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壮美昭陵”,关注平台每天发文。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文学|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2986 期︱
晒暖暖
文/崇实
时序更迭,甲辰岁尾。
今天的天气真好,日暖风和。
白云给太阳让道,晴空万里;冬风给太阳柔情,风平浪静。
有太阳,不吹风,这天气是近几天来最好的,人们喜欢。
前几天还云儿多多,风儿呼呼,气温在零下四度到三度,是今年入冬最冷的天气。
看见太阳暖暖的,妻子打开窗户,让家里通通风,透透气。
吃罢早饭,洗完碗筷,妻子号召下楼晒暖暖,一为"放风",二为晒背加钙。我立刻表态,坚决响应。
开门,出门,关门。坐电梯下楼。
太阳真好,无私地放出光,发出热,温暖着人间,温暖着万物。
北方的冬天,城里人家都供暖,人在家虽觉不冷,但没有在太阳底下那个自在,那个逍遥。
楼下小院已有人在阳光下晒背晒头,借用"阳光维生素"和"天然消毒剂"强身健体。
我们的楼下小院,是个不规则型的院落。四幢楼房摆布在东方和南方,挡住了大部分的阳光。好在有心的阳光,从楼间隙跑进了院内,分布在不同的地方。
晒太阳的人,借机见个面,聊个天,丢个笑,说说街坊邻居常说的话语。
阳光温暖,人很舒服。我心想,此时太阳原地不动,那该多好啊,这是无知的妄想。
我站在阳光下,眼睛时而睁着,时而眯着。睁着时,瞅瞅身边的花花草草和树木,看看远方的楼房;眯着时,想断掉杂想,可是不由人……
晒着晒着,我从记忆幽深的地方翻出了小时候家乡人晒暖暖的场景……
有过一定年龄的人都记得,六七十年代北方的冬天很冷,特别是刮风消雪时,天气冷的使人彻骨。
我家乡人冬天没有暖气,没有空调,也没有烤火的炉子,就连那简易的热水袋都没有,天气实在冷的招不住了,大都是鞋一脱,坐在热炕上暖暖身子暖暖脚。
我记忆,家乡人过冬取暖保暖"三件套":棉衣、热炕、晒太阳。
那时的冬天,人们对阳光很是渴望与喜爱,更是喜欢在墙根、在门口晒太阳,享受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晒暖暖,是那时乡亲们温暖而惬意的事情。
当那一天太阳好了,又没有风,你就能看到门外晒暖暖的人很多。这是乡下人冬天享受晒暖的时间。
这时在路北住家的,有的人单独自家门口上一趷蹴,闭目养神;有的两个人一组在另一家门口,坐在小板櫈上,低言小语;有的三五成群,又在另一个地方,有说有笑。
路南的住户,有的窜到路北晒太阳,有的就在自家院的北墙底下和院内有阳光的地方,和太阳亲近。
人是群居动物,平时就喜欢凑热闹,挤窝窝,说个话。冬天晒个太阳也是如此。
那时,我的家乡人晒暖暖只是为了驱寒,让身体多些阳气,多些温度,不是现在人为了补钙,为了延年益寿去晒太阳。
晒暖暖的人儿,有的边晒边扯淡(聊天),东家长西家短的扯,没话题找话题的扯。扯淡中,有的夸自己娃学习好人勤快,有的讲自己媳妇人能行还听话,有的说到谁给娃把媳妇定下了,有的谝谁给女子寻了个主儿屋里好……
他们的话语,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人间烟火和春秋四季。
家乡人的扯淡,是说闲扯闲聊,就是西安人叫的"谝闲传",是东北人叫的"唠唠嗑",不是ZBS小品那种胡扯的贬意。
说那时村上人晒暖暖,还得说逮虱子的事儿。因为逮虱是冬天晒暖暖人一般要做的一件"事情"。
有的人怕冻着,就找个避风的、阳光充足的墙角角,解开衣扣,逮虱子,挤虮子。
年轻的女性,不在晒暖暖时脱衣逮虱,有的上了年纪的女性闭上大门,在自家院子,逮虱挠痒,还耳听眼观随时提防外人进门看见。
逮虱人很“敬业",只见他们逮虱聚精会神的那个认真劲。穿有内衣的,脱掉衬衣,披上棉袄,在衬衣上逮;没衬衣的,脱掉一个袖子,翻出里子,在衣缝上找;还有的把裤带一松,在裤腰上寻……
