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阿隆:作为公民,我只有心灰绝望

文摘   2025-01-23 12:54   天津  

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雷蒙·阿隆(1905年3月14日-1983年10月17日)

作为人,我是幸福的;作为公民,我只有心灰绝望。
——雷蒙·阿隆

1905年3月14日,雷蒙·阿隆出生于巴黎一个中层犹太裔家庭。1924年到1928年间,他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30年,阿隆来到德国,在科隆大学教书和学习。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阿隆在这一年离开柏林回到法国,任教于巴黎大学。

◎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位清醒的学者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法国向德国宣战。阿隆决定入伍,与纳粹抗争到底。战争初期,他在法国空军服役,后任《自由法国》杂志主编。

战后,左翼思潮席卷世界,阿隆继续在巴黎大学教书。1955年,他撰写了《知识分子的鸦片》这部名著,批判法国的左派知识分子,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对苏联的制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于纳粹德国和苏联,阿隆比当时的其他知识分子看得都要透彻。他曾经的思想好友科耶夫为了证明自己理念的现实意义,不惜支持滔天大罪的斯大林主义。他的昔日同窗好友萨特更是在二战后积极投入左翼运动。

对此,阿隆冷眼旁观一切,却又感到无比痛心。在阿隆看来,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无论如何高超,终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一个学者首要的职责,是讲明事实、传授知识,而不是编织和灌输信仰。

阿隆坦言:“我相信,我始终站在善的一边。我对希特勒没有幻想,我对斯大林也没有幻想。”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思想者

大多数人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更多只是看到世界的表象,而无法真正去理解生活的世界。

而阿隆这样的思想者,却在时代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哪怕不被人理解,哪怕在法国备受冷落,却依然坚定地捍卫着法国人文精神的遗产,也是人类精神的共同遗产:理性与自由

在雷蒙·阿隆生活的20世纪,这个世界上最缺的,就是这类既清醒又勇敢的思想者、行动者。阿隆为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尽可能诚实地理解我的时代,时刻不忘我的知识的局限性。”

他通过写作探讨左派的意识形态现状,及法国和世界上的知识分子的处境。他要让知识分子们回归平凡务实的正道,也希望能让他们免于在智识方面的混乱不清,正是这种混乱不清造成了许多智识上的“怪胎”。

半个世纪后,重读阿隆,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锐惊叹,因为,阿隆的预言正在一一实现。阿隆的著作擦亮了一代审慎的学人的眼睛,亨利·基辛格说:“没有雷蒙·阿隆,世界将感到更孤独,而且更空虚。”


◎一位独行的骑士,拥有超越时代的洞见


阿隆几乎经历了20世纪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希特勒崛起、法国人民阵线、慕尼黑事件、二战爆发、欧洲联合、美苏冷战、非殖民地化、戴高乐主义、五月风暴、越南战争、左翼联盟等。


在那时,全世界都未看清纳粹及乌托邦思想的真面目,而他已然意识到“狂风暴雨即将袭击整个世界”。阿隆基于权力和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


在对理论、历史、社会学三个范畴的透彻思考的基础上,阿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他探索了有关治国方略的持久问题,阐明了一个不同于马基雅维利“幽暗”观点,也不同于理想主义者充满乐观情绪的规范的国际关系理论。


可惜的是,阿隆的著作在国内比较零散,集齐非常不易。先知书店经过多方收集,集齐这套“雷蒙·阿隆作品集”包含《论自由》《知识分子的鸦片》《社会学主要思潮》《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历史讲演录》《雷蒙·阿隆回忆录》 《历史意识的维度》共七部作品。


阿隆汲取了欧洲文明的主要精华,并在原有的自由维度上添砖加瓦,他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洞见,直至今天依然具有超时代的先见之明。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本文完,本公众号有读者群,禁言,加群请添加群管微信👇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政治学家,却因这本书被赶出了哈佛大学

《财富的本质》:每一大笔财富背后都有共同的秘密

1943:中国现代史真正的十字路口

张明扬《入关》签名版:愿历史上的边缘人都能被重新发现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真正的征服,从不是武力

《征服与文化》:国家的富裕不是因为征服而是因为文化资本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郭建龙:塞满武器是个好的做法吗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义和团”不仅是改变晚清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儒家VS法家:中国大一统的根源

朝代兴亡,比军事和权谋更重要的是什么?

纪念休谟:一位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李筠: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白先勇:终有一天,回忆人生这件事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开始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沉默与思考
读书,思考,写作,不偏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