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很有欺骗性。在屋里看室外,是阳光灿烂、天空湛蓝的响晴天气,但一出门就有可能被锐利的寒风一秒穿透。
如果是热爱文博的同学,提起温酒,有一件传世的珍贵文物会立马跃入脑海,那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组成碗身的莲瓣线条生动,好像一朵鲜活初绽的莲花,莹润的天青色仿佛有着宝石光,让人看一眼就拔不出来。这件莲花式温碗,是同类型器物中唯一的传世品。
莲花式温碗是标准的酒器器型之一了。在曾经大热的电视剧《梦华录》中,莲花造型的注子注碗是剧中的“常客”。
这种温碗,通常与执壶,也就是“注子”相配,用来温酒,是宴席中常用的酒具,被称为注子注碗。
江苏镇江博物馆馆藏酒器。
注子注碗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盛行于北宋时期。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南唐名臣韩熙载在府中与宾客宴饮的场景。在画卷最右侧,韩熙载面前的宴席桌上,就摆着两副注子注碗。
图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
烫酒时,先在温碗中加入热水,再将执壶放入碗中。这种以水热为酒液加温的方式,并非注子注碗出现之后才有,而是由来已久。
在甲骨文的字形中,就留有古人喝热酒的场景。
有学者从古汉字的字形中发现了商朝人爱温酒喝的习惯。比如“召”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像是用双手拎住一个大口尊,从一个带足的盆状容器中端下来,再用用工具从尊内盛出液体倒进饮器内。所以“召”的本义,就是备好美酒,请别人来喝。
“召”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各种写法,都能看出上尊下盆的符号特点。上图截图自汉典zdic.net。
古代典籍中许多语句,都能体现“召”含有以酒请之的意思,比如“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礼记·曲礼》)“今召客之酒酣,歌舞鼓瑟吹笙”(《吕氏春秋》)“谋令太后为博平君置酒召丞相(《汉书·霍光传》)”等。
有研究者认为,“召”的甲骨文或金文字形中,下面那个盆状的符号,就是用来加上热水温酒的容器。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对青铜尊盘,似乎印证了这种猜想。
曾侯乙尊盘,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对精巧绝伦的青铜器,被命名为曾侯乙尊盘。顾名思义,这一对青铜器,每一件都是由一个方尊和一个四足盘组成。
方尊套在盘中央的方孔中。尊内可以放酒,而盘内则夏天放冰,冬天温水,起到冰镇或温酒的作用。有了它,炎炎夏日就可以喝到倾人肺腑的冰镇美酒,寒冷的冬天则可以喝到暖人暖心的温酒,果然老祖宗是懂享受的。
曾侯乙尊盘集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零部件”数以百计,构成繁缛的纹样,呈现高低参差和对称排列的整体造型,可谓巧夺天工。
随着酿酒技术进步和普及,酒成了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喝热酒的习惯,也就成了日常操作。
元明时期,温酒的生活习俗,在许多戏剧小说中都有体现。元杂剧《老生儿》杂剧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刘引孙,很穷。清明节他去父母坟前祭扫,只讨化了一个馒头、半瓶酒作为祭品。行礼过后,想拿祭品果腹,可是他竟这样说:“这酒冷,怎么吃?我去庄院人家荡热了这酒。”
“温酒斩华雄”的传奇故事,塑造了关二爷在老百姓心中的勇猛形象。
这一时期,温酒的器具也越来越方便快捷。
《水浒传》第五回写到:“那庄客旋了一壶酒,拿一只盏子,筛下酒与智深吃。”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注释,将“旋酒”解释为“烫酒”。
有学者认为,“旋酒”的说法,可能来源与当时百姓日常使用的温酒工具——“镟”。南宋时期的字书《六书故》对“镟”有过解释:“镟,温器也。旋之汤中以温酒与洎者也。”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温酒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世纪90年代,还有学者在文章中讲述,江西地区百姓家家都有的温酒器,就叫“镟”,有锡做的,也有陶瓷做的,容量是酒壶的两倍到四倍,把它置于热水中温酒,然后倒入酒壶,供席间斟饮。
明代的许多温酒器是“水火一体”的。比如出土于泸州的青铜麒麟温酒器,造型是一只麒麟瑞兽驮着左右两只圆桶。中空的麒麟腹部是炉膛,尾巴处是炉门。温酒时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炉膛,两侧的圆桶中盛水,放入酒壶。炭火加热筒中的水,用以热酒。与注子注碗相比,这种既能加碳又能加水的温酒器,省去了“换汤”环节,温酒更加便捷。
青铜麒麟温酒器,泸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当时的头部生活方式“博主”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安利过同类型的温酒炉,甚至画了详细的示意图,可以说是精致生活的天花板了。
俗话说得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热酒。现代年轻人喝热酒的方式,虽然不像自己那迷人的老祖宗一样讲究,但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翻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国内许多微醺青年对于热酒的熟悉,是从热红酒开始的。在中文网络世界,热红酒可是网红小甜酒的元老。近两年,热红酒的身影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又成了火爆一时的网红打卡饮品。
