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心看,我追过的8.8

体娱   2024-08-14 23:56   广东  
真想不到,6居然来了——

上线不久的最新一部《法证先锋》。


2006年第一部播出,如今已经过去18年。

毫不犹豫点开后,除了“喜感的死法”——比如在铁轨上尿尿被电死,因为太胖绳子断掉被摔死等等。


几乎,没有任何记忆点。


香港刑侦剧变成这样了?

要知道。

TVB自1969年第一部侦探剧《法网难逃》诞生以来,到九十年代末与千禧年初《刑事侦缉档案》《鉴证实录》《陀枪师姐》《法证先锋》等一系列刑侦剧,拍出过无数次的爆款神话。


只是到了今天。

曾经我们为那些绝妙的手法所发出的啧啧惊奇,为一波三折的故事心怀的忐忑,为熟面孔的来去所释放的悲喜——都随着剧集质量下滑,淹没在了近二十年的光阴里。

所以相比于《法证先锋》系列的没落。


Sir更想知道的是——


香港刑侦剧什么时候才能灵光再现?

这是比那些匪夷所思的案情,更大的悬念。


01
好小众的剧情,好大胆的发言

港剧拍罪案,通常都讲究一点——

奇。

比如《法证先锋1》小说连环杀人案。

凶手模仿主角Dr.Gu古采尼的推理小说情节流窜作案,将尸体摆弄成形状各异的姿态,还原程度逼真到堪称行为艺术。

最后真相揭晓,罪犯竟是一位伪装多年的“残疾人”。

看着她从轮椅上缓缓站起,不知让多少观众倒吸一口凉气。


《法证先锋3》天眼少女案。

跪在海边的男尸,牵扯出当时香港最火的乩童“天眼少女”。

最后终于破了案——

所谓的神童不过是被利用的自闭症患者,所谓的亲人更是自她12岁起就强奸她,甚至后来还教唆她亲手活埋刚出生的小孩。



《古灵精探2》天外飞尸案。

凶手把女性死者的头发扎成高马尾,然后环挂在钓鱼线上,让她从一栋大楼滑行向另一栋大楼,最后用无人机割断钓鱼线,造成坠楼的假象。

事发时,便有了目击者看到死者倒影的诡异一幕。


同样。

类似的“童年阴影”还有《刑警》的灶底藏尸案,男扮女装的连环杀妓案,机器人藏尸案;《陀枪师姐2》的面具色魔案;《法证先锋3》白色指甲油杀人案;《法证先锋1》的塑料袋杀人案;《刑事侦缉档案》水火土风和蝴蝶杀人案等等。 

只是猎奇吗?

不止。

相比于普通悬疑剧,刑侦剧会在各类肢体拼凑而成的感官基础之上,组建更高维度的表达——

通过人类相残的表象,呈现悬疑剧所特有的伦理困境。

举个栗子。

《陀枪师姐》大名鼎鼎的面具色魔,鲍国平。


鲍国平因为原生家庭的缺陷,对水性杨花的女人怀有巨大的恨意

好友去世后,他分裂出第二人格继承对方的名字,继续陪伴自己。


如果说作为主人格的鲍国平还对伦理道德残存着一丝感知力。

那么代表黑暗的翁文成,可以说是个完完全全的反社会人格。

他夺取鲍国平的身体,戴上面具,无恶不作。

强奸、杀害、甚至奸尸那些在他看来放荡的女性。


被警方派出作为诱饵的主角陈三元,就是在这时被鲍国平盯上。

许多人的阴影就是在此刻种下——鲍国平强奸了三元。


但后续呢?

这个罪恶滔天的人渣,因为精神疾病被强制入院治疗。

治疗过程中,鲍国平和翁文成的灵魂又因为被困在同一具肉体内,残存的良知和纯粹的邪恶形成对抗,令这个大众眼里的恶魔痛苦不堪。


如果是普通的悬疑剧,这样令人发指的反派大多只有一个结局。

但彼时的刑侦剧带给鲍国平的,却是连环奸杀案引发的多重思考——

司法系统应该怎样对待具有双重人格的罪犯?

刑法惩罚对于身体里无辜的人格是否公平?

剧中。

更有引起巨大争议的一幕——

陈三元抱着救人的目的看望鲍国平,想要唤醒他心中残存的良知。

未曾想,神情转换间,却被她发现了根本没有消失的翁文成……

这一瞬间。

让受害者、香港司法、社会伦理都同时感到不寒而栗。


如果说。

恐惧,是过去的刑侦剧用罪案带给观众的第一层警示,那么今天的港剧,无疑只剩下一层缝着恶趣味的皮囊。

再无细思恐极的人性,夹杂其中,对猝不及防的观众,形成绝妙的反击。


02
对尸体最大的敬意,是专业

刑侦剧不免出现大量的凶案现场。

而尸体,又是陈述案件的“第一证人”。

如何在呈现那些观众想看又不敢看的画面?

