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度是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中的一个概念,类似于我们用“性价比”的概念来评价产品,理想度是用来考察技术系统的。
在TRIZ理论中,技术系统能够提供一个或多个有用功能,也会附带若干人们不希望出现的有害功能。同时,实现技术系统必须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技术系统的理想度等于系统实现的有用功能之和除以有害功能之和加成本之和。
从理想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提高技术系统的理想度有以下三个方法:
增加有用功能的数量,或者提升现有有用功能的质量;
减少有害功能的数量,或者减低现有有害功能的危害;
降低技术系统的成本。
我们最熟悉的手机就是通过提升理想度而不断进行改进的。手机诞生之初的“大哥大”时代,重量和体积较大(零件多,制造成本大),信号不稳定(有害功能多),而且也只能实现打电话的功能(有用功能少)。通过理想度的提升,如今的手机有用功能大大增强(通话、短信、4G网络、App应用、智能终端等),有害功能得到削减(手机辐射、零部件发热等),成本也大大降低。
如果我们把GJB5000B标准/体系视为一个技术系统,我们可以按照技术系统提升理想度的方法来不断改进我们GJB5000B标准/体系。
那就是,增加其中有用的功能或者强化这些功能、减少其中有害的功能或者降低这些功能的危害、降低使用成本。
前两点和丛斌博士所说的“无价值的事不做,低价值的事少做,高价值的事多做”基本上是一致的。
实施GJB5000B,就是为了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对这些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应当不断增加,对这些没有多少帮助的事情我们应当适当减少。
降低成本更无须多说。如果两个实践可以实现同样的价值,那么我们肯定选择较低成本的实践。
理想度提升的极限情况是系统的有用功能趋向于无穷大,有害功能和成本则趋近于于零,二者的比值(即理想度)为无穷大。虽然这种最终理想化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对解决发明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GJB5000B的最终理想度就是软件开发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软件质量用户非常满意,而我们并没有花费多少成本。这虽然难以实现,但是它可以为我们指明了GJB5000B标准/体系改进的方向!只要我们始终沿着这个理想化的方向(增加有用功能,减少有害功能,降低成本)前进,就能够避免漫无目的的试探,破除了缺乏目标引导的弊端。
这正是:
五千改进如何行,系统理想度中寻
增减功能降成本,破除盲试见真金
参考书目:创新之道﹣-TRIZ理论与实战精要,作者:韩旭 储昭卫 姚威,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