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他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他是毛眼中“装着爱中国”的伪君子政治家;是蒋介石眼中不受欢迎的人;是美国人眼中对华政策失败的罪人。也是许多学生眼中燕京大学的创办者,“永远的燕大老校长”,是被日军关押近4年的不屈者,是闻一多口中,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中国人民的朋友”。他就是司徒雷登。很少有一个外国人能像司徒雷登那样,对中国产生过如此难以估量的影响,遍及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与中国近代史划上等号——司徒雷登是传教士的儿子,司徒雷登的父母,年轻时便来到刚刚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乱的中国,终身服务于中国,最后共同葬在了异国他乡的西子湖畔。作为他们的长子,司徒雷登也生长在这里,并回到美国读完了博士。在司徒雷登的自传中,对于再次来中国,他起初是非常抵触的。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儿子,他深深地明白传教从来都不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完全牺牲的,舍己的生活。可是最终,司徒雷登在长久的挣扎后,仍然和新婚妻子一起愚拙的,不计代价的,义无反顾的来到了这个古老而陌生的国度,从此在中国服侍了四十五年。
回到中国后,他先任教授,后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校长。在当时,燕大所有的财产不过五间课室,三排宿舍,一文不值。所以在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中,他将自己比作乞丐,在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之间周旋筹款,而后骑着毛驴走遍北平为燕大寻找新校址。可是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司徒雷登便把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烂摊子,建成了如今未名湖畔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燕园。这所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大学,不仅有大楼,更有大师——冯友兰、俞平伯、谢冰心、钱穆、顾颉刚、钱玄同。建校的短短33年间,培养了4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山东的齐鲁大学号称“南齐北燕”——堪称民国时期民间办学的奇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队闯入燕园,司徒雷登在山东的集中营被关押了四年,出狱后的第二天,就着手重建燕大,当年的10月10日,燕京大学又开学了。
1949年,时任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在中美关系的僵局之中黯然离开北京,回到美国三个月后即中风,后半生卧床不起了。这位耄耋老人在他的凄凉晚景中,对中国没有抱怨只有眷恋,常常望向中国的方向,并将一生的经历凝结成一部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临终,留下了两个遗愿,一是将周恩来送给他的明代彩绘花瓶还给中国,二是将自己的骨灰运回中国,安葬在燕园妻子的墓旁。可惜半个世纪之后,妻子的墓地成为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场所,而他们相濡以沫居住的临湖轩成为了会客厅。偌大的燕园,却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后人只能将他的遗骨辗转,归葬在他的出生地——杭州。司徒雷登杭州墓园的墓志铭上,只刻着“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几个字——然而这却是对他的最高赞誉。因为“那当跑的路他已经跑尽了,那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无论地上的骨灰葬在何处,在天国我们终能重逢。”▲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关于司徒雷登,传教士、学者、教育家、大使,多重的身份,让司徒雷登成为理解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外国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司徒雷登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台湾,蒋介石公开表态不欢迎司徒雷登;在内地,毛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也让对他的评价一锤定音。关于司徒雷登的记载与研究仍然极为缺乏。而想要了解司徒雷登和那段真实的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他自己的回忆。为此,店长荐书特别推荐这本《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司徒雷登的一生,见证了美国对华的努力与失败;在《在华五十年》中,他写家世和作为传教士的使命,写筹建燕大和担任校务长的成就,写驻华大使任上的经历,写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努力。这是他个人的奋斗、挫败、失望和焦虑,又何尝不是美国在中国的努力与失败。司徒雷登在华的五十年,正是中国变动最剧烈的五十年,《在华五十年》可以说用第一手史料,揭开了1899-1949这段历史中最受忽视的一面,用更为真实的细节,让我们理解——民国的教育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被忽略的推动者,抗战中的另一种抵抗,G共战争中美国对华政策的真实意图……由于书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毫不避讳,大陆已有的司徒雷登回忆录,大多是节译本。本书作为迄今无限接近“全译”的版本,出版实属不易,宜提早收藏。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本文完,本公众号有读者群,禁言,加群请添加群管微信👇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政治学家,却因这本书被赶出了哈佛大学
《财富的本质》:每一大笔财富背后都有共同的秘密
1943:中国现代史真正的十字路口
张明扬《入关》签名版:愿历史上的边缘人都能被重新发现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真正的征服,从不是武力
《征服与文化》:国家的富裕不是因为征服而是因为文化资本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郭建龙:塞满武器是个好的做法吗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义和团”不仅是改变晚清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儒家VS法家:中国大一统的根源
朝代兴亡,比军事和权谋更重要的是什么?
纪念休谟: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李筠: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白先勇:终有一天,回忆人生这件事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开始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