以前的香港刑侦剧,给我们最大的冲击是——努力打好一份工的专业度。


什么是专业?

第一部《法证先锋》的确在海报上打出过这样的口号:

再细微的证据,敌不过最尖端的科技


这句话背后,强调的真的是高科技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第6部明明技术进步了,出现了AI,出现了各种科技与狠活,可却落得如此狼狈的口碑呢?


所谓“尖端的科技”。

本质上还是人的态度——

你能在一个领域多么深耕,能够研发出多么精细的科技去揭开真相。

所以,回到使用“科技”的那些主体,以法证、法医、警察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猎罪群像。


举例来说。

哪怕从前的条件简陋,设备落后,也没有漂亮的服化道。

但人人都听过那句著名的——

“我是西九龙重案组高级督查xxx,我现在怀疑你跟一单case有关,请你跟我回去协助调查”;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讲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专业素养上,更是从未辜负观众。

警察为了捉贼,说跳河就跳河。


法证、法医不光要和形态各异的尸体打交道。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极端环境下还必须承担超高的风险。


但付出一定有回报。

Sir仍然记得——

八零九零后的童年,除了《柯南》《少年包青天》《重案六组》这样脍炙人口的推理经典外,大量的杂学知识,同样来自TVB。

比如对香港法的科普,强奸幼女会判终身监禁。


一个人死后要六到八年,尸体才会慢慢化成枯骨。

对比活人,死人的角膜是浑浊的,血液是凝固的。



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现一对指纹完全相同的人,连双胞胎也不例外。


电视剧里那些花里胡哨的搜证、推理过程,或许并不严格符合现实程序。

但因为有坚实的理论作基础,质朴,反而让观众感知到最大程度的用心。

比如鉴证、验尸这种专业步骤。

对比新剧干净整洁的大远景,老剧不怕脏不怕累,1:1复原场景。


上到天文地理,下到蛇虫鼠蚁。

只要和案件有关,那时一切的生活细节都能成为刑侦剧的推理半径。

虽然从前的TVB没有先进的技术,虽然场景哪怕一眼假,但观众仍旧看得入迷,娱乐的同时又能学习新东西。

而现在呢?

镜头更加清晰,道具更加先进,演员更加精致。

明明客观条件更好了,但给人的最终观感却越来越像小孩过家家。

不止是《法证先锋》系列。

近五年来,TVB几乎所有和内地合作的刑侦剧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为了延续曾经的辉煌。

错把成功当模版,错把情怀当快消,错把人设当目的,错把匠心当玩笑。

比如2021年的《刑侦日记》。

凭借惠英红的演技,7.4已经是大部分同类型剧可望而不可即的分数。

但就算这样。

评论区依然不客气地指出领域天花板的硬伤,以及瑜不掩瑕的短板。


没有好的剧本和制作,市场和投资只有一步错步步错。

哪怕演员稍有支棱,也终究难以挽回整片类型领域的脱节。

在多米诺骨牌的倒塌下,新的经典,又要如何再造呢?


03
日出日落,只剩感慨

话又说回来。

香港刑侦剧之所以“回不去了”,其实不仅是因为再现不了的尺度,也不仅是那些戏剧层面的专业,毕竟这些都是努努力也可以做到的。

港剧回不去的,更多的是在“人”——

戏里戏外,那股颇有心气的香港精神,不复存在了。

怎么说?

先说戏内。

港剧拍的是香港人,记录的是香港魂。

哪怕是刑侦剧,他们拍的也不是干巴巴的凶案,而是拍“人”,将谙熟于心的“生活流”灌注其中。

法证、法医、警察。

铁三角固然稳定,但也有剑拔弩张的时候。


刑侦的从业人员工作时兢兢业业,但摘下胸章,依然泯然众人矣。

虽然说,老剧越老,对时代色彩的留痕越重——

什么对女性的职场歧视啦,港剧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啦(许多二奶和捞女都来自大陆沿海地区)……

但各种罪案的发生,也为观众提供了窥视香港社会的冰山一角。

比如说。

那时的死者大多都是什么人呢?

