场,给人给开阔之感,是举行大型活动的理想之处。


广场北边通向后土祠的台阶前一溜坐北向南的小亭整齐划一、古朴玲珑。每逢活动时,这一座座小亭是展示万荣的风土人情、特产名吃及传统文化的窗口。


通向后土祠的石板路两边的石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栏板上的一面面黄色小旗在风中飘扬,周围的松柏郁郁葱葱,这一切给后土祠增添了几分厚重与肃穆。


拾阶而上,我们来到慈恩亭。慈恩亭状似天坛,方圆结合。据说,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仿造该亭子的样式建造的,天坛和地坛的地基土就是取自万荣后土祠的土‌。

“慈晖弥天地,恩德润子孙。”亭上的这副楹联妙哉!


过了慈恩亭便是东北走向的祭道。祭道斜坡陡峭,呈S曲线,似太极图阴阳鱼交线。祭道两边竖着汉武帝在祭祀时做的《宝鼎之歌》的原文及译文的牌子。歌中记述了祭祀后土圣母的宏大场面,回顾了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同时也寄托了他企盼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希望。


我们向前走着,过了承天门,来到了后土祠的山门前。

山门前的石阶上,金菊绽放,芳香扑鼻,迎接着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游客。

山门共有3个大门,其中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

“河汾涌浪浪浪推波朝圣母,日月生辉辉辉泛彩绕脽丘。”正门左右两边的黑底金字对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们从东边的入口处,走进了后土祠。

回头一看,三座舞台前后联缀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这样,可以用秦腔,豫剧,蒲剧(晋南特色剧种),同唱一台戏,这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山门后的戏台是宣扬儒家的舞台,台柱上挂着这样一幅楹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西台是宣扬佛教的,台口挂着的楹联题曰:“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 “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充满佛教教义。

东台是宣扬道教的台子,台口的楹联题曰:“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


戏台的前面,有一对雄伟苍健的龙凤柏。龙凤柏相传是皇天后土的化身,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凤柏居东,如丹凤朝阳,龙柏居西,如巨龙奔腾。远观,巧妙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龙凤柏"。

因了“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龙凤柏处已打造成了摄影打卡地。来到此处的年轻情侣定然要拍照几张,留下美好的瞬间。

老庙门口,左右两边分别立着日、月旗杆。也称阴阳旗杆,显示出皇家祠庙之威严。


我们进了老庙门,来到了献殿上。献殿是祭祀后土时进献贡品之所,当年的宝鼎镇守在此。献殿的左右共开有四个门洞,代表一年四季。门额上刻有八字:履中、寅畏、蹈和、虔恭。二十四根木柱代表二十四节气。献殿五开间,南北开通,殿前殿后殿中,立着十八根圆柱。檐下斗拱雕梁,木雕十分精细,每一跨均是艺术精品。

檐下挂着一排宫灯,殿前挂着一副楹联,写的是:“香烟浅绕,切祈浩浩神恩远”,“俎立杂陈,诚愿悠悠福日长。”


献殿后面是正殿,正殿前匾额“上善若水”四个大字非常醒目。廊柱 及正殿的檐下挂满了咏颂后土娘娘母德的匾额。


正殿楹联“千秋共颂神德千古恩千古,万众同尊后土万荣后世万荣”,富有情趣,极有意义。

正殿前立着大铜香炉,香炉里青烟缭绕。香炉的左右两边都设有带小门的燃香台,台上放着几个燃着的烛台。我和妹妹们将香燃着,来到香炉前,恭恭敬敬地将香插于香炉里,然后来到正殿里叩拜祈福。

来后土祠祭祀后土,是表达一份虔诚的感恩。土生万物,从不厚此薄彼,大恩如天。土地滋润你、我每一个人,我们应不忘后土之恩德。


出了正殿,在一处院落里,我看见一块石上刻有“皇天后土”四个字,心生敬意,赶紧拍下。皇天后土,神灵在上,佑护我等,一顺百顺。


随后,我们从东边的门下了台阶,自东北往西南游转,到东西五虎殿里叩拜。

钟鼓楼分别位于戏台前的东、西,到此一游的人都会上到钟鼓楼上擂鼓撞钟。楼上有一个擂鼓撞钟的提示牌,告诉游客擂敲鼓撞钟时,从一下到十下的数字寓意。我用力擂鼓,用力撞钟。鼓声铿锵,钟声悠扬,声声钟鼓赐予我美好吉祥。



