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传统吏治危机的最严重问题是行政不安全。如前所说,传统法家吏治思想、乃至后世“儒表法里”的吏治实践都是以行政安全至上为圭臬的。它们也的确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比传统时代的其他安排更能保障行政安全。我国主要王朝一般都有比较长的太平岁月,即所谓“治世”,在这个时期,政治秩序比例如欧洲中世纪的一般状况要好得多,中国传统文明的成就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创造的。但是这样的“治世”通行的不是解决矛盾而是延缓矛盾的机制,一般是社会矛盾的积累时期。而积累到临界点后一旦爆发,“行政安全至上”很快就转化为极端的行政不安全。“国破”意味着“家亡”,便成为中国传统时代的突出特点。原来,法道互补传统中的君权虽然极端专制,却并不神圣。中国文化中缺少一些文化中突出的那种“神圣家族”,历代帝王虽然也声称受命于天,但“王权神圣”的观念在中国比基督教、穆斯林国家乃至日本这样的神道国家都淡漠得多。事实上中国文化中所谓受命于天的“天”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超越性的宗教概念,而带有浓厚的世俗色彩。“天人合一”“天听自我民听”,“天”更多地是此岸而不是彼岸的东西,“天意”常常被解释为人心、民意。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文、武创业,顺天应人” ;“赵氏既昌,合当顺人应天” ;“应天顺人,以定大业” ;“应天顺民,拨乱夷世” ;“应天顺民,君临宇内” ;诸如此类的说法,主要都不是把君主当成彼岸上帝的代表、而是当成此岸的“人民领袖”来描绘的。君主如果不能以德(真正的或表演出来而又能够哄得住人的)服人,就只能以“法、术、势”服人。在君主并无真德(这是多数情况)时,前者依赖于人们的愚昧,后者依赖于人们的犬儒,但两者其实都不依赖于超越性信仰和对彼岸世界的敬畏。对此,儒法诸家都说得十分明白。原初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实际上把君臣关系看成一种契约,君不君则臣也就可以不臣。因此“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的思想就是对这种观念的发展。而像朱元璋那样的皇帝对这种观念则恨之入骨。朱曾删改《孟子》,并恨恨地宣称孟子如生当此世也该灭族。清代雍正帝的类似言论也十分典型。法家是坚决反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他们主张君不君时,臣也不许不臣。但作为性恶论者,法家实际上也并不相信君臣关系中有什么信仰、忠诚可言。前引韩非关于“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之类的思想就是证明。可见,儒法两家实际上都看到君臣关系的不稳定和缺少神圣性的支持。纯儒如黄宗羲者认为君臣不能类比父子,而法家如韩非则认为连父子也不可互信。纯儒认为君贤才能指望臣忠,而法家认为只有靠法、术、势的威胁臣才能畏服于君。为给君权增添一些神性,汉以后的“法儒”借助于阴阳家,从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中推导出君权的天命依据。从汉代谶纬之学大兴,直到明清之际水德(清)代火德(明)之说,都不离这一窠臼。对于阴阳五行之说,贬者斥之为巫魅迷信,褒者谓含有“科学”成分,但巫魅迷信也好,科学萌芽也罢,都不是宗教,缺乏终极关怀的内核。因此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其缘由的君权虽然很有些神秘,但并不怎么神圣;它可能令人恐惧,但却并不令人敬畏。这就导致中国传统君权的一种千年悖论:一方面君权专制的力量之强大、组织之严密、制度设计之殚精竭虑都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另一方面那既不神圣又不令人敬畏的宝座人人想坐,以至觊觎皇位者之多也是人类诸文明中罕见的。不仅皇族、外戚、权臣、军阀等显贵中不乏觊觎者,垄上耕夫也有“鸿鹄之志”,市井无赖也想“杀到东京夺了鸟位”。所谓天下如产业,君主得而私,而“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市井之间,人人可欲” 。有道是:“皇帝轮流做,如今到我家。”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觊觎皇位者之多,使“法不得不密”,性恶论、防人之术与法道互补的传统也日益强化。二者互为因果,形成了又一个怪圈。从古埃及直到后来的欧洲、日本诸国都没有造反的民众争当君主的,俄罗斯历史上的哥萨克造反者如拉辛、普加乔夫等倒是想夺权,但也不敢否认罗曼诺夫王朝的正统,只能冒名顶替,求为混珠之鱼目而已。甚至我国藏、傣、彝和维吾尔等民族的土司制或神王制下,也没有下层民众造反称王的现象。然而在汉族传统中,上下各阶层都不乏做皇帝梦者。秦始皇时代一方面专制的酷烈以“暴秦”著名,另一方面平民陈胜心目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贵族项羽更想着“彼可取而代之也”。一旦“法术势”的堤防溃决,就如曹操所言“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矣。从这点上看,我们倒是有极为悠久的“平等”传统。