白粉仔、私钟妹、洗车工,或是被亲戚嫌弃的,从大陆来的“黑户”。

就像是《黑暗荣耀》里那句狡猾又真实的名言——有时候穷人最大的加害者不是别人,正是家人。


相较之下,除了底层互害的刻画,也不乏有对部分加害者群体的讨伐。

这些富二代、名模、白领、中产阶级们。

他们不光游戏人生,而且不把穷人当人。


一桩桩稀奇古怪的罪案,在恶有恶报的设定下。

最大限度地揭露了香港发育不全的繁华之内,参差不齐的文明与罪恶。

程灵素在《情怀已死》曾这样写道:

“TVB是照亮香港人漫漫前路的明亮道灯,亦是孤岛小城的心灵慰藉,更是大陆之南文人骚客与市井人民共享的一杯鸳鸯。”

曾经,港剧的确如此。

一桩悬案,一则故事,一杯酒,在荧幕内外的人们心里川流不息。

而现在。

只剩下华丽的夜景,悬浮的人设,在纸醉金迷的都市里无病呻吟。


那么戏外呢?

其实,最打动Sir的从来就不是港剧那番被用熟用烂了的讲故事的方法。

而是对一个行业钻研到底的热爱。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法证》系列最初的监制,梅小青的那个“先兆”理论:

她聊起以前做《法证先锋》,一个演员拍完今天的戏,明明可以回家也不走,愿意留下来帮别人搭戏。“我当时就想这个拍出来应该不错。如果再遇到一个好的档期,那就很好啦。”

“香港精神就是拼搏精神。我们都说‘狮子山下’的精神。”


是的,从创作者的身上,从一个剧组的氛围里,我们就可以预判到一部戏究竟会是好还是不好。

这不是玄学。

而是长久以来,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狮子山精神”。

就像《法证1》里Tim Sir所讲的职业道德——


或者《法证3》里高Sir所谓警察的精神。


只有一个团队拥有一种专业的态度,抱有着一股做到最好的心气,一部作品才会有成功的基础。

这对于港剧尤其重要。

毕竟你知我知,大部分的演员、工作人员也仅仅是拿着一份微薄的人工而已。

想做出成绩,唯有热爱。

说到这里,Sir想起了《法证3》里的那幕名场面——

Pro Sir和Eva两夫妻在庭上,就案件和香港法的关联,展开争辩。

-请问你,我刚刚做了什么动作? 


-你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 


-错,我没喝水,我只是拿起水杯,做了一个喝水的动作。但是杯里面根本一滴水都没有。


也就是说Pro Sir的推断,只可以证明我当事人有强行将药丸瓶塞入死者的嘴里,但是不足以说明,我当事人强行逼死者服食过量的氯胺酮而致死,没人知道药丸瓶里有多少颗氯胺酮。两颗?一颗?甚至是零。 


你同意吗,高级化验师布国栋先生?


我不同意。 


Common law is the law for common man. 


香港法律的基础是普通法。普通法的法制模式,是承认规则的客观性,也就是大多数人不成文的做法、习惯、对错、黑白,是普通法法例的基础。


被告将药丸瓶塞入死者的口腔里,他的行为意义,就是逼死者吞服瓶子里面的氯胺酮。


你刚刚拿起杯子放到嘴边,头微微一昂,喉咙有吞咽动作,这整套行为动作在正常合理的情况下,杯里面一定有水或是其他饮料,才会做出一个喝水的动作。当然,有人会拿起一个空杯,假装喝水,因为他们在演戏,是一个演员。


你刚才这样做的行为意义,是刻意制造一个好像合乎常理,但其实是异乎常人理解的假象,是企图推翻事实的真相。



请问,如今又有几部剧,又有几个演员,能写出同样级别的台词,不打磕巴地演完这场掷地有声的对手戏?

答案,我们早已心知肚明。

或许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并没有消散。

但放眼当下——

一部不再受观众喜欢的剧,和一个被流放已久的剧种;

一群不再通过看剧被激励,被温暖的人,一群不再“有情怀饮水饱”的观众;

二者之间增大的落差。

早已不是靠破几桩悬案、嗑几对CP,就能追赶的遥远距离。

没错,这么说你可能会觉得Sir有些矫情。

毕竟在大陆飞速发展,早已不再被香港的神话叙事所打动,祛魅和慢脚生活成为内地小资关键词的当下——

怀念。

甚至说是悼念一部剧、系列、类型的终结,总归是太造作,太奢侈。

但。

就像《法证先锋》总喜欢在案件结束后,用一幕维多利亚港的落日,来回答所有尘归尘、土归土的结局。

我们其实也奢望,那曾经的夕阳可以再度重现。

怎么办?

Sir不知道。

或许能保持对新事物的热爱,愿意继续下一部的尝试,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唯有如此。

我们也许才能尽力追赶上那个曾经拥有,但再无来日的昨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这电影上映多少次都不过分

是谁负了朱一龙

这是真XXX性感啊

韩国不拍,还不知道我们有这世界第一

她忙着争光,粉丝忙着丢脸

国产妖精又破纪录


Sir电影
爱电影的人,一直关注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