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慈爱身影
春天,宛如一位神奇的画师,用斑斓的色彩涂抹着世界。布谷鸟欢快地在田野里歌唱,那歌声就像是春天的号角,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地,也让奶奶的脸上绽放出如春花般绚烂的笑容。经过漫长冬季的压抑,人们终于盼来了大地复苏的时刻,而奶奶,也开启了她与春天的忙碌约定。
奶奶那小小的土窑洞墙上,挂着一个大竹篮,那竹篮仿佛承载着生活的希望。竹篮里放着的小铲子,是奶奶挖野菜的得力助手。这两件宝贝,无论奶奶走到地里何处,都会紧紧相随,它们是奶奶劳作的忠实伙伴。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地洒落,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地塄儿、小路畔、荒滩上,那些被细雨浸泡过的地皮菜,如同大地孕育出的黑珍珠,一簇簇、一片片,柔滑细嫩、饱满圆润地铺展着。天还朦朦亮,奶奶就穿衣下地,挎上竹篮动身去捡地皮菜,有时还会叫上邻家的老姐妹们。奶奶微微眯起眼睛,锐利的目光,在地上和草丛里仔细搜寻。她粗糙却灵活的手不停地捡着,一会儿趷蹴下身,一会儿甚至直接跪在地上,全然不顾泥土沾湿了衣裳。一处捡完,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处,那大竹篮里的地皮菜也越堆越高,像是一座小小的“春天宝库”。
回到家后,奶奶稍微休息会儿,便将地皮菜倒在簸箕里,开始精心拣挑。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一片一片地去除沾在地皮菜上的杂质和野草叶,仿佛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挑拣完毕,又用清水仔细清洗,再晾干收藏。这小小的地皮菜,营养价值极高,既是菌类又是藻类,在奶奶的巧手下,它成了调剂一家人生活的佳肴。那地皮菜饺子,像是一个个金元宝,咬一口,鲜美的汁液在口中散开;油炝地皮菜拌豆芽,口感美极了;用地皮菜拌熟土豆丝做成包糕的馅,更是别具风味;还有地皮菜炒鸡蛋,黄绿相间,香气扑鼻。这些由奶奶烹制的菜肴,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地皮菜,也变得花样繁多、可口美味,让人吃了还想吃,每一口都饱含着奶奶对家人深深的爱。
春天里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大忙人。刚捡完地皮菜,她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先钻出地面的苦菜。清明后,正是苦菜生长的旺季。房前屋后的空地、沟堰畔、地塄儿、茬子地里,苦菜率先从土里探出脑袋。这个时候,奶奶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天天捕捉着苦菜的信息,寻觅它的踪迹,手中的小铁铲更是忙个不停。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薄雾,奶奶便已准备妥当,她站在小院中,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装备。那把小铁铲在她手中被反复擦拭,像是战士对待自己的武器一般,眼神中满是珍视。她摸了摸竹篮的边缘,那竹篮的纹理就像她手上的皱纹一样,记录着岁月的故事。
奶奶出了门,朝着熟悉的田野走去。微风轻拂,像是在为她指引苦菜的方向。她眼神敏锐,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有苦菜的地方。当她看到地塄儿边那星星点点的苦菜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她来到苦菜前,缓缓蹲下身子,那因岁月而变得僵硬的关节发出轻微的“嘎吱”声。奶奶将小铁铲轻轻插入苦菜旁的泥土,她的动作轻柔而精准,仿佛能感受到苦菜的呼吸。小铁铲一点点深入,泥土松动,奶奶小心翼翼地撬动着,就像在开启一个藏有珍宝的宝箱。
“噗”的一声,苦菜连根被挖起,奶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阳光穿透云层,驱散了生活的阴霾。她把苦菜捧在手中,轻轻地抖落根部的泥土,嘴里念叨着:多好的苦菜啊,你是俺们老百姓的好老辈。她把苦菜放在鼻尖闻了闻,那股清新的泥土混合着苦菜的味道,让她满足地闭上了眼睛,像是在享受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
奶奶站起身来,将苦菜整齐地摆放在竹篮里,每一苗苦菜都像是她的孩子,被呵护着。她继续在田野中穿梭,有时需要跨过一道道地埂塄、小沟渠,她那裹着小脚的步伐虽有些蹒跚,但却异常坚定。她用手扒开草丛,寻找着隐藏其中的苦菜,哪怕是只有几棵小苦菜的地方,她也不放过。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洒在奶奶身上,她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那些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像是镶嵌在她脸上的钻石。汗水从她的脸颊滑落,滴在泥土里,滋润着这片她热爱的土地。她的衣衫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背上,但她浑然不觉,依旧全神贯注地挖着苦菜……
