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蒋廷黻,出轨牌友,原配告到联合国纠缠18年,死后两任妻子皆出席

文摘   2025-01-17 15:23   天津  

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1965年,有“司马迁之才”、“国士无双”称号的蒋廷黻博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前的最后时刻,他一言不发,只是流下了两滴泪。

一滴泪是为自己而流。他此生最大心愿是撰写一部权威的中国近代史,作为自己的传世之作。但苦于政务缠身,这部著作始终未完成,仅有5万余字的提纲。

另一滴泪是为两个妻子而流。他对与自己反目成仇、折腾了18年的原配妻子唐玉瑞,心怀愧疚;对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旅途的妻子沈恩钦,他忧虑未来她会无依无靠。

作为学者或作为从政者,蒋廷黻都是“最光彩照人的一位”、“‘鲁殿’中的‘灵光’”。这个看事情极端通透的男人,却唯独看不清曾和自己最亲近的人。


一、从天才儿童到海归博士,初登历史舞台便崭露头角

1923年春天,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书桌上摆放着这样一张求职简历:

蒋廷黻,湖南省宝庆府人。11岁入明德学堂就读,接受西式教育。

17岁赴美留学,在派克学院半工半读。期间组织俱乐部,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

25岁到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就读。曾任美国东部各大学中国学生夏令会主席。华盛顿会议期间,参加“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担任后援会英文刊物的编辑。

28岁完成论文《劳工与帝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看完简历,张伯苓略微思索了一下,便拿起手边的聘书,在上面重重盖下了签章,将蒋廷黻聘任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蒋廷黻之所以年纪轻轻就成功应聘大学教授,靠的是天赋加努力外加一点点运气。

天赋:蒋廷黻自幼就拥有“超强大脑”,记忆力惊人。那些需要背诵并默写全文的课文,没有能难得住他的。连他本人都说:“当时我成了天才儿童。”“长辈们都把我看成是一块读书的材料。”

努力:想要成功,努力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蒋廷黻17岁只身赴美,学费不够,他只能半工半读,用每天三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换取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初到美国英语很差工作繁重,生活处处不如意。蒋廷黻生了重病险些死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养病期间坚持读英文原版小说,靠着这股死磕的劲头叩开了英语的大门。

运气:蒋廷黻的前半生运气爆棚。他在幼年时被二伯当成读书种子悉心栽培,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不然他极可能被父亲拽去做个小商人了。

在长老会就读期间蒋廷黻认识了林格尔夫人。正是这位夫人帮他打点好了一切赴美事宜,后来又在生活上对他诸多照顾。

28岁归国的年轻博士,意气风发磨拳擦掌,准备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有作为,真可谓出道即巅峰。

图 | 青年蒋廷黻

二、这个教授不“称职”

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从中国近代外交史入手,大量查阅史料、搜集民间各种资料,积极填补之前研究的空白。

在南开大学的六年半期间,蒋廷黻的主要工作是带着学生搞实地调查研究,和其他埋头著书立说的教授大不相同。一直到离开南开,蒋廷黻才仅仅写出了一篇文章,但此时他已在历史界崭露头角。

1929年起,蒋廷黻接受清华大学邀请,担任了五年的历史系主任。

那一段时间是革命以来中国仅有的比较和平与团结的时期,因此蒋廷黻可以安心工作。学校经费充足,他以吨为单位大量购买历史档案用于研究。

靠着买资料,蒋廷黻在书商那里成了名人。每周三上午书商在走廊上排成一排,每人都带着他们要卖的书单供蒋廷黻挑选,这成了历史系的一道风景线。

文化人之间为了抢夺稀缺书籍也会用点“小诡计”。有一次,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和蒋廷黻一起,去了一位私人收藏家那里。两人互相监视着找资料,都明确表示对对方找到的书籍没有兴趣。

二人刚一分手,蒋廷黻就狂奔回去,打算买自己先前看上的两本小册子。谁知袁同礼比他更快,已经捷足先登把书买走,留下蒋廷黻顿足叹息。

清华五年期间蒋廷黻继续研究中国外交史,出版了两卷编纂资料(《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同时他发现近代外交史范围太窄,便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近代史。

蒋廷黼在近代史领域苦苦探索,有时在故纸堆里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资料,便欢欣雀跃;有时很长时间都一无所获,便稍感失落。正如他本人所说,“我努力工作,有时因为得到伟大的发现而高兴,有时因为遇到想不到的困难而失望。”

蒋廷黻在清华期间是个称职的学者,却不是个“称职”的教授,他压根没把精力放在为本系招揽生源上。相反,一旦有学生申请入历史系,他都会给他们“浇冷水”,提醒他们读历史一定会受穷很久。

因为他深知,研究历史除非发现真伪,否则不易成名。历史系毕业生就业前景惨淡,虽然可以到中学教书,但是待遇低、图书设备差,不利于个人发展。

三、从学术到政坛,轻松玩转跨界

九一八事变后,蒋廷黻在《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其中包括了蒋介石。

此后蒋介石连续三次接见蒋廷黻。1935年,蒋廷黼正式辞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职务,以非党的学者身份,加入国民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毫无背景的他自此从政近30年。

蒋廷黻要从政的消息传开后,朋友圈中炸开了锅,大家都劝他好好考虑考虑。有人认为政坛是“火坑”,搞不好会身败名裂;有人认为是“泥潭”,会玷污学者孤傲卓绝的气质。当然,还有因为嫉妒他而大放厥词的。

而蒋廷黻本人认为“政治并不是专用金钱的荣耀”,他觉得这就是一种工作,“我认为它和教书一样的清高”。

他是文人,但丝毫不忸怩作态。邀请我去从政,我就大大方方地接受,完全没摆平常文人那副清高的架势。

没几个月蒋廷黻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历经多次职务变动后,出任驻联合国代表,他研究了多年中国外交史的经验自此派上用场。

