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可订阅哦!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柴冬冬副教授任总编辑。本平台旨在传递国内外优秀文艺理论、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成果,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热烈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及赐稿!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
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编者按:2025年1月8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发布典礼暨“新媒介与文艺评论新样态”圆桌分享会在京举行,本届优选汇共评选出优秀评论作品52件,优秀组织6家(点击查看)。为充分发挥网络文艺评论在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拟推出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系列优秀作品,以期对网络文艺创作和评论有一定镜鉴作用。本期推出卢蓉《风起中短篇,释放剧集发展的内驱力》、陆佳佳 李瑞冰《微短剧观察:竖屏中的凝视体验与叙事套路》两篇,以飨读者。
卢蓉
近期,一批形制上乘、体量短小的国产剧陆续播出并收获热烈收视反响,不仅让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消失多年的中短篇形态重新回到观众视野,更带着崭新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气质登场,刷新了荧屏气象,生机活力扑面而至。
新的传播环境和接受习惯的改变让短视频市场走俏的同时,也催生了长视频更灵活的品类定制。继八集《我的阿勒泰》掀起现象级热议高潮之后,各大网络平台酝酿已久的中短篇剧集相继发力,目前正在接力的新一轮“悬疑剧场”,几乎都是十集左右的体量。这一载着“创品牌”使命、同时也是竞争最“内卷”的商业赛道,几乎集合了各家年轻而新锐的创作团队,充实的备播剧目形成奋楫争流的景象。网络剧《新生》便是其中之一。该剧由优酷、伴山(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5月6日起在优酷及优酷海外平台上线,5月7日在流媒体平台奈飞上线,播出覆盖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网剧《新生》海报
作为悬疑推理剧,《新生》故事的开端并无案件发生,随剧情展开,现实中隐而未露的一连串诈骗案件才逐渐浮出水面:五个本不相关的人被一个人物“费可”连环行骗,遭遇了金钱、身心、情感的惨重损失。前五集里,五个人的口述描绘出诈骗犯主人公费可是个相貌出众、高智商、高情商的行骗者。自第六集故事反转,在女主人公、记者何姗的引导下,每一个“受害人”其实都在撒谎和欺骗,为了各自私利和立场,隐藏了诈骗案的真相。至此,多人讲述的“故事拼图”形成了鲜明的辨识度,在类似“罗生门”的主题下,广泛的社会议题、现实属性得以涌现。
不同于以往题材视野,费可“高段位”的诈骗行为发生在当今社会多数人群中间,畅行于中产、上流社会群落。高考舞弊、重组家庭、名校生头衔、官二代、金融“老鼠仓”、交易婚姻、企业主投机、出轨情人……广泛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各种投机心态、诈骗诱因一一显影。费可的经历,除了一部分源于他幼时家境遭遇所扭曲的人性,另一部分源于不可信的人际交往。从继母、陈树发、程浩、甚至办假证的小乔,行骗的起点是每个人都认为费可有利用的价值,对他进行利用,然后才引燃了费可加倍强烈的报复性诈骗。他针对每个人的特定需求或欲望,量身打造不同的“骗术”,建立起受害者的信任后,再利用这份信任为自己服务,并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和对受害者情感的伤害,以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故事洞穿了人性潜在的自私、虚伪、投机、无节制的欲望,让观众一步步看出剧中人物心里没有节制的私欲、投机取巧心理,是整个连锁诈骗网的真正的起爆点,由此具有强烈而广泛的人性观照与警示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剧中包含的强烈的人心孤岛意象、人际交往的险境、人性欲望的失控状态,暗含着商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刻变化和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反思。故事多维度、立体地描绘出被欲望围猎、吞噬的人性;相应地,镜头呈现出都市社会特有的异化感和孤独感。画面反复出现的孤岛形象,还有最后暴风雨中的游艇、黑色的大海,逃生和求救的人们身处欲望的险境,投机、欺诈、加害和利用,引出不断叠加的风暴,最终在道德和良知的捶打中,有的人落荒而去,有的人完成救赎与新生。故事以一种当代版都市人性奇谭的形式,隐约释放出现代派文艺拒绝简单模仿生活,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捕捉生活复杂性的尝试。
把叙述从故事、人物、现实朝向社会心理、人性迷宫,乃至哲学反思上做牵引,让我们不由想起之前《漫长的季节》《平原上的摩西》《隐秘的角落》等系列作品,这些新颖而个性特征鲜明的故事在丰富了现实题材表达的同时,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探问和新的美学尝试。回望早期中国电视史,中短篇电视剧从来就以思想和形式的实验性、先锋性为行业开先。我们今天依然记得《南行记》《今夜有暴风雪》《女记者的画外音》《希波克拉底誓言》等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电视剧为中国电视艺术的开拓和语言更新贡献的勇气和功绩。
