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可订阅哦!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柴冬冬副教授任总编辑。本平台旨在传递国内外优秀文艺理论、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成果,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热烈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及赐稿!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文献计量;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
孙文刚,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统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审美人类学、马克思主义美学。
黄怡卓,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
引言
在西方,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命名较晚,但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很早就有了。古代希腊就出现了审美人类学思想的萌芽,德谟克利特是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美学家之一, 苏格拉底则明确地把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结合起来,实现了美学从自然哲学向社会科学的转变,他常常被视为人类学美学的始祖。后来亚里士多德将美学讨论与人密切联系起来,因而他的美学也被评论者称为“美学人类学” (即审美人类学)。直到1961年,比利时裔美籍人类学家雅克·马凯出版法文版的《审美人类学导论》, 该书对审美人类学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学科属性、研究范围以及其在世界各地的田野调查案例等很多方面做了介绍。此书出版后,这类研究才开始有了后来学术界认可的名称,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正式诞生。放眼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第二次“美学热”,朱光潜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一书,后又从美学视角研究这本文化人类学著作,这标志着中国当代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兴起。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及其人类学哲学在美学领域独特表达的“实践美学”深刻地影响了很多学者,章建刚1985年在《美学:进展与趋势》一文中提出“审美人类学”这一术语。同年,李泽厚的弟子彭富春在《评高尔太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观》一文中提出美学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审美创造(即人类的审美实践)进行真正的科学分析,才能真正地探索审美之谜。同一时期,朱狄出版《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两书,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取向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20-21世纪之交,复旦大学的蒋孔阳、郑元者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当代审美人类学学科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广西师范大学的王杰、覃德清、海力波等教授也是最早致力于审美人类学学科讨论并对该学科的确立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此外,还有以冯宪光、傅其林等为代表的四川大学团队,以方李莉、李修建等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团队。在这四个团队的引领下,中国审美人类学在近四十年获得了较大发展。审美人类学是一门将人类学与美学相整合的跨学科研究,其主要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被社会所塑造的感性认知方式,并将“对不同社会中被赋予意义的感性经验的比较研究”作为其研究目的。目前来自于文艺学、美学、人类学、艺术学、马克思主义等领域学者都已不同程度地介入这一交叉复合型学科的研究,由于其学术出身、知识背景和研究重点的不同,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也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取向、共生并存的学术生态。但究其最主要范式,则有两种:一是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人类学,这种模式主要是源于哲学人类学和美学的结合;另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审美人类学,该范式则是在文化人类学的内部孕育。
一、研究缘起、数据来源和研究工具
二、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现状的图谱绘制与分析
图1 审美人类学发文量
图2 作者共现图
表1 作者发文量
表2 机构发文量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有助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呈现,利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知识图谱,并进行关键词的统计频次(Count)、中心度(Centrality)和突现关键词突现强度(Bursts Strenth)分析,可以全面把握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从CiteSpace软件生成的1987年至2023年审美人类学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中看,其节点间连线数量为732条,网络密度0.004。
图3 关键词共现图
表3 关键词中心度
图4 关键词聚类与时间线图
图5 关键词突显图
三、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结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7 年创刊于广西桂林,是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专业学术集刊。半年刊,每年4月、10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和中国知网(CNKI)入选期刊。编委会主任任少波,主编王杰,副主编徐枫。
投稿邮箱:mamei5710@163.com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所登载之文章,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其内容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来源均已注明。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处理。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图片的原始来源负责。
温馨提示
若读者想查看历史消息,请点击公众号右上角的标志,之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在页面最上面有个搜索的框,直接输入关键字搜索即可。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 微信公众平台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金元浦教授创办,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柴冬冬副教授任总编辑。本平台本着传播最新学术思想,服务学术事业发展的公益精神,热烈欢迎各位读者订阅及赐稿!
联系邮箱:chaidongdong2006@126.com;
传播优秀文艺思想,推进文艺思想发展
中外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微信号 : zwwyllwhyj
小编微信(绑QQ):63218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