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守君/九嵕山梦回:乡愁的诗意栖息与时光的温柔吟唱——赵晓萍《九嵕山下我的家》深度解读

乐活   2025-01-18 06:22   陕西  

点击上面蓝字“壮美昭陵”,关注平台每天发文。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文学|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2975 期︱ 


九嵕山梦回:乡愁的诗意栖息与时光的温柔吟唱

——赵晓萍《九嵕山下我的家》深度解读

文/马守君



        赵晓萍的诗作《九嵕山下我的家》最初发表在著名网络文学艺术微刊《壮美昭陵》第1664期上,后收录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一书中。在作者那深情而细腻的笔触下,这首诗如同潺潺的溪流,缓缓淌入我们心灵的深处。这首诗,不仅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岁月流转中那份不变乡愁的深刻抒发。它以九嵕山为背景,以家为情感纽带,将童年的欢乐、亲情的温暖、乡村的变迁与自然的恩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感受到了她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更体会到了那份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与咏叹。



一、童年的梦幻田园:乡愁的源头与心灵的净土

       “九嵕山下我的家,那里住着我的爹和娘。”这开篇的两句诗,如同一声悠远的呼唤,穿越岁月的长廊,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充满温馨与欢乐的童年时光。九嵕山,这座承载着诗人无数回忆的山峦,成为了她心中永恒的坐标,指引着她一次次在梦中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泔水清哟泾水长,两岸瓜果遍地香。”泔水与泾水,这两条流淌在诗人记忆中的河流,如同生命的乳汁,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滋养了诗人心中最纯真的梦想。它们见证了诗人的成长,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丰收与繁荣。两岸的瓜果,如同五彩斑斓的宝石,镶嵌在诗人的记忆之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泔水里捉鱼摸虾,田野里摘果抱瓜。”这些简单而充满乐趣的活动,在诗人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而鲜活。它们不仅仅是童年的游戏,更是心灵的净土,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最温暖的回忆。每一次回想起这些场景,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几次次梦里回故乡,小时候那一群伙伴哟,嬉笑打闹麦垛旁,割草放羊在山梁。”在这里,“几次次”的重复,如同心灵的呐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与渴望。那一群小伙伴,他们的身影在麦垛旁嬉戏,在山梁上放歌,那份无忧无虑的友谊与快乐,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诗人的记忆之中。这段描写,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乡村画卷,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纯真岁月的向往与怀念。



二、节日的烟火与亲情的暖流:家的温馨与心灵的港湾

       “九嵕山下我的家,春节花炮咚咚响,烙面香味溢灶房。”诗人以春节为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节日气息的温馨家园。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成为了诗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那咚咚响的花炮,如同欢乐的鼓点,敲响了新年的序曲;那烙面的香气,如同家的呼唤,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一个游子的心房。

       “花衫子新哟棉鞋暖,提篮包子去看外婆慈祥的脸。”新衣、棉鞋、提篮包子,这些简单的物品,在诗人的笔下却承载了无尽的思念与深深的祝福。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亲情的传递与心灵的慰藉。每一次穿上新衣,每一次提篮去看外婆,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情感的升华。

       “几次次梦里回故乡,爷爷的旱烟火星闪哟,外婆的枣花馍依旧香甜。”这两个细节,如同两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爷爷的旱烟,是岁月的沉淀,也是智慧的象征;外婆的枣花馍,是爱的表达,也是家的记忆。它们在诗人的心中,永远散发着温暖与甜蜜,成为诗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每当夜深人静时,这些画面便会在诗人的脑海中浮现,让她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情的呵护。



三、新时代的画卷与梦想的翱翔之翼:乡村的蜕变与心灵的飞翔

       “九嵕山下我的家,新农村矗立整齐的砖瓦房,宽阔的柏油路通四方。”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那些矗立的砖瓦房,如同新时代的地标,标志着乡村的繁荣与进步;那宽阔的柏油路,如同梦想的通道,引领着乡村人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一变化,不仅让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更让乡村人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自豪。

       “福银高速跨泔河,西银高铁飞龙跃,关中大环线哟,把我的村庄绕。”这些现代化的符号,如同一条条巨龙,在九嵕山下腾飞。它们不仅改变了乡村的交通状况,更拓宽了乡村人的视野与梦想。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几次次梦里回故乡,我登上壮美昭陵,遥望八百里秦川灯火辉煌。”这一刻,诗人的视野变得无比辽阔。她仿佛站在历史的巅峰,俯瞰着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那灯火辉煌的秦川,如同璀璨的星河,照亮了乡村的未来与希望。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乡村的蜕变与活力,更看到了乡村人心中那份不灭的梦想与追求。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更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四、自然的恩赐与生态的和谐:大地的赞歌与心灵的归宿之地

       “九嵕山下我的家,秦冠富士红彤彤,雄伟的东庄水库绘蓝图。”诗人以苹果与水库为象征,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之美。那红彤彤的苹果,如同大地的红宝石,闪耀着丰收的喜悦与生命的活力;那雄伟的水库,如同人类的智慧结晶,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它们不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

       “万亩槐林舒绿肺,关中风情袁家村美。”这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与馈赠,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万亩槐林,如同大地的绿肺,为这片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袁家村的风情,如同文化的瑰宝,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

       “几次次梦里回故乡,咬一口苹果捧一把土,嘴里甜哟心里香。”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诗人在这里,不仅品尝到了苹果的甘甜与土壤的芬芳,更感受到了大地的厚重与家乡的深情。那一把土,是故乡的根脉,也是诗人的灵魂之土。它让诗人更加珍惜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与馈赠,也更加坚定了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这段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那份割舍不断的情感纽带。