当竹篮里的苦菜快要装满时,奶奶来到了一块茬子地。这里的苦菜更多,她兴奋地加快了动作,小铁铲上下挥舞,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劳动之歌。每挖出一苗苦菜,她都会想象着家人吃着苦菜时满足的表情,这时,奶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大午晌,奶奶才提着满满的竹篮踏上回家的路。她走得很慢,因为竹篮里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她不愿意有任何一苗苦菜掉落。当她想到一家人甜甜地吃着鲜嫩的苦菜时,她的脚步又走得快了起来。
回到家后,奶奶精心整理挖回的苦菜,洗净、煮熟,捞出后用清水浸泡,去除其中的苦涩味,再用淡盐水浸泡,贮藏到菜窖里,这样好多天都能保持新鲜。隔三差五,奶奶就会从窖里取出两个苦菜团,切碎、调味,再用胡麻油炝上葱花,一大盆苦菜便摆上了饭桌。那碧绿的叶子,嫩白的茎,宛如翡翠白玉,光是看一眼,就令人食欲大增,馋得口水直流;轻轻闻一下,清香扑鼻,那香气直沁人肺腑,仿佛带着田野的气息。
苦菜乍吃时有点微苦的味道,小孩子往往不太爱吃。但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苦菜是代粮的佳品,人们靠着它充饥。先苦后甜,那苦菜汤喝上一碗,清热去火,满口凉爽,回味起来竟有别样的香甜。
紧随苦菜从地里钻出来的,还有一种野菜叫甜苣。它的叶子翠绿欲滴,菜心的小花叶子微微泛红呈赭色,形状与苦菜相似。这种野菜吃起来更嫩甜,口感更脆,奶子更大,营养也更高,深受人们喜爱。如今,在市场上一斤能卖到三十元左右,还供不应求,它成了达官贵人高档餐桌上的佳肴了。从前是穷苦人吃的东西,现在是有钱人的美味了。
甜苣生长的那段时间,奶奶踮着小脚,早出晚归,忙得不可开交,甚至顾不上洗脸。她的足迹踏遍了圪梁梁、圪峁峁、沟洼洼,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她辛勤的汗水。不是奶奶不想休息,只是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她连睡梦中都在想明天去哪块地里呢。
记得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日子很苦,生活很艰难。一个人一年只能分上二百多斤带皮粮食,春季领的救济粮也是少得可怜。学生娃们饿得熬不到放学,大人在地里干活饥肠辘辘,浑身冒虚汗,炕上没奶水的婴儿嗷嗷待哺……在那样困苦的日子里,能吃上一碗有油水的野菜,都是一种奢望。人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更应该感谢饱含厚爱的大地,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恩像奶奶这样挖野菜的亲人。
望着奶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又烧火又做饭,灶火里吞吐的火焰映红了奶奶渐渐增多的白发,我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我多想帮奶奶分担,可那时的我却如此无力;望着奶奶额头深深的皱纹,那每一道皱纹都像是岁月的刻痕,记录着生活的艰辛,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
奶奶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战争年代,她毅然决然地送大儿子参军,那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爱国情怀啊!然而,命运却对奶奶如此残酷,儿子双腿被机枪扫断,血染沙场,魂归大西北,奶奶从此成为了烈属。但刚强的奶奶并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她以无畏的姿态,为一家人辛勤付出,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如果奶奶能活到现在,看看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吃穿不愁,娱乐丰富,她定会高兴地哼起那熟悉的旋律:“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明天又是个好日子……”奶奶虽已离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勤劳善良、她的坚韧不拔,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如同春天里永不凋零的花朵,绽放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为我们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作者
张建军,网名小草,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习作散见《青年文学家》《五台山》《市场导报》《黄淮文学》《作家地带》《散文选刊》。
汾水文学
主编|黄志峰
长按二维码添加主编微信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