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守君/张克俭散文《又是一年二月二》解读

乐活   2024-12-24 05:00   陕西  

 点击上面蓝字“壮美昭陵”,关注平台每天发文。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文学|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2950 期︱ 

张克俭散文《又是一年二月二》解读

文/马守君


     张克俭的《又是一年二月二》是一篇充满深情与回忆的散文,发表在知名网络文学艺术平台——壮美昭陵第2290期上。在作者发表之初,我先是被其独特的标题所吸引,继之被文中所描写的人和事及浸透作者情感的文字所深深感染,文中情之真、言之切、意之深,令人动容,催人泪下。过了一年多之后,当我再次打开《壮美昭陵》平台,搜索并阅读《又是一年二月二》这篇散文,如同一幅细腻的情感画卷,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让我情不自禁,我仿佛听到了作者如泣如诉的心音,静谧的夜晚与我对话,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爱、温度与深度,让我在泪水中体会到情感的深度与力量。反复读之,我便产生了对这一篇感人肺腑的文学文本进行解读的想法。本文拟从情感内涵、形象塑造、创作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情感内涵


     情感是构成散文的核心和灵魂,一篇优秀的散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绘景,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只有在真实感受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情感,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张克俭的这篇散文之所以让人爱不释手,关键在于情真意深,富有丰富深沉的情感内涵和浓郁的情感之美。这篇散文通过回忆和叙述,展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传统文化的深情。

     热爱与敬仰。作者通过对二月二药王孙思邈庙会的描述,展现了这一传统习俗的历史悠久和深厚文化底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这种文化习俗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象征着家乡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庙会不仅是当地民众祈福求健康的重要活动,也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充满了小吃摊的热闹、耍猴的敲锣声以及秦腔的乐器声与唱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作者对家乡节日的温馨回忆。

     从文本的阅读中,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对二月二这个传统的节日有着特殊的感情,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二月二庙会是家乡的传统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在张克俭的家乡礼泉县赵镇尧都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会举办药王孙思邈庙会,这一习俗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这种长期的文化传承和习俗的延续,使得二月二庙会在张克俭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其次,二月二庙会充满了童年的回忆和家庭的温馨‌。张克俭在回忆中提到,小时候每年的二月二古会他都会参加,对会上的各种小吃、叫卖声、耍猴的敲锣声以及舞台上的秦腔乐器声与震耳欲聋的唱腔都记忆犹新‌。这些生动的场景和细节,构成了他童年时期的重要记忆,使得他对二月二庙会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再次,二月二庙会还是家庭亲情的重要纽带‌。张克俭在文中深情地描述了与大姐家的亲密关系,特别是逛庙会后到大姐家吃浇汤面的温馨场景‌。这种家庭亲情的温暖和关怀,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二月二庙会的怀念之情。总之,张克俭对二月二庙会的怀念源于家乡的传统习俗、童年的美好回忆以及家庭亲情的温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二月二庙会在他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思念与感激。文章通过对大姐张银絮的深情回忆、思念和感激,展现了作者与大姐之间深厚的亲情。大姐虽然没有念过书,但她勤劳、善良、朴实、贤惠,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特别是在姐夫因事故瘫痪后,大姐更是无怨无悔地照顾姐夫和抚养子女,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伟大。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大姐的艰辛与付出,以及对家庭的深深爱恋。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大姐家吃浇汤面的情景,那种香甜的味道和温馨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亲情的珍贵。

     怀念与感慨。文章最后一部分通过描述大姐的去世,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大姐的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悲痛和失落,同时也让他更加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这种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亲情的怀念,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形象塑造


     本文所说的形象塑造,是指对人的形象塑造,通俗点说就是写人。散文写人,与小说不同。小说中的人是完全虚构的,散文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有名有姓的真实存在的人;小说写人的方法是客观表现,即让人物站在前台进行自我表现,作者却要把自己对人物的感受隐藏起来,而散文写人的方法多为主观表述,即散文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从他的真实感受中站立起来的;小说写人,需要虚构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散文写人,不要求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等等。《又是一年二月二》这篇散文写人,很典型的体现了散文写人的特点。以下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感受来塑造大姐这一形象的,以及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及现代启示:

