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如何教?(三)

文摘   2024-07-23 22:21   四川  
    放假前,我走进一些小学的课堂,听了若干节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些共性问题,记录在下面,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参考。


    思辨性阅读教学贵在激发孩子的经验和思维生长,实实在在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下几点供老师们参考——

    一、课程设计越强,课堂生长越弱。课程当然需要设计,教师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引领,但目前的情况是,课堂活动完全根据教师和设计而发展,没有“留白”,更无法在师生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遭遇不确定性,不利于学生经验的生长。

    二、教师的问题太多,主观上是想激发孩子思考,但客观上压制了孩子的思考。除了问题太多,教师的问题普遍有两个特点:第一,问题大都是封闭性的,即依据上下文而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第二,问题本身没有生长性,很容易从一个问题迅速滑向另一个问题。虽然问题越多越看起来越热闹,但孩子的思维受到真正激发的时候较少。

    三、孩子提问和回答无需“雨露均沾”。问题的平面滑动虽使课堂变得热闹,但无助于激发孩子的经验和思维成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习惯平均用力于全班学生,希望孩子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这个出发点无可厚非,但这个原则应该贯穿在一个学期或学年中,而非贯穿在一堂课中。“雨露均沾”使教师的精力分散,难以捕捉住一些良好契机而相机启发。这当然也是“强设计,弱生长”的问题,而“弱设计,强生长”才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中捕捉不可预见的机会而实施引导。

    四、教师有一个默认前提,即课堂必须是顺畅而丝滑的。这样的课堂更像表演而非课堂。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思维启发,学生经验的真实生长,都是不规则的,一定远离形式主义的完美。真正的经验生长和思维发展很像音乐,特别需要有停顿,是在真实感受、困惑、冲突或矛盾中发展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不必在没有困惑、冲突和矛盾的地方刻意去制造;困惑、冲突和矛盾如果是自然的,如果是稍加启发就可以发现的,则特别有意义。)。

    五、另一个默认前提是,教师要把课“讲”明白,让每个学生都懂教师在“讲”什么。事实上,思维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预设每一堂课每个学生都“听”明白了。真实的思维发展有时需要把困惑或不解沉淀在内心中。特别是基于文本而又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不能预期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只要有这样的问题,就不应该期待每个孩子都懂,或都懂得一样多。思维是需要像酒一样酝酿的,一堂什么都“讲”明白的课,不足以酝酿思维。

    建议老师们组织教研活动,探讨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学生的经验和思维生长。把妨碍因素找出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得出自己经过理性反思而可以真正信奉的结论。

教学流程建议

    思辨性阅读的材料可以是文章、绘本或整本书。如果是文章或绘本,教师流程可以这样进行——

    一、利用课堂时间先素读以获取整体感和原始体验。以绘本为例,最好是教师按正常节奏在屏幕上一页一页翻给学生看,不解释,不提问,直到读完。文章可复印发给每个学生。总之,需要做到:第一,不事先预习;第二,不以问题去中途打断。这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原始体验,而原始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资产。

    二、可事先设计几个测评题,在读后进行测评,以判断孩子的综合理解。测评题的设计要有清晰的思路,这是一个单独的话题,宜另文专述。应对测评的情况进行综合记录,如果学校有条件,数字化方式会为教师省很多心,而且记录也方便,可以追踪每个孩子的阅读理解的成长轨迹。

    三、孩子读完后,有了原始体验,先由孩子来提问,教师不以讲去压制孩子。提问有两个层次:一是文本层次,字词句、角色、情节、整体含义等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二是思想层次,经由文本引出的思考,可以返回现实生活,与孩子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发生紧密关联的问题。教师对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则可引导先解决文本相关问题,再过渡到思想层次的问题。至于课上二者之间的比例如何,要取决于学段、文本和孩子思维发展情况而定。

    四、由于不需要提问的“雨露均沾”,教师可以选择较好的问题进行追问、启发或发挥,理想情况是挥洒自如,这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长期目标。所谓“挥酒自如”,是指教师知道何处当止何处当行,依据的标准不是事先的课程设计,而是课堂上的经验生长。这种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当然会提高,难度会增大,但这才是真正的教与学之路,能实现教学相长,孩子反过来也会对教师成长有巨大的帮助。甚至教师的职业倦怠都会因此而下降。相比惯性之路,美好的路往往是更艰难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

    五、走在这条路上的教师,就是未来的课堂艺术家。艺术家从来不怕自己的某一次习作会失败,课堂艺术家也不怕自己某一堂课未达自己心中的预期。挫败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会遭遇的感受,但坚持走这样的路,最终有收获的必定是学生和教师自己。最后说一下,以学生的经验生长、思维成长为中心,教师的引导责任实际上更大,对教师的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在长期主义的视野下进行自我修炼,而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阅读和思想成长,这个话题有机会再交流。

    六、最后说一个细节问题。课堂上有不少时间用于孩子对文本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低学段的孩子必要性更大一点,对中年级的孩子应减少,高年级的孩子只在非常必要时才使用。


关联阅读
思辨性阅读·如何教?(一)
思辨性阅读·如何教(二)
《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方法与案例》

刘教授经典导读
中小学生经典导读 (偶尔会有其他类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