但这不是人人平等相待的传统,而是在丛林法则下“平等地”争夺奴役他人之权力的传统。“成者王侯败者贼”(又有“成王败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等说法)就是人们对这种“平等竞争”的描述。在这种观念中除了“成败”之外“王”与“贼”就没有其他区别。这样的“平等”与支持君主立宪的那种“平等”可以说刚好相反:在后者,个人之间的基本人权是平等的,谁也不能奴役谁,但代表共同体的象征资格却专属于某个“德高望重”的家族,不是谁都可以竞争的;而在前者,这种象征资格因缺少神圣性而成为众人“平等”争夺的对象,但个人之间全无基本人权平等可言,取得共同体象征资格者因而可以奴役每一个人。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我们一方面早在辛亥革命中就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另一方面千年怪圈在此之后仍然延续。如今有人责怪辛亥革命太激进太反传统了,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才适合国情顺应传统。其实,辛亥的局面完全可以用传统逻辑来解释,倒是君主立宪与我们的真实传统严重相悖。试观英、日等君主立宪成功的国家,传统上王室不仅没有我们的这般专制,而且更重要的是远比我们的更受敬畏。不说是“万世一系”,但起码没有“市井之间人人可欲”。即使在自由平等之说盛行的今天,即使是激进的左派执政,人们也还尊敬王室(正如即使是保守的右派执政,也还尊敬工会)。而我们那神秘却不神圣、令人恐惧却不敬畏的传统王朝,本身就有“汤武革命”的传统周期。清朝至辛亥已历时260多年,即使无西学传入,也是“气数”该尽了。若无西学影响,也会改朝换代。有了西学影响,清朝之后便不再有新王朝,尽管仍然有专制,但若还打清朝旗号,这本身就已违反传统了!我们已经看到,在真实的传统中,国人之所以尊崇君主,与其说是基于对纲常名教的信仰,不如说主要是慑于“法术势”。因此立宪制度下失去了“法术势”的“虚君”是很难得到英、日等国立宪君主所受到的尊重的。那些国家在近代立宪制度之前的历史上就常有不掌握实权的“虚君”,也形成了尊重虚君的传统。而我们历史上的君主一旦大权旁落,哪怕是旁落到至亲如母(如唐之武则天)、弟(如宋太祖之于赵光义)、岳父(如西汉末之王莽)、外祖父(如北周末的杨坚)之手,便难免性命之虞。所以我们的皇帝要么是“实君”,要么是命运悲惨的废君,而“虚君”比共和离“传统”更远。废清皇室在民初还能保有一定地位而没有落入墙倒众人推的没顶之灾,从历史上看已属难得了。要之,法道互补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专制传统。而儒家价值并不支持虚君制,它除了导出众所周知的“贤君”“王道”理念外,与共和的距离也并不比与君主立宪的距离大。所以我国在受到西方影响后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而没有走上君主立宪之路,是毫不奇怪的。如果说共和理想在政治上显得很激进,那么它在“文化”上倒似乎很“保守”。它的很多内容可以在传统儒家价值(即原始儒家所代表的、与法道互补的传统主流体制相对的一支非主流传统)中找到支持。可见传统吏治本身存在着行政安全至上和极度不安全互为因果的悖论。它与我国历史上“治极生乱,乱极生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况是对应的。那种把清亡后出现混乱局面简单归结为“西化”与“激进”所致的看法是肤浅的:如果清亡后的混乱是因为西化,那以前的历代王朝灭亡时产生的混乱又是为何?换言之,清亡后的乱世究竟有几分是现代化“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几分只是“治乱循环”传统怪圈的一环?本文摘自秦晖《传统十论》中“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一文,为第五部分。
本文完,本公众号有读者群,禁言,加群请添加群管微信👇
![]()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政治学家,却因这本书被赶出了哈佛大学
《财富的本质》:每一大笔财富背后都有共同的秘密
1943:中国现代史真正的十字路口
张明扬《入关》签名版:愿历史上的边缘人都能被重新发现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真正的征服,从不是武力
《征服与文化》:国家的富裕不是因为征服而是因为文化资本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郭建龙:塞满武器是个好的做法吗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义和团”不仅是改变晚清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儒家VS法家:中国大一统的根源
朝代兴亡,比军事和权谋更重要的是什么?
纪念休谟: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李筠: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白先勇:终有一天,回忆人生这件事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开始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