△网剧《平原上的摩西》海报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由商业题材起家,亮点陆续显现的中短篇悬疑推理剧,专业化、技术化日益成熟,风格化、作家化特征日益明显,对现实的勘探、对人性的表现日益深化。其成长轨迹再次显示出文艺实践领域,文艺思想及其美学品质的提升是发展的关键。无论选取的空间形象是密室、小镇,还是大都市,创作者都要有能力面对并处理好当代文艺实践的现实性与假定性的共生、审美性与思想性的交汇。无论是来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本格推理,还是发展至今的社会推理,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在走向开阔和复杂,从畅销读物迈向文学创作的进阶背后,其实质是创作的现实深度、文化价值、美学品格上升的表现。
放眼同期全球市场,十集以内的迷你剧几乎是高品质剧集的聚集区和行业拿奖俱乐部,它们的生产及传播活力很大程度上标注出当代西方文艺思潮的趋势与动向。之前HBO限定剧《东城梦魇》用“小镇人际”的迷局,延续了愈合沉疴的文化思考;《人生切割术》用科幻悬疑的形式对西方社会系统造成的个体伤害进行福柯式“技术批判”;今年4月新播的《谜探休格》呈现沉浸式解密历程,故事形式难以用传统类型界定……数智时代的社会巨变带来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变化,传统价值观正在经历裂变与重建,文艺创作要有足够的能力跟进现代生活的复杂演进。作为活力充沛的文艺先锋,中短篇剧集创作应把握好新的发展契机,努力贡献新的美学思想,大胆创新艺术形式,激发更有智慧的故事想象,以此来对话我们今天置身其中的、变动不居的世界。
*作者:卢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党委委员、教授
*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短评作品,发表于《文艺报》2024年6月12日,由作者参选提供
微短剧观察:
竖屏中的凝视体验与叙事套路
陆佳佳 李瑞冰
在竖屏时代,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形态的微短剧凭借其独特的视觉呈现与影像节奏引发了全新的媒介体验。所谓微短剧,即主要是指那些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短剧。其在影视产业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轻量化的内容与分众化的传播模式,并主要依赖各平台分账模式、会员付费、广告盈利、视频号养成、小程序引流、直播带货及周边产品开发等模式形成盈利生态。毋庸说,以竖屏媒介为主要形态的微短剧已异军突起,成为文娱创意生产的新型网络文艺形态,其独特的屏界模式、微短结构、高倍速率、互动机制等均在当下引发一场全新的审美变革,即兼备爽感与快感的竖屏影像体验。
被放大的竖屏景观与“爽感”体验
当下,“永久在线、永远连接”这一看似永不停歇的媒介体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竖屏移动终端更是加速这一场景的重要因素。其在媒介体验上促成了受众主动性的达成,完成了受众与“移动屏幕”之间的交互性、内嵌式的耦合,人的在场无时不刻不被强调。与此同时,稍纵即逝的时间加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为常态。由此,在文化产业机制中“注意力经济”的隐秘支配力则更为凸显,以窗口叠放的竖屏/小屏为主要呈现形态的微短剧,则在创作逻辑上耦合了这一经济支配力的崛起。竖且小的新型屏幕所催生的影像语言范式主要表现为对夸张身体奇观的展现,比如更倾向于展示身体细节,并在镜头语言上尤其注重中近特等景别的高频交叉使用等,无限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试图达成文本与观众之间的亲密阅读关系和“社交在场”的交往格局。例如,时下热搜度较高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同样注重对身体奇观的展示,影片采取“悬念叙事”的手法,让女主和观众误以为男主是一个“肥头大耳”的粗糙汉子,但当男主出场时却完全是个有颜有责任心的优质形象。为了凸出这种反差感,影片在表现男主出场时着重聚焦于对其俊朗的面部轮廓、修长的身形等特写展示,使观众立即与惊讶的女主产生通感,并共同沉浸到对“高颜值”的审美中。可见,在竖屏剧的影像话语中,身体极其直观地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彰显了这类影片注重借助身体的视听感知来凸显人物塑造、情感传递、主题表达的叙事机制。
△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海报
不仅如此,竖屏微短剧在影像上还试图通过隔绝环境给观众造就一种“我即中心”的凝视快感。有效推动了视觉聚焦的达成,使观众不知不觉沉浸于其中,并与之共情。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刻意模糊背景环境,将人物前置并放大,夸张化人物的表情、动作,让观众以一种超然于现实生活中的全知视角去感受人物与剧情的发展。如在热播男频微短剧《长风踏歌》中,男女主之间的主要冲突来源于一方对身份的隐匿与另一方对其身份的怀疑及推测,影片大量使用近距离镜头来表现双方互相博弈的微表情。观众由此得以以全知视角窥探人物内心,在掌握剧情和情感走向中获得“我即中心”的快感。
与长剧种相比,微短剧在文本内容上更注重语言的细碎性陈述,情节的强戏剧化设置,人物矛盾的强冲突化,结构的碎片化搭建,音乐的土味化呈现,演员表演的夸张化等。受众可以在任何如小憩、通勤间隙,甚至是行走等运动状态下以任何姿态观影,这与快节奏、运动感的微短剧内部节奏绵延聚合为整体,由此更加速了交互、“爽感”观影体验的吸引力达成。
“数据库”叙事与后现代文化表征
