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华夏丨元日屠苏,新年的第一杯酒

百科   2025-01-29 13:14   山东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宋・王安石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中国人的元日。


元,谓“始”,首,头也。元日,是岁首,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日”,是新年伊始的第一天。


跨过除夕之夜,迎来元日的黎明。过年,向来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但元日并不一直都是现在的“一月初一”,因为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规定的岁首时间并不相同。


先秦时期,夏历以一月为岁首元月,元日与今相同;商历以十二月为岁首,所以元日是阴历十二月初一;周历比商历的岁首提早一个月,元日是阴历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元月再提早一个月,以阴历十月为岁首,元日便又成了十月初一。


直至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了“恢复夏正”的《太初历》,岁首元月重回一月,以阴历一月初一为新年伊始,并延续至今。

过年,意味着辞旧,更意味着开新。这迎来送往的时刻历来都是无比重要的,中国人用尽了一切可以想到的方法,给予“未来”最深厚的守护和祝福,就如诗里的爆竹、桃符和新年伊始的第一杯酒。

于是在这个元日,我们不妨做一次王安石,顺应他安放于这些辞旧迎新之物上的目光,体会饱含在这些美好器物中对于生活的希望与祝福。


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也就是说,古人大年初一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庭院里燃竹。竹子在火里燃烧会产生哔哔啵啵的爆裂声,他们认为这样能驱除忌惮爆响的鬼怪山臊。


西汉东方朔编撰的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中亦有言:“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



隋代杜公瞻认为“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即民众认为春节爆竹和生火的习俗是起源于“庭燎”习俗,也就是中国“生旺火”的古老民俗。


在院子中央点燃禾秆柴堆,亦或有放入松柏桃枝,用生火的方式为家庭燎去旧灾,驱邪去晦,迎来新的气象。所以“生旺火”,以火越旺越好,火越旺,则家宅越兴旺。


火药出现后,人们开始将火药填充在竹筒、纸筒内燃放,于是出现了炮仗,后又有编穿成串的鞭炮。爆竹的形式逐渐丰富了起来,但爆竹声中所蕴含的纳新祈福的好意头却始终如一。



爆竹惊山臊,屠苏屠苏魑。


《本草纲目》中有言:“苏魑,鬼名。此药屠割鬼爽,故名。”


Q1:  屠苏是什么?


一说,屠苏是一种草。


东汉末服虔所著俗语词辞书《通俗文》中有云:“屠,割也;苏,腐也。”将屠苏描述为割腐草制药的过程。


明代学者方以智所著的《通雅》中则记载:“屠苏,盖阔叶草也,如今广西瑶人呼大叶似蒿者,为头苏,头苏音近。”


相传屠苏是寓意吉祥的草,古人把它画在房屋上,《日出东南隅行》中“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一句,正是其写照。因此,古人也会用屠苏二字作为房屋的代称,是为“屠苏本草名,画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



顺着“以草名屋”的思路延展,就是关于屠苏的第二种说法,即草庵。


宋代语言学著作《广韵》中有云:“屠苏,草庵也。”《本草纲目》在写到“屠苏酒”名称的由来时,也有“或云,草庵名也”的描述。


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茅屋,屠苏酒因为是在这种茅屋中酿制的而得名,更有人传药王孙思邈推广了祛除疫病的屠苏酒的药方,并以屠苏为自己的居所命名。


因此,也有人认为王安石《元日》中“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二字指的是屋舍,意指和暖春风吹入千家万户,也不失为一种优美的解读。


但对于诗中“屠苏”二字的理解,更多人偏向于第三种说法——屠苏酒。


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元日》中对于“进屠苏”有一句注解,私以为可以将“屋舍”与“酒”的释义很好地并存于“屠苏”二字之中:“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Q2:  屠苏酒是什么?


