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全开也白搭!二战德国军工产量不及美军五分之一,输在哪儿?

文摘   科技   2024-10-29 22:26   广东  

文 | 寸今文案
图 | 网络(侵删)

来源 | 寸今文案(ID:cunjincunjin666)


你好,我是今今。
二战时,德国号称工厂24小时不停歇,却怎么也追不上美国的军工产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跟德国混乱的管理、低效的生产,以及对“总体战”的误解都有关系。这段历史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

混乱的管理:神仙打架,工厂遭殃

1939年战争刚开始,德国的军工生产管理就乱成一锅粥。希特勒为了防止权力集中,搞了一堆机构来管理经济和军工生产,结果这些机构互相扯皮,决策效率低得令人发指,资源分配也混乱不堪。

这些机构包括戈林领导的“四年计划办公室”、经济部、OKW(最高统帅部)下属的“国防经济和军备办公室”,以及1940年新成立的“帝国军备和弹药部”。这么多机构,职责不清,互相竞争,内耗严重,效率自然高不了。

举个例子,1940年初,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和大众汽车公司因为钢铁供应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得最高层出面解决。这种内部矛盾严重影响了军工生产的整体效率。


2.

低效的生产:磨洋工、拖订单

德国军工生产的低效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因为军工利润低,很多私营企业不愿意干,即使参与了,也大多是二级或三级分包商,积极性不高,典型的“出工不出力”。当时德国军工企业普遍存在“开开心心领订单,拖拖拉拉做订单”的现象,效率可想而知。
战争刺激了民用需求,这和军需之间的矛盾加剧了资源配置的混乱。更要命的是,1939-1941年间,德国军工采购开支增长了4-10倍,但武器产量却增长缓慢,甚至还下降了!这说明生产系统存在严重的“堵塞”问题。

3.

“总体战”理念的误读: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1943年,戈培尔发表了著名的“总体战”演讲,号召全民投入战争。但是,德国高层对“总体战”的理解并不一致。
戈培尔觉得应该禁止娱乐、压缩个人需求、全面军事化生产,这种做法太简单粗暴,忽视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而施佩尔主张科学管理、集中化生产、整体流程优化,这种方法更符合现代工业生产规律,可惜在当时的德国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实施。


4.

美国的成功经验:高效、科学、务实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美国设立了战争生产委员会,统一协调军需生产,避免了德国那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美国还把汽车、家电等民用工厂改造成军工厂,快速提升了产能。

此外,美国还推行流水线作业、标准化零件等先进生产方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技术创新方面,美国在雷达、原子弹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也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5.

给现代企业的启示:管理出效益

德国军工生产的失败,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有哪些启示呢?

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是关键:复杂的管理架构会导致效率低下、内耗严重。企业应该建立清晰的决策链和执行机制。

科学管理才能提升产能:只靠加班加点、增加投入是不够的,必须重视科学管理、流程优化和技术创新。

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要平衡:德国太注重眼前的战争需求,忽视了长期的产业布局和技术积累。企业也要在应对当前挑战的同时,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忽视:德国的军工生产过度依赖行政命令,忽视了市场激励。现代企业应该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生产积极性。
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是基石:美国在二战期间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投入基础研究,为战后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企业也要重视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

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从德国二战军工的失败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或许值得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深思。

延伸阅读:

→ 德国的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怎么就那么发达?

→ 为什么德国始终没有成为世界级大国?



—— THE END ——

关于商业、经济、历史、文化的那些事

每天获取一点新知,多个视角看世界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账号,记得星标哦~

寸今文案
寸寸文字,震古铄今。关于商业、经济、历史、文化的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