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吃席新看点 ‖ 王月芳

文化   2024-11-08 19:13   山西  


吃席新看点


  □  王月芳




那天,邻居家里有事,由于是白事,我们这儿的风俗,不管咋样,都要把去世了的老人最少在家放五天哩!

以前谁家上了年纪老人没了后,最起码放七天的。
前些年,在非典和疫情防控期间,逝者在家放三天。

现在都改为放五天啦。

而在这五天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有空就会赶来帮忙。

说是帮忙,如今的席主家都请厨师们包了,虽说没有多少可干的活,但还得去,哪怕在那儿坐着,主家脸上也觉得有光。不然的话,会被人们说主家家里人缘差!

这会儿,只要你去了,主家就会双手欢迎,特别是和主家有过小过节的,遇到白事时,也会以死者为大而前去帮忙的。

我们去了是给厨师打下手的,剥个葱、蒜,拣个菜,切个菜,捏个丸子等等。

而这次我在几天的帮忙与坐席时,如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心喜。

记得过去在厨师们把饭做好后,在场的人就各自拿着碗到大锅前自己拿勺子给碗里盛饭菜。
有排队的,有插队的,还有一手拿碗,一手拉着小孩子的,盛好的端着碗说着:让一让,我过一下。没盛好的急着脚跟着脚往前赶。

如今,每次饭点前,就有管理人员吆喝着:“大家都坐好,马上要开饭啦。”

说着,他指挥年轻小伙子把桌子和凳子搬好。

片刻,七八个人一桌坐好了。
在吃饭的时候,桌子中间放一大盘子几样拼菜,然后一个人一大碗熬菜。有同桌的人取来了馍。

在吃饭的时候,有的吃不了两个馒头馍,掰的剩下半块。
这要是搁在以前,谁都不吃剩下的那半块馍,这样这馍就当垃圾食品扔了。主家只收拾囫囵馍。

而那天,我们桌上的人,不管谁掰下半块馍,在吃之前,都会问一句:“你掰下的半块馍还吃吗?”
另一个说:“我吃好了,不吃啦。”
“那我就把这半块馍说了。”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我情不自禁地赞道:“这样做很好!”

一连几天,我们在吃完饭后,桌子上不剩一小块馍,碗里,盘子里,吃的干干净净的。

到了坐席的这天,我这桌人更令人欣喜。

有两个三岁多的小孩,挨我坐的这个小男孩调皮些,他奶奶刚把馍放在桌子上,娃一手拿起一个馒头馍,一个上面咬了一口,笑嘻嘻地把馍当玩具似地用筷子挑起来,仰起他那小脸儿,瞅着馍发出“咯咯咯”的笑声。他奶奶见了,板着脸立刻严肃地说:“好我的娃哩,不敢这样糟蹋馍!你在幼儿园老师教你说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忘了吗?”
边说边伸手取下娃手里挑的馍。
小孩子低下了头,好像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不再玩馍了。
言传身教,这是好现象!
我又一次赞道!

另一个人说:“小娃家憨的,大人们咋教,他就会咋做的。”

盘子上来后,素肉相间,有的喜欢吃这菜,有的喜欢吃那菜,为了一桌人都能分享到,我们端起盘子,把菜样分散到各座位跟前。

当香喷喷、热气腾腾的火锅上来后,放在了桌子中间,由于火锅高,我们又将后来上的大碗马连、甜食汤绕着火锅分开放着。

这一次,又是光盘行动,并且,个个都吃好,喝足,脸颊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从这次吃席中,我深深体会到:这是多年来吃席的新改变,这个新看点,更是大家学习榜样,对吧?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月芳,生于1966年,稷山县下柏村东窑。从小酷爱读书写作,钻研周易学三十多年。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稷山县作协理事。在省市报发表作品数篇,在《汾水文学》、《稷人说稷》、《后稷文苑》、《山西作家文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数百篇。




《汾水文学》

长按二维码

添加主编黄志峰微信


汾水文学
读一段文字,品五味人生。彰时代特色 ,留千古雅韵。文苑撷英 ,人才荟萃。 立足中部,面向全国。 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故事、鸡汤文章、社会新闻。 来稿请附作者简介及近照。感谢广大粉丝读者的不离不弃!大牌文学平台,定会不负众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