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回复“投稿”进入投稿群↓↓↓
来源:民族研究
三交史话·翻译篇
尹湛纳希与儒学
阿拉坦巴根
专栏·国家翻译实践研究
主持人语
任东升
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体系构建探究
杨立学 焦琳
翻译与治理:清代《时宪书》民族语文翻译研究
张玉凌 王子涵
晚清“湖北洋务译书局”政治、外交图书翻译:国家翻译实践视角
周俊博
党政文献翻译
谈谈“新质生产力”的壮语翻译
蓝玉兰
民族典籍外译
贾木查英译《江格尔》的深描研究
张媛 黄金阳
古籍与翻译
国内《玛纳斯》翻译研究的多维分析
侯海丽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现状与热点
——基于国家级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统计分析(2006-2022)
文军 杨佳琪
译史研究
清初翻译群体之发展嬗变
邢果亮
译技探讨
清乾隆时期行政文书藏文翻译特点考析
——以《多仁班智达传》为例
旦增加措
学术访谈
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求索之路
——黄中习教授访谈
钟泽楠 黄中习
语言研究
傣文古籍古汉语借词vā6(话)的双音化和语法化
戴红亮
尹湛纳希与儒学
阿拉坦巴根
生活于清朝末年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深受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汉族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熏陶的思想家。他认同儒家思想,将儒家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规范作为辨别是非曲直的尺度,在其作品中翻译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语句。文章着重对尹湛纳希与儒学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其作品中翻译引用的经典语句进行了梳理。
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体系构建探究
杨立学 焦 琳
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建立在对制度化翻译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之上,以保障翻译的内涵传真与可接受性。目前针对这一规范的设计主要在经验总结层面,还未揭示出规范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亟需融入国家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基于此,文章以中外翻译规范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为总体支撑,尝试提出国家翻译的“一体三维”实践规范体系框架:组织规范、译者规范和语言规范。组织规范来自国家机构,负责制定翻译政策和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制约译者规范;译者规范彰显爱国伦理,体现“译者+公职人员”双重身份,决定语言规范;语言规范显现文化主体,促进中外话语融通,反作用于组织规范。三个维度互为条件,为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开启较为系统的研究空间。
翻译与治理:清代《时宪书》
民族语文翻译研究
张玉凌 王子涵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尤其重视民族语言翻译。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国家治理的方式和手段。清政府从其政权合法性建构的治理需求出发,选择官颁历日《时宪书》这一政治性强、官民信奉度高、传播范围广的文本,对其翻译及颁行全流程管理,最终服务于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建构、民族治理和社会秩序治理,为维护王朝稳定、强化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清“湖北洋务译书局”政治、外交图书
翻译:国家翻译实践视角
周俊博
晚清洋务派把翻译当作文化战略武器来挽救民族危机。湖广总督端方为此创设湖北洋务译书局翻译欧美书籍。该译书局编制了《译例》等涉译条例来实施制度化管理,拥有统一的术语翻译标准、集约化的智力配备、流程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内外双协同机制以及强烈的国家翻译安全意识。研究发现:湖北洋务译书局采取经由英法、放眼全球的翻译方向,主要翻译政治和外交图书,同时兼译肩负强国使命的教科书。其翻译活动具有国家翻译实践的属性,是晚清湖北地方翻译机构践行“翻译强国”的思想理念,积极实施国家治理的有力例证。文章通过大量史料对湖北洋务译书局的翻译活动进行剖析,以期对国家翻译实践理论予以更多史学支撑,为当今国家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谈谈“新质生产力”的壮语翻译
蓝玉兰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高频词,壮语中有多个译法。笔者认为从等效翻译理论及术语翻译要求的角度看,“swnghcanjliz rengzmoq”是一个较为切近、自然的选项。
贾木查英译《江格尔》的深描研究
张 媛 黄金阳
