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唐诗
梦 萌
有人把唐诗宋词比作中国古代文化璀灿的明星,我却认为她们是普照宇宙给人类以艺术灵光的永恒的日月。唐诗是月,宋词是日。唐诗不但是我国社会文化的标志,也是世界文学艺术天空永不泯灭的明月。她将和《圣经》、《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一样,成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最珍贵的宝藏,给世人提供取之不尽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不仅因为她造就了两千二百多名诗人,珍留下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浩如海天的诗品,更重要的是她创造的博大的情趣、风韵和意蕴,至今仍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艺术感染和文学创作的灵感。
这大概就是唐诗的审美特征。
其一,具有物我妙合的意境美。沈泽芊说:“唐诗注蕴蓄”,这就是意境。可能因为唐代社会表面的歌舞声平氛围和旧文人散澹悠闲的生活情趣所致,月亮这个尤物在他们的笔下备受宠爱和青睐。那淡淡的月光,神奇安谧的境界,让诗人更加发现自然的美趣,于是意念的潜入和精神的升华遂达到不可抑制的顶峰。这些理性的感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深藏于物象的背后,将深刻的哲理和热烈的志向意趣寄于描写对象,藏而不露,象外之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林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闭”等,寥寥数语,托出一幅图画,浑然一体,物我妙合,耐人寻味,不禁产生“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艺术魅力,真是美不胜收的境界啊!
其二,具有强烈真挚的感情美。后人论诗,言唐诗"注情趣”,意即充满着内心感情的抒发。虽是写月,但唐诗中的月却渗透和寄托着诗人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和理想情趣。如杜甫诗中的明月与他状时感事的感情紧密相连:“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多么悲壮阔大的情怀啊!“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星垂平里涧,月涌大江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又是多么哀婉缠绵呢!李白“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园楼”,对故乡和亲人好一片殷殷痴情!“月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雁行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等,一个没有生命的月,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一个有灵魂、有感情的尤物,寄情于物,味在咸酸之外,恍恍惚惚,缠绵悱侧,如水之月不可掬,若镜之花不得撷,真可谓”状物以达情”矣!
其三,具有形神兼备的形象美。如岑参“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月亮居然成了锅里煎煮的汤圆,多么奇妙,多么别开生面,又多么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边城将士的心态和神韵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卢纶“月黑雁高飞,单于夜遁逃”;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白“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散尽清辉发”“渌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等,都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结合,月化成人,人化成月,神韵互转,真不愧形神兼备的独特形象!
唐人咏月诗,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唐诗思想感情的变迁,探索唐诗审美特征的一些端睨。或正面特写,或侧面聚焦,或背面透视,或比喻拟人,或夸张烘托,均使这无有生命之月更为皎美迷人,充满魅力和情愫。西方美学中有“美在移情”之说。朱光潜先生主张美是“主客的统一”。唐人描写月的成功,妙处也大抵如此,即诗人善于把自己的感情移于月,这样月就有了物我妙合的意境美、强烈真挚的感情美、形神兼备的形象美。于是,寂寞的广寒宫变得千姿百态,知情达意,成为倾诉衷肠的知音和信物了。
月如此,唐诗中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这样就构成她最明显的三个基本审美特征,乃今人为诗为文者之榜样和楷模矣!
【作者简介】
梦萌,工程师,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悲喜娱乐城》《倾城》《金喽啰》《新部落》,中短篇小说集《绿太阳》《和谐的比例》,长篇纪实文学《水经泽被》,文论集《论梦萌与梦萌论》,散文集《随意即风景》《多梦人生》《真情最好》,报告文学集多部。小说《爱河》在省台长篇连播,散文散见于《散文》《中华散文》《读者》等各类报刊,有的作品介绍到国外。曾获各类文学大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