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何以香?

文摘   2024-05-13 12:49   四川  
    一个多月前,某教育杂志社负责人约我写一篇关于“书香校园”的文章,考虑到对这个话题有些思考,就应承了下来。这两天该负责人来催稿,我才发现还欠有文债未还。这段时间我正在集中精力重译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杜威的《民主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一书,突然要调转思路来撰写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文章,颇有些压力。好在昨天是星期天,可以略做调整。
    我用一天时间酣畅淋漓撰写了近五千字,文中对这个话题有较丰富的展开,对教育现实有较尖锐的批判,也有对如何建设书香校园的大胆畅想。到了晚上,我冷静了下来,意识到有些内容杂志社不一定敢刊登。何况,杂志社向我约的稿要作卷首文,篇幅应控制在1500字左右。于是,我痛下决心,只选取了原稿约三分之一的内容修改成了下文。

    书香之“香”可实指嗅觉喜欢的油墨味。但没有人会说,校园堆满有油墨香的书就是书香校园。油墨香之于书香校园既非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道理很简单,所有印出来的书都有油墨香,但只有极少数书有利于书香校园建设。何况,在数字时代,油墨香逐渐丧失了物理载体,实际意义上的书香越来越淡。

    书香之“香”是一个隐喻。嗅觉上的香是感性的,而隐喻的书香则是理性的。感性的香直接诱人,而理性的香则需要证明和引导。这才可能解释,为何那么多喜欢花香的孩子不懂得书香,为何书香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的理性事业。

    学校教师应认识到,以算力、算法和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哪怕是当今很流行的大语言模型,也不能像知情意统一的人那样思考。人工智能以非思想的形式模拟语言,而语言对于人则是思想的家园。在人工智能时代倡导有深度的文字阅读,有特别的理由。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当深度阅读发生时,意识集中在文本的前因后果上,字词含义不经意识加工就自动呈现和发生相关联结。神经科学已经有明确证据表明,深度阅读特别有助于大脑发育并提升面对复杂问题的专注力,而这种能力是自媒体时代特别稀缺的心智资源。

    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不是为了获得一般性的信息或知识,而是为了发展人的思维,从而突破信息茧房并获得机器所不具备的判断、反思和批判能力。因此,阅读绝非仅仅只有附属于语文学科的局域意义,阅读使人以文字符号去建构专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全域性的意义。

    沉浸于经典好书,未成年人就像穿越进了一个又一个平行宇宙,他们在无意识的思想实验中模拟不同的人生。他们在可能性的世界里遭遇日常生活中难以遇见的远超自己的否定性力量,那种力量强大而温柔,能开阔精神和思想视野,并带领未成年人走向本该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有深度的阅读才能让代表理性精神的书香弥漫校园。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书香校园的理念内在要求对不合时宜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要通过思辨性阅读去培养小学和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然而,具有思辨性内涵的课文在教材中的占比过低,“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况且,语文教师所习惯的教学大都是感性审美的,而非思想启发的。

    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在精心打磨的教案中,不仅会预设与阅读相关的思考问题,还会预设孩子们的正确回答,甚至会预先将对孩子的表扬方式和语气写在教案上。可是,思想和理性精神是以不确定性为契机的。当课程精心打磨而终于磨掉了不确定性后,课堂教学就像是一场集体表演,一场无意识的师生共谋。

    理性精神是关键的教育场,很难想象课堂教学窒息了理性精神,却能通过课外的书香校园建设而予以弥补。如果那样,书香校园也只是有形而无实,很可能沦为一种伪繁华。要使书香渗入课堂内外,教学改革是唯一的路径。

    具有理性精神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理清教材与教育的关系。教材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相反。可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从未反思过这类问题:为什么要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教材的讲解,为什么不可以省略掉相当比例的课文讲解而腾出时间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以整本书为载体的、旨在促进理性精神的思辨性阅读?

    有太多证据表明,深度阅读经典好书并以此为契机反思自己的生活,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佳路径。教学改革应使以整本书为载体的思辨性阅读成为书香校园建设的奠基性工作。如若不然,学生在这个复杂时代所面临的观念与现实的冲突、观念与观念的冲突、自我与群体的冲突、乃至自我与自我的冲突都得不到表达和排遣,不仅理性精神错失了冲突所馈赠的发展契机,还会因思想的压抑而大面积出现心理问题。

    书香校园何以香?只有立足于以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为宗旨的教学改革,使理性的芳香从课堂内飘到课堂外,书香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构想才有真实不虚的基础。


刘教授经典导读
中小学生经典导读 (偶尔会有其他类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