五、乡愁的诗意栖息与时光的温柔吟唱:心灵的共鸣与情感的升华

       《九嵕山下我的家》是一首关于家、关于亲情、关于乡村、关于自然的深情赞歌。赵晓萍以她那颗敏感而深情的心,捕捉到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在她的诗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情感的寄托。她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语言,将童年的欢乐、亲情的温暖、乡村的变迁与自然的恩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故乡的简单描绘,更是对乡愁的深刻挖掘与抒发。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故乡与异乡。在赵晓萍的笔下,乡愁变成了一首永恒的旋律,它伴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愈发深沉与动人。每一次回望故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情感的升华;每一次梦里回故乡,都是一次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赵晓萍的《九嵕山下我的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美好与希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深沉的爱与无尽的思念。她以诗意的语言,将乡愁描绘得如此生动而感人,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与共鸣。

       此外,《九嵕山下我的家》还蕴含着对乡村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与活力,她相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将会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种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与坚定信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希望与未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深沉的爱与无尽的祝福。


六、九嵕山之恋:结构与语言艺术中的乡愁与变迁

       赵晓萍的诗歌《九嵕山下我的家》以其独特的结构与语言艺术,深情地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回忆。通过四个章节的循环与递进,诗歌不仅展现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循环结构:强化主题与情感。诗歌采用了循环的结构形式,每一节的开头都重复着“九嵕山下我的家,那里住着我的爹和娘”的诗句,这一句式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不断回响在读者的耳畔,强化了家乡在诗人心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循环也构建了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感,仿佛诗人正穿越时空,一次次回到那个充满温情的家乡。

       场景转换:展现家乡的多维面貌。每一节诗歌都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家乡的不同面貌。从童年的嬉戏玩耍,到春节的热闹喜庆;从新农村的崭新风貌,到家乡的自然美景与特色产物,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场景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得家乡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时间跨度:交织回忆与现实。诗歌在时间上跨越了过去与现在,通过“几次次梦里回故乡”这一句式,将诗人的思绪拉回到童年的记忆与现实的家乡之中。这种时间上的交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复杂。

       情感升华:从个人到家乡的变迁。诗歌的情感表达逐渐升华,从对亲人的怀念扩展到对家乡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新农村的建设、交通的便捷、自然风光的保护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展现了家乡在时代变迁中的新面貌。同时,这种变迁也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使得对家乡的情感更加深厚、真挚。

       语言与韵律:质朴中见深情。诗歌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与诗歌的主题相得益彰。同时,诗歌的韵律也非常和谐,每一节都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语言风格与韵律美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加易于传诵和记忆,也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人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乡土情感的深情流露与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更能够领略到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九嵕山下我的家》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语言艺术,成功地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回忆。通过循环结构、场景转换、时间跨度、情感升华以及语言与韵律的巧妙运用,诗歌不仅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结语

       总的来说,《九嵕山下我的家》是一首充满温情与感动的诗歌,是一首充满深情与诗意的佳作。诗人赵晓萍以深情细腻的笔触、简洁质朴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在这些画卷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情感在流淌,看到了乡愁在蔓延,也看到了乡村的未来在闪耀。赵晓萍以她那颗敏感而深情的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关于家、关于亲情、关于乡村、关于自然的永恒赞歌。这曲赞歌,将伴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愈发深沉与动人,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乡愁之歌。

作者简介










马守君,礼泉县烟霞西二村人,赵镇中学高七四届学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陕西省语文名师国家级培训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


礼泉县摄影家协会提供照片

点击原诗欣赏

赵晓萍/ 九嵕山下我的家



精彩链接分享转发

“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评奖揭晓

【壮美昭陵】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选揭晓

“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评奖揭晓

【壮美昭陵】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选揭晓

咸阳女作家赵晓萍散文集《壮美昭陵》出版发行

壮美昭陵优秀文学作品选登

《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与读者见面了

赵晓萍/《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发送记

《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五月即将出版

郭生武/我与阎纲的神交

李军/倾情乡土宴,妙笔著芬芳——读《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有感

王大平/贺《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文集出版

阎纲先生为《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题写书名作序


阎纲/我站在九嵕山上——回望刘建新的“扶贫路”

王海/村子

杨焕亭/昭陵 昭陵

石岗/春动礼泉

高昌世/礼泉湖畔望三陵,悠悠千古追唐风

泾河系列之二  即将消失的泾河大峡谷

洪雄章//菜园梦中的家

庞锋 乡关何处

辛建斌/父亲泪

余党会/难以忘怀的生活小事

28号作品:我的母亲 (作者/杨继军)

王武/向家乡汇报,我在天安门站哨

【壮美昭陵】周佩玉/寻找梁老的影子

【壮美昭陵】母亲的黑头巾

季竹君/最后的手艺人

白景峰/ 史德镇上的那人、那事

高润贤/父亲高学敏的剪纸艺术

杨亚军/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廉振孝||赵中往事(上)

廉振孝|赵中往事(下)

李戈/老家的“下锅菜”

杨林    醴泉锣鼓唱大风

李敬全/做梦

付国斌/为两小儿学棋评理的老人都走了

拉  煤

【壮美昭陵】昭陵赋

【壮美昭陵】阎晋/故乡天下花朵

【壮美昭陵】唐昭陵//壮美昭陵

苟海生/交响组曲《大秦颂》

【在外礼泉人】礼泉籍作曲家刘克忠(上)

赵中那碗冒着热气的豆腐脑/ /傻不傻

刘伯贤/昭陵仙境美如画


壮美昭陵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运营五年,编发作品一千余篇。它立足礼泉,发掘宣传西部文化艺术,乡音乡情,为远方的游子送去亲情与问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