屠苏酒又叫岁酒,因为它是辞去旧岁迎来新年喝的第一杯酒,是古人对于驱除瘟疫、身体康健的祈福。


关于屠苏酒的配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高濂《遵生八笺》、清沈金鳌《沉氏遵生书》等均有记载。


根据记载的组方,屠苏酒的主要原料通常包括大黄、白术、防风、桔梗、花椒、桂枝、乌头、菝葜等中药材。这些中药材各有其功效,但多少都有益气通经、利湿温阳、祛风散寒的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能有效防止冬春交接之际感染疾病,达到驱瘟除疫的效果。



关于屠苏酒的制备方法,一般是将所有药材装袋后沉到井中浸泡,元日取出,放到酒中煮沸饮用。


在井中浸泡,既能让药材吸水,促进后续有效成分的浸出,又可以降低一些药材的毒性和刺激作用。煮过后的药渣还可以投还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


但值得注意的是,屠苏酒中的乌头具有毒性,其成分乌头碱含有剧毒。因此使用不当易引起中毒症状,如口舌麻木、心悸、恶心呕吐等,且屠苏酒不能和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等药同食,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也许屠苏酒的风俗慢慢失落于历史长河之中,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些“潜在风险”。如今,屠苏酒仅以“屠苏液”之名收录于《中药部颁标准》,但虽有组方,屠苏酒的制备还是需要在专业指导之下进行,切不可随意制取饮用。


Q3:  屠苏酒怎么喝?


一般我们饮酒,均是晚辈先敬长辈,但饮屠苏酒,讲求“正旦从小起”。


即在元日饮屠苏酒,饮酒的次序为从年纪最小的人开始,依次到年纪最长者。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也有描述:“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贾母年纪最长,因此最后饮屠苏酒。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岁旦饮酒”记载:“今人元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

随后又对为何“自小者起”的原因解释为:《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因此,屠苏酒也成为了人们感慨岁月如梭的寄情所在。

顾况在《岁日作》中写道:“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苏东坡则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的诗句,他弟弟苏辙也在《除日》中慨叹:“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当然,虽感叹时光不再,但新年伊始的屠苏酒盛的更多的依然是人们对于祛邪避瘟的愿望,是“博长健”的期冀,以及长辈对年轻一代增岁的祝贺与生命强健的祝福。


陆游有诗云:“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若说前文中的爆竹、屠苏酒是镇邪驱鬼的利器,《元日》中最后压轴登场的“新桃换旧符”则互文出了中国人新春最强的镇宅法宝。

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枝干绵延三千里,枝间东北曰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阅领万鬼的是二位神人——神荼和郁垒。如果遇到作恶的鬼,他们就会执苇索将其擒拿送去喂老虎。

于是,神荼和郁垒,成为了民间信仰中镇制百鬼、守卫门户的神灵,桃木也成为鬼魅惧怕的神木。

新年之际,家家户户会将写好的新桃符贴于门户左右,俗谓之“门神”。


二位门神的名字,古音读作郁垒(yù lǜ)和神荼(shēn shū),但历代读音有所不同,如今为了统一,也可按文字本身的发音读作郁垒(yù lěi)和神荼(shén tú)。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对于桃符的制作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最初人们用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后来变为画门神像于桃木薄板上,后再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和祝祷联语。


后来,木符逐渐由纸符取代,成为了如今我们悬于门上的春联。

而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也丰富了起来,不再局限于郁垒和神荼的门神主题,而是企盼各路仙家新年赐福,同时也融合了各类驱凶避邪、吉祥喜庆图案元素。



在古人心中,新年的一切行为都担负着守护门宅、守护家人的重任,他们在“相传”“也许”的蒙昧中尽了最大的努力护全着自己朴素但高于一切的理想。


如今,时过千年,虽然科技突飞猛进,生活也不同以往,但我们依然能看着古人的那些“老例”在我们的生命中鲜活着,因为它们不仅代表着“做什么”,而是更加代表着“希望什么”,而希望,是永恒的,是不灭的。



《元日》中三句皆是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希望屠尽恶鬼灾病,永葆吉祥安康的新年忙碌,唯一句“千门万户曈曈”,似是站定远望的悠闲模样。


瞳瞳,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值此新春之际,也向大家拜个年祝大家蛇年安康,生命如新年初升的新日,永葆光亮、安然。



创作团队

策划撰稿:Quincy Gao
制      图:Phil
特约插画:大文文‍‍‍‍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关注微信公众号“收藏醉美的日子”

用心悦读

关于美酒收藏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收藏醉美的日子
关于美酒收藏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