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家族双嫡长子争权,如何把晋朝玩 “崩”了?

文摘   2025-01-26 12:35   天津  

司马懿家族,这个曾经在历史舞台上闪耀一时,完成三国一统壮举,建立西晋王朝并主宰天下的家族,最终却走向了无比悲惨的结局。其嫡系家族后裔在动荡、战乱与权力更迭中或殒命、或流离、或沦为权力牺牲品。这悲惨结局的背后,得追溯到司马氏家族内部的两个嫡长子夺位之争。


而司马氏家族内部的这场权力夺位之战和其他皇族的夺位之争有一个很大不同,争夺皇位的双方都是嫡长子。



这场双嫡长子之争的根源,在于司马懿的嫡长子司马师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的司马师只好从与自己最亲的侄子中选择一个过继给自己。在司马懿的主持下,将自己最喜欢的孙子司马攸,也就是司马昭的嫡次子被过继给司马师,成了司马师的名义上唯一的儿子,也是司马懿的嫡长孙。

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司马家的位置将由司马师传到司马攸的手上。

(电视剧《虎啸龙吟》中司马昭与司马师商量的场景)

但在平定淮南叛乱的过程当中,司马师眼疾发作,突然病逝。此时的司马攸也仅仅十岁,根本无力领导司马家族。于是司马家族的权力的接力棒便传至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掌权后,立嗣问题成为家族内部焦点。

因为此时司马昭有着两个嫡长子。一个是自己实际的嫡长子,也就是司马炎。还有一个就是过继给哥哥司马师的司马攸,是哥哥司马师的嫡子。

虽然已经过继给了哥哥,但毕竟司马攸是司马昭自己的亲生的嫡子。而且司马昭的位置本身就来自于哥哥司马师。而且当年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在位置传承之时,司马师就嘱咐过司马昭,将来要将家族的大位传给司马攸。

在晋朝的正史就有关于司马昭有意传位给司马攸的记载,《晋书·武帝纪》曰:“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司马攸画像)

相对于司马炎,司马昭更加偏爱司马攸。司马攸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性情温和又有胆识,可以说是司马家版本的曹冲。作为司马家帝业奠基人的司马懿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当年司马懿率军平定王凌叛变之时,就将司马攸带在身边。虽然司马懿没有明说,但有希望将来司马攸能够继承家族大位的想法。

而且司马昭掌权的时候,司马攸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懂得且礼贤下士,对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在朝堂内外声誉颇高,深得司马昭喜爱。司马昭一度认为司马攸具备贤能特质,能更好地延续和发展家族事业,倾向于立其为世子。

所以于情于理,司马昭将来应把位置传给司马攸。



但最终取胜的却是司马炎。而司马炎能够战胜弟弟司马攸,离不开两个女人的帮助,一个是自己的母亲王元姬,另一个是贾充的女儿郭槐。

(司马昭妻子王元姬的游戏形象)

对于王元姬而言,司马炎和司马攸虽然都是自己的亲儿子,但司马攸已经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攸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和司马师和他的妻子羊徽瑜生活在一起。在重视礼教的古代,加上养恩重于生恩,司马攸肯定更加敬重羊徽瑜。

在王元姬看来,一旦将来司马攸继承大位,并继而当了皇帝,那么羊徽瑜的地位势必高于自己。所以王元姬一定得支持司马炎。

在司马昭纠结何人继承自己的位置之时,司马家的谋臣贾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司马家篡夺曹家江山的重要功臣,贾充的偏向对于何人,对于其夺取大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视剧重贾充的形象)

虽然贾充是司马攸的丈人,但司马攸的妻子是贾充前妻的女儿。贾充现任妻子郭槐和这个丈夫前妻的女子关系并不好。一旦司马攸成了世子,并最终成了皇帝,那么贾充的前妻家族势必会卷土重来,这是郭槐所不能容忍的。而且郭槐还谋划着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一旦司马攸夺位,自己的这些计划将没法实行。