     主旨概括。作者以二月二这个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通过回忆大姐的家庭背景、大姐的婚姻生活、大姐在丈夫瘫痪后的坚强担当、大姐对长辈的悉心照料,以及大姐的离世等生活情景,展现了大姐的勤劳、善良、朴实和贤惠的性格特征,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乐观、坚韧的伟大品格。通过对大姐的形象塑造,作者传递出了对家庭责任、亲情和孝道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形象分析。从上面对主旨的概括看,《又是一年二月二》中的大姐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且坚守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不仅是家庭中的支柱,也是作者心中永远的温暖和怀念。

     大姐张银絮的性格特点鲜明且多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勤劳持家,尽职尽责‌。大姐张银絮自16岁出嫁到尧都村后,便一直伺奉公婆,生儿育女,家里地里,都有她忙碌的身影‌。这种对家庭的付出与责任感,体现了她勤劳持家、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她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更是家人心中的依靠。

     善良淳朴,乐于助人‌。尽管文中没有直接描述大姐张银絮的善良行为,但从作者对她家那碗香喷喷的浇汤面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待家人的温暖和关爱。同时,结合传统农村女性的普遍形象,我们可以推测大姐张银絮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是一个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人。这种性格使得她在邻里间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坚韧不拔,默默承受‌。大姐张银絮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她需要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和挑战,如家庭的琐事、家中的重大变故、经济的压力等。然而,她从未抱怨过,而是选择坚韧不拔地面对,默默承受着生活中一切艰难困苦。这种性格使得她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永不放弃,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支撑家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姐张银絮是一个勤劳持家、善良淳朴、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不仅体现了传统农村女性的优秀品质,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榜样。

     象征意义。在张克俭的《又是一年二月二》中,大姐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她不仅是家庭温暖和亲情的代表,更是传统习俗与家族记忆的承载者‌。首先,大姐张银絮在文中被描绘为一个勤劳、善良、持家的女性形象。她“没念过书,16岁时出嫁到尧都,伺奉公婆,生儿育女,家里地里,忙碌不停”‌。这种形象不仅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勤劳与坚韧,更象征着家庭中的温暖与亲情。每当作者回忆起二月二的庙会,总会想起大姐家那碗香喷喷的浇汤面,这不仅是味蕾上的满足,更是对大姐和家庭深深情感的寄托。其次,大姐还是传统习俗与家族记忆的承载者。文中提到,每年的二月二庙会,作者都会去大姐家,而大姐家就在药王庙以北十来米的地方。这一地理位置的设定,使得大姐与药王庙会这一传统习俗紧密相连。通过大姐,作者不仅回忆起了庙会的热闹场景,更勾起了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深深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是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与弘扬。

     综上所述,张克俭《又是一年二月二》中的大姐形象,不仅代表了家庭中的温暖与亲情,更象征着传统习俗与家族记忆的承载与传承。她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现代启示。首先,大姐张银絮的形象展现了家庭中的温暖与亲情。她勤劳善良,持家有道,是家庭中的顶梁柱‌。这种形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亲情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大姐的形象提醒我们,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用心经营家庭,让亲情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次,大姐张银絮还是传统文化与家族记忆的承载者。她生活着的尧都村,每年二月二都会举办药王孙思邈庙会,这是当地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通过大姐,作者回忆起了庙会的热闹场景,以及小时候在庙会上吃小吃、看表演的快乐时光。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忆和传承,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大姐的形象启示我们,要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概括地说,张克俭《又是一年二月二》中的大姐形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还让我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她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家庭的传统和文化,成为我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现代启示。


三、创作特征


     语言特征。张克俭的《又是一年二月二》一文,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以及情感真挚三个方面‌。首先,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叙述,将读者带入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的尧都村庙会场景中。例如,作者描述庙会上的热闹景象时,用了“善男信女给药王爷念经、烧香以及磕头”、“小吃摊的各种小吃及叫卖声,耍猴的敲锣声以及舞台上的秦腔乐器声与震耳欲聋的唱腔”等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庙会的喧嚣与热闹‌。其次,文章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了对家乡生活的深情回忆。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逛庙会的经历,以及大姐做的浇汤面的美味,展现了家乡生活的温馨与美好。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让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易于引起共鸣‌。最后,文章的语言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姐的深切怀念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作者通过讲述大姐的坎坷经历和她对家庭的付出,表达了对大姐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庙会习俗的描述,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细节描写。《又是一年二月二》中的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且富有感染力,主要体现在对庙会场景的描绘、对大姐生活的细腻刻画以及情感的真挚流露上‌。首先,文章对庙会场景的细节描写极为细腻。作者通过描述“善男信女给药王爷念经、烧香以及磕头”的场景,展现了庙会上的宗教氛围‌。同时,对小吃摊的各种小吃及叫卖声、耍猴的敲锣声以及舞台上的秦腔乐器声与震耳欲聋的唱腔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热闹喧嚣的庙会之中,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其次,文章对大姐张银絮的生活细节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通过描述大姐“没念过书,16岁时出嫁到尧都,伺奉公婆,生儿育女,家里地里,忙碌不停”,展现了她的勤劳和朴实‌。特别是当作者回忆起大姐做的浇汤面时,那种“不知是那时生活困难还是逛累了的缘故,我大姐做的浇汤面咋就那么香”的情感表达,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最后,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还体现在情感的真挚流露上。作者通过对大姐的坎坷经历和刚强性格的叙述,以及对庙会习俗的怀念,表达了对大姐的深切怀念和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也让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之,《又是一年二月二》中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富有感染力,不仅展现了庙会场景的热闹喧嚣、大姐生活的勤劳朴实以及情感的真挚流露,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文章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

