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从大量发明方案中提炼出了40个发明原理,这40个发明原理具有良好的普适性,能够指导我们解决大部分的发明问题。其中的一些原理同样适用于GJB5000B的实施。
比如:
分割原理
这一原理是将一个对象分解成多个相互独立、容易组装(或组合)和拆卸的部分。
实施GJB5000B过程中的需求、设计也都遵循这一原理。系统需求分析和软件需求分析都需要将系统和软件分解成子系统、组件、模块、单元,当分解的粒度足够小的时候,需求就能够准确、清晰地描述;系统设计和软件结构设计就是将系统和软件分解成容易组装的子系统、组件、模块、单元。
合并原理
这一原理是在空间或时间上将同类的(相关的、相邻的、辅助的)操作对象合并在一起。
实施GJB5000B的软件设计应提炼同类事项为类/过程,集成时优先考虑相关、相邻的模块、单元,优化管理流程时考虑将相邻的环节合并。
多用性原理
这一原理是指如果一个对象同时有好几个功能,那么就不需要其他同功能的对象了,以减少冗余和浪费。
实施GJB5000B,基于软件安全性的考虑,应避免冗余代码。
预先反作用原理
这一原理是指预先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行动来消除出现的问题、降低问题的危害或防止问题的出现。
实施GJB5000B的风险管理实践域,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是预测出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而提前采取措施。
预先作用原理
这一原理要求在真正需要某种作用之前,预先执行该作用的全部或一部分。
为了实现某一复杂的功能,可以将其拆分成几个步骤,在真正实现功能之前先完成准备工作,这样可以提高该功能的执行效率。
预先防范原理
这一原理要求通过预先准备好的应急措施(例如备用系统、矫正措施等)来补偿对象较低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软件设计也可以采用功能备份的策略。
不足或过量作用原理
这一原理是指如果完全达到想要的效果很困难,那么应当试着让要达到的效果略差或略超出预期效果,以使问题简化。
当软件性能一时难以达成之时,可以适当降低性能,以完成必要的功能形成可交付的版本。
反馈原理
这一原理是向系统中引入反馈,以改善性能。
进行软件调试的时候,要保留系统日志;一些嵌入式软件/FPGA保留调试接口。
自服务原理
这一原理是让对象进行自我服务,具有自补充、自修复功能。
敏捷团队是自组织团队,他们可以自己解决所有软件开发的事项;软件开发、集成、测试逐渐实现自动化。
这正是:
提炼原理四十条,普适指导解难题
部分原理施军标,五千应用亦相宜
参考书目:创新之道﹣-TRIZ理论与实战精要,作者:韩旭 储昭卫 姚威,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