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攻击、金钱政治、内外交困……”这些骂美国大选的话,晚清士人早就说过了!

文摘   2025-01-09 15:40   天津  

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摘要:

只有大清朝自雍正爷创立下来的“圣朝家法”最好了。皇帝本人如此英明圣武,自然会“宸虑周详,圣谟深远”,肯定会从皇二代中选择贤德的继承人来干下一届只要天朝臣民紧密忠诚于以英明圣武的皇帝为中心的朝廷周围,那么必然是“圣朝家法之善,不泥古制而慕虚名,永杜乱萌而固国本”,而大清王朝也可以“造亿万年无疆之休”。


本文原载于网易新闻,原题为《晚清官员眼中的美国大选:二党争衡不如圣朝家法》


对隔岸观火的中国人来说,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选是一场绝佳好戏。尤其是希拉里与特朗普的这场总统大位角逐战,更是火药味十足。种种原先暗藏的隐情黑幕如岩浆般喷薄而出,阴谋论更是甚嚣尘上。这样一场火光四溅的选举角逐,让从来只是习惯于肉食者谋之的中国人也从围观每三秒刷新一次的实时票数统计中,享受了一把票选的虚拟快感。但是这种快感中除了看热闹的欢愉之外,还夹杂着一种不屑和斥责,早晨网上热转的一篇著名学者联合座谈的评论文章已经为本届美国大选诊断出四大绝症:抹黑攻击、金钱政治、内外交困、计划严重,最后宣判美国“政治制度封闭,政治生态每况愈下”,无论是谁当选都无法救治气息奄奄的美国绝症了。


对美国大选乱象的批判多少满足了中国人一种特殊心态:“世界如此乱套,风景这边独好”。然而这种自我安慰的心态并非是现代中国人的发明,早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晚清时代,那些在教科书上被奉为“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先贤们就已经对美国大选指指点点,批评指责了。



必须承认,当中国人第一次与美国人接触时,尽管分不清他们究竟是哪一种夷类,但是留下的印象却相当不错。因为他们比英国人更守规矩,每当有皇帝的圣旨抵达广州十三行时,为了避免尴尬的情形出现,英国人都会被临时请到外面,以免因为磕头问题发生矛盾,而美国人却愿意为了商业利益行礼如仪。即使在鸦片战争后进行换约时,美国公使也愿意按照中国官方的要求亲自进京换约。而像魏源这样的主动了解西洋问题的中国士人,在他抄袭西洋译著成书的《海国图志》里对美国民主选举制不吝赞扬之辞,尽管他还是按照夷夏之辨的惯例,将美国各州州长和总统分别称为“部酋”和“大酋”:“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而徐继畲更将他认为的这一制度的开创者华盛顿比之于提三尺剑的汉高祖,甚至比汉高祖还要高明,因为他“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在他看来这种指定任期,民主选举的制度几乎可以和三代圣王的治世相提并论。另一位文士王韬则甚至赞颂华盛顿“虽古尧舜,不啻如是”。


然而,这种赞扬的前提是,这些知识精英从未见证过真正的美国大选,他们只能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想象这一情景,而目的也自然是非常实用主义的,那就是所谓的“礼失求诸野”。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从魏源到徐继畲都并非朝廷官僚体系内的人物,只有这些忧虑时局的体制外的学者,才会想到用将夷狄比作异国尧舜的方式来刺激丢失了这些美德的天朝上国。但真正的问题是,第一个见证美国大选的却并不是这些人。


张德彝


张德彝在晚清中国不算一个大人物,这位21岁的汉军镶黄旗人是同文馆的学生,但在1868年被清廷委派出访美国时,已经有过一次官派游历欧陆的经验,这次游历使他大开眼界,不过在目睹西洋强盛的物质文明之余,也见证了西洋政治中混乱的一面。他抵达美国的那一年恰好赶上美国大选。他倒是对之前的美国南北内战有所知晓,因此他很自然地将大选看成了不甘失败的南方党人(分尊卑党“聚众立党”,向北方党人(平行党)示威挑衅,两党“各怀私意,彼此不睦”,因为张德彝对美国的“富强”还是颇多好感的,所以只是叹息“二党如此争衡,后患恐不免焉”。


相比较张德彝,之后见证1884年美国大选的黄遵宪则干脆将美国大选称为“怪事”,对眼前所见有关大选的一切都加以讽刺,此时身为大清驻美旧金山领事的黄遵宪并非不开化的顽固守旧派,实际上,他相当开明,他的《日本国志》细述日本历史源流及变政得失,大有以日为师的感慨,尽管这本书真正盛行于世要等到1895年中国被日本大败之后(当然,在中国的官方文书和报纸上,战败求和的是日本),但黄遵宪洋务派的形象却深入人心。然而,在面对美国大选时,这位新派人物却认定美国大选乃是一派乌烟瘴气,指责他们党同伐异,互揭阴私,打压对手,而候选人的提名大会和对台演讲则像是一个混乱不堪的马戏台“或带假面具,或手持长枪。金目戏方相,黑脸画鬼王”,一派群魔乱舞的乱象。至于大选日当天,更像是一场集体赌博:“两党党魁名,先刻党人碑。人人手一纸,某官某何谁”最后到了公布选举结果的时候“夜半筹马定,明明无差池”到此这场举国乱象才算宣告结束。