“蒋廷黻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李敖这样说。

图 | 蒋廷黻在联合国上

他既有学问又有才识,属于文人里面官做得最好,官里面学问做得最棒的。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自己亲自撰写讲稿和公文,不像好多人都让秘书代劳,自己念一念便完事。

蒋廷黻不喜欢敷衍应付,厌恶恭维迎合,喜欢直抒己见,往往“一语出,四座惊”。

他不懂得外圆内方,能在政界纵横凭借的是丰富的经验、过人的眼界。与蒋廷黼共事多年的好友陈之迈说:“他是一个耿直的人,完全没有耐性,没有容忍。所以他可以做一个政治家,他绝不可能做一个政客。”

蒋廷黻从政当官的消息传回湖南老家时,亲友纷纷来信,希望他能“拉兄弟一把”。

他立即请哥哥劝阻众人,并声明谁来了他都不接待,堵住了一大批不请之客,也让他在裙带关系复杂交错的政坛站稳了脚跟。

四、晚年被家事困扰,离婚案闹到联合国

蒋廷黻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与校友唐玉瑞在归国的船上举行了婚礼,还请船长当见证人,也算是个浪漫新潮的男人。

回国后两人生了两女两子,时间长了他对妻子的感情逐渐变淡。

特别是蒋廷黻通过打桥牌认识了有夫之妇沈恩钦以后,这种冷漠态度更加明显。唐玉瑞默默忍受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一次忍不住向蒋廷黻的好友浦薛凤流泪倾诉:“感情要好,不在距离之远近。”

同样蒋廷黻也向浦薛凤态度诚恳地诉说过自己婚姻的不和谐。这位在外交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像个长舌妇,喋喋不休列举了诸多家庭琐事,来说明自己婚内出轨也是有苦衷的。

从不以公徇私的蒋廷黻还将沈恩钦及其丈夫沈维泰共同调入自己管理的救济总署,然后把沈维泰调到国外,唐玉瑞当时又陪同幼子到美国治疗哮喘。碍事的人都不在,这样他和沈恩钦就可以朝夕相处。

他一边对原配妻子实施冷暴力,一边对新欢上演“霸道总裁”的经典剧情,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1947年沈恩钦离婚,蒋廷黻迫不及待向唐玉瑞提出离婚。他受了很深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既然已经对原配没有感情,离婚就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他把唐玉瑞想得太简单了!

唐玉瑞不是个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她可是清华史上首次赴美的十大女学生之一,是新式知识女性。

通常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这种丈夫外遇、小三登堂入室的情况,看到最多的就是原配和小三在大街上互薅头发、把脸抓得一道一道的。

唐玉瑞是有素养的,当街打骂这种事情自然做不出来。她只是拒绝了蒋廷黻的离婚建议,以为这样耗着不离婚就可以把二人拆散,其实她也是个天真的人!

估计两人字典里都没有“好聚好散”这个词。蒋廷黻深谙法律知识,巧妙地钻了法律空子,在墨西哥单方面解除了和唐玉瑞的婚姻,随即迎娶沈恩钦。

自此,这对高智商夫妻的离婚大战正式打响了第一枪。

被离婚的唐玉瑞恼火异常,她先是走理性风格,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地位。

她向纽约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因其夫具有外交豁免权身份,不予受理。失败!

她向美国最高法院控诉其夫通奸罪,美国最高法院因其夫具有外交特权,予以驳回。又失败!

后来她继续起诉,在中美两国都获得胜诉,但是没有用,蒋廷黻仍然和沈恩钦出双入对,她赢了官司也无法赢得人。

律师只能安慰唐玉瑞说:“蒋有外交豁免权,奈何他不得,一旦他不做外交官,人还是你的。”

眼看靠法律都解决不了问题,唐玉瑞的理性风宣告破产,她情绪变得反常,改走强悍风格,发誓和蒋廷黻抗争到底。

放到现在,她的潜台词大概可以总结为:“来呀,互相伤害呀!”

于是在联合国外,可以看到她举牌抗议的身影。在蒋廷黻开会或演讲的会场,她不请自到,公然坐在第一排。

唐玉瑞还积极寻求外援,给胡适等名人写信控诉,甚至托关系找到罗斯福总统夫人,想让联合国出面解决婚姻问题。直闹得满城风雨,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大丑闻。

图 | 蒋廷黻和二任夫人

蒋廷黻为此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虽然他和沈恩钦关系和谐,但始终无法摆脱唐玉瑞的纠缠,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两个性格刚硬的人摩擦产生的火花直到18年后才熄灭,那是因为蒋廷黻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和大家事先预料的不同,两位妻子共同出席了他的葬礼,现场非常平静和谐。

后来唐玉瑞隐藏在时光里,就像蒋廷黻在自传中对她未著一词一样,再不曾留下些许痕迹。

纵观蒋廷黻的一生,他是个好教授、好学者、好父亲,却终归不是个好丈夫。



本文完,本公众号有读者群,禁言,加群请添加群管微信👇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政治学家,却因这本书被赶出了哈佛大学

《财富的本质》:每一大笔财富背后都有共同的秘密

1943:中国现代史真正的十字路口

张明扬《入关》签名版:愿历史上的边缘人都能被重新发现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真正的征服,从不是武力

《征服与文化》:国家的富裕不是因为征服而是因为文化资本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郭建龙:塞满武器是个好的做法吗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义和团”不仅是改变晚清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儒家VS法家:中国大一统的根源

朝代兴亡,比军事和权谋更重要的是什么?

纪念休谟: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李筠: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白先勇:终有一天,回忆人生这件事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开始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沉默与思考
读书,思考,写作,不偏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