热红酒是冬天里的暖身神器,一口下去就能治好姑娘们多年的手脚冰凉。
据说,热红酒的雏形起源于古希腊。那里也是葡萄酒的起源地之一,因此,古希腊人早早就学会了用往酒里加香料再煮开的方法,让口感不好的葡萄酒变得适饮。
作为不折不扣的“精神希腊人”,古罗马人也继承了爱喝香料酒的传统,有一些配方甚至流传至今,比如古罗马食谱《论烹饪》上,就记载过一份热香料酒的做法,配方包括葡萄酒、蜂蜜、胡椒、乳香、月桂、藏红花、枣和酒浸枣等等。根据当时香料的名贵程度,这种香料开会的喝法,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消受得起。
如果1比1复刻古罗马的香料酒配方,浓重的香料味可能会让人难以下咽。现代版的热红酒已经减少了香料的种类和用量。
在基督教文化中,葡萄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被认为是上帝赐给大地的祝福之一。而在《圣经》的“最后的晚餐”一节,耶稣向他的十二门徒祝酒时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从此,葡萄酒成为基督教一种神圣的精神象征,被称为“圣血”、“宝血”。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渊源,热红酒成为圣诞节期间必备的美食,因此也被称为“圣诞红酒”。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27日,法国东部斯特拉斯堡,圣诞市场首日,一位摊贩正在提供热红酒。
如今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热红酒配方,看起来简单随性。实际上,许多欧洲国家的热红酒有着自己严格的传统。
比如在德国,传统的热红酒制作就有许多讲究。煮热红酒的过程中,禁止添加水、葡萄汁或者其他果汁,以及葡萄酒以外的其他酒类;热红酒的酒精浓度必须至少为7%,而低于14.5%。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3日,德国萨克森州,圣诞市场点亮了白雪皑皑的市中心。直到12月23日,总计有70多个摊位提供热红酒、烤杏仁和木制艺术品等。
热黄酒
煮酒DIY 新中式养生局
黄酒可以温着喝,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像古人一样,将酒壶放进温碗里用热水加热,再加入几颗话梅增加风味,是非常经典的温黄酒喝法。
随着近些年国潮文化兴起,黄酒热着喝,在一众微醺青年中流行开来,并且衍生出许多五花八门的喝法。许多人将自己的“独家配方”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往往能赢来不少围观和点赞。
这些新中式热黄酒,有些像是热红酒的变体。加热方式主要是煮,同时在酒液中加料。
围炉煮茶可以无缝切换为围炉煮黄酒,连器皿都不必更换。
热红酒是加水果、香料等,到了传承上千年的黄酒,那肯定得是跟咱们老祖宗药食同源的思路更适配。于是,枸杞、红枣、姜丝、玫瑰花等轮番登场。微醺青年们根据自己的养生需求,以黄酒煮万物。
是不是真养生暂且不论,这样一通操作下来,酒精度变低了,入口的刺激不再那么强烈,酒液增加了酸甜的口感。原本老派的黄酒被赋予了鲜活可人的气质,唤醒了众多年轻人的国潮血脉。
除黄酒之外,也有人将啤酒、米酒,以及近些年很火爆的青梅酒等也用以上方法煮来喝。虽也贴上了养生的标签,然更多的目的,还是为了改善口感。
不过,黄酒、米酒等最好不要大火久煮,小火煮到微冒热气即可,否则容易破坏酒中的风味物质,喝起来发酸。也可以尝试先将其他辅料加水煮开,再把酒倒进去混合,更有利于保留酒的风味。
热威士忌
威士忌兑白开水 喜提《东爱》同款“汤割”
威士忌加冰,是最常见的喝法,讲究点儿的还会特别嘱咐调酒师:冰球我只接受手凿!
不过,大冬天喝冰威士忌,属实过于透心凉,不如兑上一杯白开水。
这可不是赵丽蓉老师在开玩笑。在古早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中,莉香就曾实名点赞这种喝法。
做法也很简单:在杯中倒入适量威士忌,然后直接往里加热水就成。讲究点儿的,可以先用热水预热杯子,把水倒掉之后,再操作以上调酒步骤即可。
这种喝法在日本被叫做“汤割”,意即用热水来稀释。至于热水要加多少,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调整,甚至还可以加糖、柠檬片、香料等来进行调味,这样你就收获了一款经典鸡尾酒热托提(Hot Toody)。
随性自在的鸡尾酒,可以用不同的烈酒可以玩出更多热饮的花活儿。
比如,金酒与热茶混合,就是一杯快手“茶割”;煮一杯香浓的热巧克力,混入适量龙舌兰,千万别忘了最后撒上一层红辣椒粉,拉美风情四溢的墨西哥热巧就成了;在白兰地中加入煮热的姜汁汽水,就是热饮版白兰地姜汁。
在日渐寒冷的日子里,不妨动手摸索一下自己的“独家配方”,为自己做一杯专属的冬季热酒。一口喝下去,温暖且自由。
参考文献:
董小燕. 圣诞美食及其宗教起源. 安徽文学, 2018, 5.
何驽. 上古吸饮与温酒习俗. 江汉考古, 1994, 9.
刘东. 注子注碗源流考. 文博学刊, 2018, 3.
龙仁. 也说“旋”、“旋子”. 中国语文, 1995, 2.
扬之水. 元明时代的温酒器. 南方文物, 2016, 1.
昭东. 一杯热红酒喝出德国暖意. 环球时报, 2023年12月27日第009版.
郑钦予. 从泸州酒文物看古代泸州饮酒风俗. 文化学刊, 2022, 8.
关注微信公众号“收藏醉美的日子”
用心悦读
关于美酒收藏的那些人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