黄遵宪并非厌恶美国政制,但作为一个天朝上国的臣民,和其他的官员一样,维持社会稳定才是重中之重,他无法理解美国大选看似怪事的乱象乃是“必要的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仅是表达民意的方式,更是避免因为强制维持稳定而导致的更大祸乱的安全阀。他看到的只有混乱:“乌知选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寻常瓜蔓抄,搜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究竟所举贤,无愧大宝位。倘能无党争,尚想太平世。”


黄遵宪据此认定招致如此周期性混乱的共和政治决不能施之于中国,而“乱”成为了大清官员对美国大选的主流看法。见证美国1888年大选的张荫恒将大选称为“党祸日深,创国成规亦不甚遵守,识者虑其久合必分也”。另一位同样目睹这一选举乱象的官员顾厚焜则将政党选举与之前美国的内战联系在一起“美国渐富庶,而上下意见龃龉,遂成南北党”,党争日渐升级,从“口角相争”一直到“干戈相扰”,终至“兵连祸结,久不能解”。之后任驻美公使的崔国因在目睹了1892年的美国大选后,则将大选党争看作是朝廷内部党同伐异,“凡希冀为总统者,无不分布党羽,竭力招揽,扰扰营营,热中无已”。崔国因更据此认定美国政治已经无可救药:“议院有俯视一切之心,南北两党有莫能相下,相为敌雠之怨”,“外交则睥睨一切,内治则畛域自私”,因此“外侮则受措于强梁,内忧则兴戎于两党”,美国已然是无论内政外交,皆一无可取,总而言之,再如此混乱下去,美国灭亡,指日可待了。


既然美国大选搞得国家昏乱,亡国将至,那么究竟哪种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呢?1902年出版的一部名为《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的书给出了标准答案,那就是“圣朝家法”。


《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是晚清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皇朝经世”类出版物之一,这些打着“经世”旗号的出版物看起来目的是所谓“经世致用”,但其实真正的意图跟今天中国高考政治热点题库一样,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中日益成为热点的洋务题目而编选的作文大全。尤其是1900年庚子国变之后,朝廷推行新政,改革科举,这类经世书籍就更加热门。之前大力批评美国大选的顾厚焜也编过一套《精选新政应试必读》,里面编选的文章就包括如何论证西洋的好制度都是从中国学来的(《问西法悉本中国能详证其说否》)


在《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给出的标准答案中,作者虽然认为华盛顿当年创立的制度虽然跟三代尧舜的美好政治有得一笔,然而尧舜禹三代之后,“君非尧舜,臣非皋夔稷契”——人民的素质太低下了,所以不配享受这种理想中的制度,如果非要拿着华盛顿的那一套选举制施之于中国,“固大乱之道也”。这篇文章还顺便不点名地敲打了一下儿同为帝制的日本,因为日本将皇位继承写成法律公布,即《皇室典范》,为防止皇位继承争斗,所以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但文章指出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法定继承人不贤明,“亦大乱之道也”。既然两者都会导致天下大乱,那么当然只有大清朝自雍正爷创立下来的“圣朝家法”最好了。皇帝本人如此英明圣武,自然会“宸虑周详,圣谟深远”,肯定会从皇二代中选择贤德的继承人来干下一届。这样同样也避免了像美国两党相争那样导致的混乱局面,因为权力继承只局限在皇室内部,其他人也不配得到觊觎权力的资格。只要天朝臣民紧密忠诚于以英明圣武的皇帝为中心的朝廷周围,那么必然是“圣朝家法之善,不泥古制而慕虚名,永杜乱萌而固国本”,而大清王朝也可以“造亿万年无疆之休”。


尽管大清王朝有着如此美好的“圣朝家法”,近乎完美地解决了权力交接时的混乱问题,但“亿万年无疆之休”的梦想却仅仅过了九年便被辛亥革命的枪声惊醒了。1912年,清廷宣布退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道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皇位继承的问题。同一年,美国再次举行大选。


本文完,本公众号有读者群,禁言,加群请添加群管微信👇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政治学家,却因这本书被赶出了哈佛大学

《财富的本质》:每一大笔财富背后都有共同的秘密

1943:中国现代史真正的十字路口

张明扬《入关》签名版:愿历史上的边缘人都能被重新发现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真正的征服,从不是武力

《征服与文化》:国家的富裕不是因为征服而是因为文化资本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郭建龙:塞满武器是个好的做法吗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义和团”不仅是改变晚清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儒家VS法家:中国大一统的根源

朝代兴亡,比军事和权谋更重要的是什么?

纪念休谟: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李筠: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白先勇:终有一天,回忆人生这件事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开始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沉默与思考
读书,思考,写作,不偏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