微短剧在文化表意上饱含了对大众文化或亚文化的移植与模仿。目前,微短剧的内容生态主要分为男频和女频,主体内容可分为重生、穿越、魂穿、复仇、逆袭、霸总、甜宠、虐恋等几类热门故事类型。其在文本范式上呈现出典型的可检索性,或曰“数据库叙事”特征。由此提升了这一类型剧的叙事效率,在创作上为某些同质化速食微短剧创作提供了野蛮生长的路径,即通过将各类爆点元素连接在一起快速形成商品并投放市场抢占流量与资本。具言之,这种“数据库叙事”的底层叙事逻辑来自于对大众文化场域中各类热点、热梗话题的沿用、拼贴、戏仿或二次重构。比如男频微短剧主要以男主前期身为穷小子被侮辱而后又逆袭归来为主线剧情,通过类似情节的复制来刺激观众的“爽点”,例如在今年3月份的热播微短剧《龙年大吉之衣锦还乡》《师姐风华绝代少爷隐龙归来》中,“有钱有身份”就成为了剧情反转的最重要拐点,只不过前者偏向于“穷小子逆袭”,后者则指向了“失忆少爷回归”的俗套情节。而这类剧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也秉承同一叙事准则,在男主身份披露前选择逃婚、离婚、分手,而在剧情反转后又重归于好。此类重复情节的目标受众十分明确又屡试不爽,成为了部分观众的情感宣泄口。
女频微短剧则大多落点于情感,将热门的情节如穿越、女配重生、“手撕渣男”等进行复制粘贴。有些影片甚至通过对热门影视剧集、网络小说进行挪用拼贴更直接地达成这种类叙事的积累。例如今年春节期间热播的《病娇反派攻略计划》,将高热度的影视剧《长月烬明》与小说《黑莲花攻略手册》的故事情节进行拼贴,剧中“男主天寒罚跪”“女主偷偷送饭、为其驱寒取暖”等情节都可以从《长月烬明》中找到索引。在人物设定上,影片则采用了《黑莲花攻略手册》中的女主“穿书”设定,女主以多重人生的形式与男主进行纠葛,且每一次重生都会以“宫廷内斗”“小妈文学”“追妻火葬场”等不同网络热门情节来吸引不同圈层的受众。另外一部爆火剧《成为恶毒女配之后拿下男主》则采用“重生穿越+恶毒女配”的设定,上演“手撕渣男”的复仇戏码,女主在重生后性格大变,开始以女配性格和全知视角切入原有时空,并掌控与重置这一时空事件的发展动向,其复仇决心十分坚定,摆脱了以往影视剧中早已令观众厌烦的“白莲花叙事”,让观众直呼“大快人心”。可见,这些热门微短剧在快节奏、强拼贴的叙事准则下不断刺激观众的新痛点、新爽点,从而在每一次投流中以新的叙事奇点囊括新的受众。
面向海外输出的微短剧更凸显出这种后现代性的话语表述。诸如在海外竖屏短剧平台ReelShort、DramaBox、Expisode、99TV、GoodShort等播映的《新豪门恩怨》《幕后老板是我老公》等热门剧,在文本上尤为注重将国内盛行的豪门、霸总、甜宠等元素与西方文化中的狼人、吸血鬼等元素进行在地性杂糅,从而使得中国式网剧迅速出海,收获了大批海外观众,成为影视作品“走出去”的另一蹊径。
△短剧《金猪玉叶》海报
纵观微短剧的发展,在竖屏景观中被不断强化放大的“爽感”体验、凝视快感和大量类似情感经验的复制将观众带入重复、轮回的文化拼贴中,不仅在与现实的疏离中淡化了对真实情感的感受力,也在倍速时间体验中加剧了现实中的时间焦虑,使得习惯了“高密集度、高信息量”叙事的观众无从适应。由此可见,未来微短剧发展的当务之急应是需要思考如何在微小叙事中承载深度之思,更加精细垂直化、专业化、类型化及规范化的创意生产已然是个中之义。2024年,广电总局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旨在通过此主题模式创作出一批兼具文化内涵与经济效益的精品微短剧,各平台媒体也自发探索微短剧发展的新路径,如抖音采用联手名导”的方式推进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其与周星驰合作的《金猪玉叶》第一季预计于今年5月上线。一言以蔽之,不断探索如何在全媒体数字技术的场域下开辟出一条创作出高内涵、高质量,承担起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与传播积极正向中国形象的精品内容路径,应当是未来微短剧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陆佳佳,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瑞冰,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短评作品,发表于《文学报》2024年4月11日,由作者参选提供
END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所登载之文章,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其内容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来源均已注明。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处理。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图片的原始来源负责。
温馨提示
若读者想查看历史消息,请点击公众号右上角的标志,之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在页面最上面有个搜索的框,直接输入关键字搜索即可。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 微信公众平台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金元浦教授创办,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柴冬冬副教授任总编辑。本平台本着传播最新学术思想,服务学术事业发展的公益精神,热烈欢迎各位读者订阅及赐稿!
联系邮箱:chaidongdong2006@126.com;
传播优秀文艺思想,推进文艺思想发展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微信号 : zwwyllwhyj
小编微信(绑QQ):63218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