活态英雄史诗《江格尔》作为古代蒙古族文学综合、演化、发展的高峰,与《格萨尔》《玛纳斯》并列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 年,贾木查组织编译并出版了《江格尔》蒙古、汉、英三语对照本,系国际“江格尔学”研究史上的首个英译本,具有划时代意义。文章从原文考证、副文本翻译、翻译路径三方面对该英译本进行深描研究,尝试为《江格尔》英译研究提供思路,为助力中华民族优秀史诗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积极探索。
国内《玛纳斯》翻译研究的多维分析
侯海丽
文章采用 CiteSpace 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玛纳斯》翻译研究论文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围绕发文总体趋势、研究作者与机构、文献来源与基金支持等三个方面展现《玛纳斯》翻译研究的基本现状;通过文本细读,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玛纳斯》翻译研究的具体内容。基于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玛纳斯》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现状与热点
——基于国家级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
统计分析(2006—2022)
文 军 杨佳琪
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权威的两大基金,对其资助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各学科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文章基于翻译研究的分类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 2006—2022 年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立项进行分布情况的统计和主题内容的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尚存在许多空白,有待后来者加强。跨学科研究缺乏,语言学科的影响依然显著;研究对象单一,集中于少数几类诗歌和少数几个民族的诗歌;理论研究缺乏,理论创新性不足;研究方法传统,定性阐释占据主导,数据化的研究方式亟待加强。
清初翻译群体之发展嬗变
邢果亮
清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朝中设通事、笔帖式、启心郎为翻译。在多民族汇集的清政权中,翻译群体发挥了重要的调和作用,受到统治者重视。顺治、康熙年间,清朝政治体制日益完善,翻译群体逐渐扩大,随着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翻译群体也发生了“此消彼长”式的变化:位高权重的启心郎和文化水平较低的通事,逐渐被品级低但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笔帖式所取代。从此趋势中可以窥见,在各民族杂居共处的环境下,民族间的语言障碍逐渐缩小,翻译群体日趋专业化。
清乾隆时期行政文书藏文翻译特点考析
——以《多仁班智达传》为例
旦增加措
随着清朝行政文书翻译人才培养和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乾隆时期清政府培养的翻译人才逐渐成为翻译主力,除章嘉活佛等特殊身份者外,僧人逐渐淡出行政文书翻译舞台,与此同时,行政文书翻译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文章以 18 世纪藏族著名历史人物传记《多仁班智达传》中引用的雍正九年(1731 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七道翻译敕谕为例,分析研究清乾隆时期行政文书的藏文翻译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求索之路
——黄中习教授访谈
钟泽楠 黄中习
黄中习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文学教学与翻译研究,通过不断探索学术前沿和学科融合点,确立了民族典籍的研究方向,提出“信顺创”的典籍英译整体论翻译标准,在实际翻译实践中融合民族志翻译、多模态翻译等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致力于推进中国民族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同时寄望后辈学子接力促进翻译学科发展,共同为中国翻译事业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做出更多贡献。
傣文古籍古汉语借词vā6(话)的
双音化和语法化
戴红亮
vā6是傣语高频词。文章首先探讨 vā6 与汉语“话”的音义关系,判断它借自中古汉语“话”的动词义用法;然后分析了傣文古籍《维先达腊》《长阿含经》带vā6 的合成词及其词类分布情况,认为带vā6 的动词、副词、连词是 vā6 词义不断虚化和句法重新分析的结果;最后对 vā6 与汉语“说”语法化进程进行比较,它们皆经历了由“言说义”到“认知义”再到“话题转换标记义”的演变历程。“vā6”植根傣语,是汉傣文化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和语言长期接触的鲜活案例。
监制/王福美 编辑制作/热亚祖
来源:民族研究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
|
中国外语(CSSCI) 当代外语研究(CSSCI) |
外语教学(CSSCI)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外语教学与研究(CSSCI) 外语文学(CSSCI) |
上海翻译(CSSCI) 翻译研究与教学(CSSCI) |
|
|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