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壮美昭陵”,关注平台每天发文。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文学|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2959 期︱
小戏大主题 非遗有传人
文/张克俭
岁末年首,前几天还是寒风料峭,今天却是暖阳高照。2024年12月30日,应嵕山剧社负责人陈怀信邀请,我与师兄杨永生及其夫人李小红一行三人,由咸阳出发,驱车烟霞镇嵕山剧社,参加一部由周佩玉编剧,薛恩光执导,董建校谱曲的弦板腔现代小戏《嵕山影人》展演活动。
走进嵕山剧社,陈怀信向我们介绍,今年是我们礼泉县获得文化部“全国小戏之乡”殊荣的第十年,周佩玉局长,在院子西边的水泥墙上,用粉笔写了两行字,请你仔细看一下。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走上前去,顺便拍了下来:国家荣誉,闻名四方。十年十戏,初心不忘。(2014.12—2024,12)。十年前,周佩玉任礼泉县文化局局长,组织我们礼泉县小戏赴京参赛,获得了“全国小戏之乡”的殊荣,自从周佩玉局长2020年退休至今,他对小戏创作、排练、演出及小戏下乡从未间断。在所有演出剧目中,经周佩玉局长编剧的小戏就有十部,真是:十年十戏,初心不忘,历尽艰辛,痴心不改。
中午十一点整,整个演播大厅,人们热情洋溢,全体演职人员,已经准备就绪,观众席上,市县文化系统领导及几十位戏迷依次就坐,等待着这一精彩小戏开演。一阵别具特色的弦板腔序曲过后,弦板腔现代小戏《嵕山影人》拉开了帷幕,把人们的思绪一下牵引到小时候爬在父亲后背上,观看皮影戏的情景之中。
这出小戏,主要讲述了皮影艺人张百龄受父辈熏陶,爱戏如痴,三代传承。但到了儿子这一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承遇到了障碍,在他郁闷困窘之时,县文化馆长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从此一家人重操旧业,主动承担起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使皮影戏这一非遗项目,后继有人,得以发扬广大。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弦板腔调加之演员高超倾情的演技,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市县文化系统的几位领导上台讲话。市群艺馆李馆长语重心长地说:作为皮影戏和弦板腔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我们陕西的礼泉、乾县及兴平一带,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朝。我们一定要让老祖先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并代代传承,使之发扬光大。观众老九在谈自己观后感时说道:周佩玉编写的这部《嵕山影人》,虽是一部前后不到十五分钟的小戏,却反映了一个在我们礼泉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弦板腔与皮影戏这些非遗项目的大主题。目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论是弦板腔还是皮影戏确实存在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而周佩玉的这出小戏中,合理巧妙地破解了这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问题。剧中情节是这样处理的:为了丰富旅游景区文化生活,迎合人们的怀旧心理,给弦板腔与皮影戏开拓了一条新生之路,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有了第四代、第五代传人......一句台词:皮影戏的春天来了!把整个小戏推向高潮。
点赞,《嵕山影人》小戏满满的正能量!
致敬,编剧与全体演职人员的赤子之心!
感谢,一直为礼泉小戏付出巨大努力的坚守者!
张克俭,网名老九。礼泉赵镇,石鼓村人,退休教师,《壮美昭陵》平台主编。现居咸阳,喜欢旅游,摄影写作。
精彩链接分享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