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新定义了历史——因为他,很多历史学家不得不改行

文摘   2025-01-29 11:14   天津  

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国际史学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史学成为诺奖奖项,只要布罗代尔愿意,每年获奖者都是他自己。”

另有多名历史学者说:“史学界有了布罗代尔,我不得不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也有很多人表示,20世纪诸多历史学大家中,如果只挑选一位封为大师的话,这个人必定是布罗代尔。

布罗代尔究竟有何贡献可以担当如此高的评价?

可以不夸张地说,所有现当代史学家都是布罗代尔的“孩子”——布罗代尔把新生的年鉴学派推向了高峰,历史的书写,从此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视野扩大:从单一的政治史到全景的历史

传统历史学中,历史要么被当做道德和政治的经验教训;要么与政治、政权、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为当下的政权、民族和国家制度,提供历史的依据。

布罗代尔及其年鉴学派则扩大了历史视野——历史被看成综合过程,成为一种全景的历史(total history)。历史的关注范围从过去单一的政治军事史,扩展到了地理变迁、身体、健康、医疗等民众生活与自然环境等一切过往材料。

◎知识的融通:从孤立的历史到跨学科融合

在社会、经济和文明的研究中,年鉴学派特别注意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物学以及宗教史、医疗史、科技史的结合。

布罗代尔认为,只有把这些知识都动员起来,才能描写一个整体和关联的图像,以此来激活阅读者对往常的、过去的社会日常生活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布罗代尔及其年鉴学派拓展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联系。今天的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史都是这一史学跨学科融合的结果。

◎改变历史学的新范式:透过事件的表面喧嚣,揭示深不可测的潜流

布罗代尔及年鉴学派对历史学的最大贡献,是改变了人们观察历史的时空观。

剑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去访谈布罗代尔时,布罗代尔说:“我的大问题,不得不解决的唯一问题,就是要显示时间是以不同的速度移动的。”

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学家应该穿透政治事件的历史表层,揭示那些隐蔽在下面的、影响集体存在的力量。为此,布罗代尔把历史区分为三个时段: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

“长时段”,与物质和环境相关,讲述的是物质文明的历史,其变化是缓慢的、日常循环的、无意识的,会渗透到所有的日常生活中。长时段的时间体现为地理时间,几乎静止,流动缓慢得难以察觉。布罗代尔对长时段的时间十分悲观,他晚年时甚至说:“今日世界的90%是由过去造成的,人们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摆动,还自以为时自由的、负责的。

“中时段”与经济市场相关,是社会与群体的历史,呈现共同的地域和大趋势,即结构和情势,其变化则缓慢移动与迅速移动相结合;“短时段”则是个体、事件的历史,是表面的喧嚣,是历史大潮在汹涌时飞溅的水花。

他的长时段思想,深刻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长时段揭示逻辑性,中时段体现必然性,短时段呈现偶然性。短时段是个人的迷茫和询问,是报刊记者报道的新闻;长时段才是影响历史最基本最深层的结构,是物质文明、地理环境和人种等等。

如果历史是一条河流,传统的历史叙事沉醉于奔腾的浪花,而布罗代尔的整体史观,则注重观察河床的地形地势。看清了地势,大河的流向便一目了然,浪花的波动也就了然于胸。

布罗代尔如此重要,影响如此巨大,然而,他生前所构建的理论大厦之宏大,他的代表作多是大部头的经典,卷帙浩繁,让许多想详细深入了解的人望而生畏。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走进这一当代史学的重要源头?

先知书店特别推荐独家好书《论历史》,本书不仅是布罗代尔史学集大成之作,更重要的是轻松易读。虽然是一本杂文集,却举重若轻地将布罗代尔生平核心思想和一一呈现:

◎一本融合布罗代尔史学思想与个人生平的入门宝典:布罗代尔通过精心挑选与谋篇布局将自己演讲、论文、回忆性文章、著作序言等多种长文短融于一书,从而将自己的核心观点言简意赅阐释出来。

◎穿透“地理决定论”的迷雾,还原被误读的史观:布罗代尔重视地理环境这样的长时段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使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一个“地理决定论者”。而从布罗代尔《论历史》一书,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布罗代尔思想的独特之处——地理环境根本不是其论述的目之所在,他关心的,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深层的探索。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布罗代尔作品集”):




本文完,本公众号有读者群,禁言,加群请添加群管微信👇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政治学家,却因这本书被赶出了哈佛大学

《财富的本质》:每一大笔财富背后都有共同的秘密

1943:中国现代史真正的十字路口

张明扬《入关》签名版:愿历史上的边缘人都能被重新发现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真正的征服,从不是武力

《征服与文化》:国家的富裕不是因为征服而是因为文化资本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郭建龙:塞满武器是个好的做法吗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义和团”不仅是改变晚清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儒家VS法家:中国大一统的根源

朝代兴亡,比军事和权谋更重要的是什么?

纪念休谟: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李筠: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白先勇:终有一天,回忆人生这件事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开始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沉默与思考
读书,思考,写作,不偏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