                       (二)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汉武帝刘彻祭祀后土祠时写下的《秋风辞》,相信大多数人都熟悉。而《秋风辞》碑就藏在后土祠正殿北边的秋风楼上,秋风楼正是因《秋风辞》碑而得名。

在后土祠,秋风楼乃压轴之作。


到后土祠,必观秋风楼。

我们来到秋风楼前,楼门锁着,所以不能进到楼里去观赏。

站在楼前,我一边抑扬顿挫地诵读着《秋风辞》,一边观望着这座名楼。

秋风楼底部筑高大的台基是轩辕帝的扫地为坛处,台基周围砖砌花栏。楼身三层,高约30多米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一二两层四面各凸出龟须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丽劲秀。


秋风楼两侧下方的吊柱共有28根。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大约象征梁山一百零八将。

秋风楼不仅因其历史悠久而著名,还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成为旅游胜地。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站在秋风楼上,向西可“望秦”、向东可“瞻鲁”。可惜,我们不能登斯楼而一览壮美的山河,真有点遗憾。

秋风楼下是深约十多米的张仪古道,以砖砌而成,从东门进去后从西门出来。当年,张仪就是从此走出,走向人生的辉煌的。


秋风楼前,有几辆人力车。妹夫让四妹上车,他拉起车往前走,俩人脸上洋溢着开心快乐的笑容。

之后,四妹硬要我坐车。拗不过她,我坐上了这辆黑色的人力车。四妹拉着车子绕楼前广场转,三妹给我们拍照着。

坐在车上,秋阳那个暖暖呀,秋风那个柔柔;那个前面是四妹拉车呀,旁边是三妹拍照;那个车轮转动呀,那个车子前行。在秋风楼前如此悠哉悠哉,让我感到了别样的闲适与满满的浪漫。



                       (三)


我们从秋风楼西边的通道转到西南,站在高台

上远眺,西边平原上黄河茫茫,看不清楚。想起了来时路上有“望河台”三个字的指示牌子,便决定到“望河台”上去一睹黄河之风采。

踏着一个个台阶,来到了望河台上。望河台正处在一片开阔地的高处,台上草低树矮,青石铺面,台沿立有粗木围成的护栏,真道是“好个望河台!”

我站在望河台上,凭栏西望。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巴颜喀拉山脉源头出发,一路汇溪纳河,一路奔入山西,一路经河津而入万荣地界,宽阔的黄河如银带一般铺于原野。眼前,清亮的汾河缓缓流淌,转弯,一拐,与黄河握手,一头扑进黄河母亲的怀中,山西两大母亲河在此交汇。我不由得吟道:

望河台上凭栏望,

滚滚黄河波浪宽。

汾水悠悠知路径,

一弯共与大河前。

举目回望,黄绿交错的滩涂上,夕阳的余晖在壮丽的黄河和美丽的汾河上折射出万道金光,景色辽阔而壮美。正是:汾黄交汇轩辕为坛成福地,秦晋相接荣光幂河永安澜。


后土祠与秋风楼文化底蕴深厚,黄汾交汇处风光旖旎,这一趟风水宝地之游,真的是值得!







作者


简介


杨爱兰,退休教师,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以书为伴,以文抒怀。多篇小说、散文、诗歌、楹联发表在《运城日报》、《运城晚报》、《作家文苑报》等报纸和网络平台。


   汾水文学

    长按二维码添加

      主编黄志峰微信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侵权必究


汾水文学
读一段文字,品五味人生。彰时代特色 ,留千古雅韵。文苑撷英 ,人才荟萃。 立足中部,面向全国。 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故事、鸡汤文章、社会新闻。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及近照。感谢广大粉丝读者的不离不弃!大牌文学平台,定会不负众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