虱子生长的方式很奇特,它的卵子虮子几乎都附着在人体腋下阴部的衣缝上,长成虱子的成虫大部在衣缝一带活动。
逮住的虱子处理方式,有人是两拇指指甲一挤,形成虱子的"刑场",让虱子瞬间"命归黄泉",虱血留在了指甲盖上;有人逮上虱子,嘴一张,就直接扔在“洞穴",咬碎……
这虱子,可能是一种有机无公害的食品,因为它没上过化肥,没打过农药,没用过催肥剂。
对虮子,不太多的,就用手指甲挨个去挤破。实在太多的,挤不及了就小心翼翼的用小火快速的去燎,去烧。
挤虱子也好,燎虮子也好,你能听到声音虽小但很清脆的"吧吧“声,似如听到隔壁街道给娃娶媳妇时放的小鞭炮。
一个冬天,只要没雪沒风有个好太阳,就有晒暖暖逮虱的景象出现在街头。这场景,谁也不笑谁,今天他在逮虱子,或许明天逮虱就是你。
虱子是一种寄生虫,人和牲口都会有。人身的虱子寄生在人体的头发、阴部和腋下。由于不良卫生习惯、接触感染、水源不洁等原因,才使虱子有了生存的条件。
我老家六七十年代用水困难,要用轳辘从几十丈深的井里绞水,若遇天旱,还要到外村绞水拉水吃,牲口用水都是涝池积存的陈雨水。这样的环境造成人们没有洗澡的做法,没有讲卫生的习惯。卫生不好,生虱难免。
还有,人们居住条件也差,许多家为省烧柴,冬天天冷时一家几口人挤在一个炕上睡觉,这样的睡法,促使虱子的传染……
凭实说,不是老家人不愿意讲卫生,也不是一家人愿意挤在一起去睡觉,而是生活所迫,条件限制。
说实话,那时北方大多数农村人都和虱子有过交住,就连那条件较差的县镇小地方旅馆的床上,都会有虱子在流窜。
现在老家人生活和居住条件变好了,铲除了虱子生存的"阵地"。
告诉你,我就是那个时候晒暖暖、逮虱挤虮子队伍中的一个"小队员"。
冬日天寒,有的动物,如蛇、蛙、蝙蝠、黑熊等要进入冬眠。
除冬眠的动物外,晒暖暖是包括人在内的不眠动物的需求。
晒太阳的目的是调节体温、节省能量、生成维生素D、减少寄生虫和细菌等。
太阳下晒暖暖,人是首当其冲,积极主动,可那些家养的动物也不落后。
暖阳下,我看到对门我五爸家的狗儿卧在大门东侧,一脸享受的样子;我看到斜对门我九婆家的花猫躺在墙根下,一副安逸的神态;我看到东隔壁二姨家的几只母鸡在院内中央,友好的或卧或躺或站在一起,悠闲自得的姿势;我看到路北偏东十爷家刚下小猪的母猪,面朝南平卧在地,七八只小猪嘴里噙着母猪的奶头,眯着小眼,静静的晒着太阳………
天气好了,喂头牯(牲口)的八爷二伯把生产队的十多头(匹)牛马驴骡,拉出饲养室,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让头牯在阳光下舒展一下身子骨。
趁机晒暖暖的八爷二伯闲不住,拿起刮毛刮子,给晒太阳的头牯挨个刮刮毛,剔除它们身上的泥土,让头牯有种"宠爱"的感觉……
小时候留在脑海里家乡人晒暖暖的"风景",一帧帧,一幕幕,永在我心。
光阴荏苒,如梦似幻。家乡几十年的改革进步,消蚀了以往的一些落后生活和习惯,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变换了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观念,也使得冬天取暖方式多样了,逮虱挤虮子的陋习不见了……
天上太阳,万物共享。小时候常听会唱的一首歌有句歌词"万物生长靠太阳",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上所有生命和生态的重要。
太阳是个好东西,世上独一无二,没谁能替代,它用光芒与温暖,彰显无尽的美丽与生命力。
虽然取暖方式多样了,但冬天负暄,即在太阳底下晒暖暖,仍不失是一个人们喜欢的好方法。
沒事了,放勤快点,晒个暖暖,让阳光沐浴一下身体,有好处没坏处!
崇实,魏增魁,祖籍礼泉县,在西安工作,喜欢写作,已退休。
精彩链接分享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