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锻炼身体,我今年开始练习跑步。从最初的走跑结合,到连续跑5公里、8公里、10公里;从开始配速7、8分钟,到现在不到6分钟,可以说大半年的时间,跑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现如今我每天8公里的跑步数据一般如下:
分段 | 距离(公里) | 配速 (/公里) | 平均步频 (步/分钟) |
---|---|---|---|
1 | 1.00 | 5'47" | 176 |
2 | 1.00 | 5'37" | 181 |
3 | 1.00 | 5'38" | 182 |
4 | 1.00 | 5'51" | 183 |
5 | 1.00 | 5'40″ | 180 |
6 | 1.00 | 5'53" | 182 |
7 | 1.00 | 5'57" | 182 |
8 | 1.00 | 5'51" | 183 |
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离不开跑步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其中GJB5000B的一些优秀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过程改进
整个跑步历程,我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呼吸、跑步姿势和发力方式,这是我跑步距离增加(从5公里跑到10公里),配速提高(从7′40″到5′50″)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作出调整的起因并不是提高距离和配速,而是让自己跑的更舒服。距离提高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配速提高是找到了正确的跑步姿势和发力方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里程碑
不管是10公里跑进60分钟,还是现如今几乎每公里都能跑进6分钟,这都是做好项目监控的结果。GJB5000B的项目监控有个重要的概念——里程碑(这个概念据说本来就是来自于马拉松比赛),我现在都是自然地将每个公里结束点作为里程碑,运动手表届时会给出这个公里的配速、心率,我只要确保每个公里的配速都在6分钟之内,每个里程碑的目标都能够达成,那么配速的目标或者总的时间目标就能够达成。
纠偏
为了确保每个里程碑目标都能够实现,我在跑步的时候时刻关注跑步姿势和发力方式有没有变形,一旦动作变形,速度就会下降,这时就要及时作出调整,否则,任由这种状态持续下去,里程碑的目标就无法达成。
监控离不开测量,跑步时可以佩戴运动手环或者手表,根据监控目标及时监测心率、配速(如果是“10公里跑进60分钟”,那么每个里程碑点注意下配速即可,这个里程碑如果没有达标,可以在后面的里程碑追回来;如果是“每公里跑进6分钟”,就需要在每公里内适时查看配速,这时再等到里程碑结束时就已经晚了)。
从我的跑步经验来看,GJB5000B的优秀实践——过程改进、里程碑控制、纠偏等已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做好过程管理,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跑步尚且如此,软件开发也是一样。
这正是:
跑步软件共理通,改进里程纠偏功
管好过程佳绩现,开发同此理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