     结构特征。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作者小时候参加二月二古会开始,逐渐过渡到对大姐生活的回忆,再到大姐夫的意外受伤和大姐的坚强支撑,最后以作者对大姐的深深怀念结束。整篇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线。

     地域特色‌。文章通过对二月二古会、浇汤面、秦腔等地方特色文化的描写,展现了礼泉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标题艺术。作者选择“二月二”这个日子作为标题,主要是因为这个日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龙抬头的日子,象征着祥瑞和好运,同时也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代表着人们对雨水丰沛、五谷丰登的期盼。具体来说,“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日,也是农人庆春迎福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天具有特殊的意义。龙是鳞虫之长,农人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毒虫,保人畜平安。同时,春天已经来临,万物复苏,人们欢庆春天的新生,二月二日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吉时嘉节‌。此外,从农耕文化的角度来看,“二月二”也代表了人们对雨水丰沛的期盼和对丰收的渴望。因为农历二月正是春回大地、农事之始的时候,人们祈望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因此,作者选择“二月二”作为标题,不仅是因为这一天的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又是一年二月二》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的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情味的传统节日氛围中,通过描述农历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和作者与大姐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以及传统文化的钟爱与敬仰。

作者简介









马守君,礼泉县烟霞西二村人,赵镇中学高七四届学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陕西省语文名师国家级培训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


精彩链接分享转发

“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评奖揭晓

【壮美昭陵】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选揭晓

“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评奖揭晓

【壮美昭陵】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选揭晓

咸阳女作家赵晓萍散文集《壮美昭陵》出版发行

壮美昭陵优秀文学作品选登

《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与读者见面了

赵晓萍/《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发送记

《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五月即将出版

郭生武/我与阎纲的神交

李军/倾情乡土宴,妙笔著芬芳——读《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有感

王大平/贺《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文集出版

阎纲先生为《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题写书名作序


阎纲/我站在九嵕山上——回望刘建新的“扶贫路”

王海/村子

杨焕亭/昭陵 昭陵

石岗/春动礼泉

高昌世/礼泉湖畔望三陵,悠悠千古追唐风

泾河系列之二  即将消失的泾河大峡谷

洪雄章//菜园梦中的家

庞锋 乡关何处

辛建斌/父亲泪

余党会/难以忘怀的生活小事

28号作品:我的母亲 (作者/杨继军)

王武/向家乡汇报,我在天安门站哨

【壮美昭陵】周佩玉/寻找梁老的影子

【壮美昭陵】母亲的黑头巾

季竹君/最后的手艺人

白景峰/ 史德镇上的那人、那事

高润贤/父亲高学敏的剪纸艺术

杨亚军/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廉振孝||赵中往事(上)

廉振孝|赵中往事(下)

李戈/老家的“下锅菜”

杨林    醴泉锣鼓唱大风

李敬全/做梦

付国斌/为两小儿学棋评理的老人都走了

拉  煤

【壮美昭陵】昭陵赋

【壮美昭陵】阎晋/故乡天下花朵

【壮美昭陵】唐昭陵//壮美昭陵

苟海生/交响组曲《大秦颂》

【在外礼泉人】礼泉籍作曲家刘克忠(上)

赵中那碗冒着热气的豆腐脑/ /傻不傻

刘伯贤/昭陵仙境美如画



壮美昭陵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运营五年,编发作品一千余篇。它立足礼泉,发掘宣传西部文化艺术,乡音乡情,为远方的游子送去亲情与问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