在郭槐的劝说下,贾充从一开始的犹豫,到后来坚定地站在司马炎一边。不停地在司马昭面前说司马炎的好话。



除了周围人的劝说,最终让司马昭选择司马炎的,还是传统的礼法。虽然司马昭很喜欢司马攸,但司马攸毕竟是过继给哥哥了,名义上已经是自己的侄子。而司马炎无论怎样,都是自己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在权衡再三后,司马昭选择了司马炎作为世子。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顺利接过了晋王的爵位,并最终完成了夺取曹家江山的最后一步,建立了晋朝。


在司马炎之时,司马昭和王元姬夫妇就曾劝司马炎吸取曹丕曹植兄弟的教训,要好好善待司马攸。司马炎即位后,封司马攸为齐王,并且给予很多的赏赐。而且还让司马攸在朝中辅佐自己处理政务。

此时的司马炎和司马攸兄弟的搭配执掌天下,非常像西周初年周武王和周公旦兄弟俩的配合。如果西晋王朝按照兄弟俩这样配合走下去,不至于仅仅五十年灭亡。

但兄弟俩配合没多久就出现了裂痕。

司马炎虽然已经是皇帝,但他其实非常清楚自己的才能不如弟弟司马攸。而且司马攸在朝中有相当多的人支持他,这让司马炎经常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有一回司马炎突然生病,疾病已经发展到让司马炎无法处理政务。很多人都觉得司马炎可能将不久于人世。而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智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满朝文武都不看好。于是相当多的人劝司马炎将弟弟司马攸立为接班人,或者起码立为太子的辅政大臣,让他像当年的周公一样辅佐将来的皇帝司马衷。

但司马炎熬过了这一回疾病,奇迹般地痊愈了。病好后的司马炎认为司马攸对自己以及太子司马衷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司马炎心想“我还没死,就着急想着要接班。要是你真的接班了,那我的那些儿子怎么办。”司马炎在此之后对司马攸防范之心越来越重。

而司马炎的的心腹荀勖、冯紞等人也因为与司马攸有个人矛盾,也不停地在司马炎面前说司马攸的坏话,并且建议司马炎将司马攸排挤出核心权力圈之外。之后司马炎采纳荀勖、冯紞等人的建议,以宗王要出镇地方为由,将司马攸派往封地,至此司马攸被彻底排挤出晋王朝的核心权力圈。

(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攸以为生母王元姬守陵为名,要求留在洛阳,不去封地。但这一要求遭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拒绝。因此司马攸因此终日郁郁寡欢,甚至到了生重病的地步。但司马炎派去给司马攸看病的御医都认为司马攸没病,晋武帝认为这是司马攸在装病,毕竟他们司马家就有装病的传统。于是赶紧催促司马攸赶紧启程去封国。

司马攸没办法,只好拖着重病的身体前往封国。到封国后没多久,司马攸因为舟车劳顿病情加重,没多久就吐血身亡,时年37岁。



司马攸作为西晋宗室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贤能和品德在宗室内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许多宗室成员将他视为宗室的希望和领袖,对他寄予了厚望。

然而,司马炎对司马攸的猜忌和打压,以及最终导致司马攸病逝的事件,让其他宗室成员感到无比的寒心和震惊。他们看到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不惜对自己的亲弟弟痛下杀手,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宗室之间应有的亲情和信任。这也是后来八王之乱司马氏家族互相残杀的源头。

没了司马攸,司马炎只好重用外戚去辅佐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而外戚与宗室诸王的矛盾,也成了后来八王之乱的导火线。

司马攸的嫡子司马冏继承齐王位后,对司马炎儿子心怀不满。积极参与到后来的八王之乱当中,扩大了八王之乱的影响。而司马昭那些被封王的儿子们,也在八王之乱和后来的五胡起兵反晋当中,全部成了尘埃。

西晋王朝,本因司马氏家族的权谋智慧而崛起,却因家族内部的权力倾轧,亲手埋下了覆灭的种子。司马攸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西晋宗室的悲哀。曾经的辉煌,在兄弟相残、权力争夺的漩涡中,如梦幻泡影般消逝。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留下的是无尽的叹息与深刻的警示:权力面前,若迷失了亲情与信任,再强大的王朝也将摇摇欲坠,最终灰飞烟灭。


沉默与思考
读书,思考,写作,不偏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