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评价

文摘   2024-06-19 21:28   四川  

    受一教育集团负责人邀请,昨天到该校参加十佳高中毕业生评选活动。高考刚结束,但分数还未公布,在这个时候举办十佳学子的评选,突破了唯分数论的评选标准。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若干年,获奖学生会有一笔不菲的奖学金,学生们非常珍视这个荣誉,符合条件的纷纷报名参选,集团校七个校区共有一百多名学生达到初选标准。昨天是复审评选,要在55名候选人中确定30名十佳学子,为最后的决赛作准备。我是评委之一,所在的评审组一共有15位评委,有高校代表、中小学界代表、企业界代表和社会贤达代表。评审活动在一个相当雅致的大厅中举行,前方是讲台,学生们要依次汇报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台下是评委席,一共有三排,我在第二排。评委席后是亲友团,专门为参评学生助阵拉票。

    参评活动井然有序按下述流程进行。首先,由参评学生自行汇报自己的成长经历,之后由评委老师自由提问。这两个环节一共十五分钟。然后,由亲友团代表为参评人助阵拉票,有走上讲台的家长、教师或同学,也有通过视频给予远程祝福的。我对活动的总体印象是:组织有序,学生优秀,亲友热情。整个过程还有不少使人感到温暖和感动的事情。学校有一个供评委使用的打分标准,分成四个方面,加总后即是一个评委给出的最后分数。评选者的最后得分是所有评委给出的分数加总后的平均分,评委之间不相互议分,这个过程严格而公平。

    总体来讲,活动相当成功,这些优秀的孩子们在这么大的高考压力下,还能通过丰富的业余生活去展示精彩的自我和青春风采,真是不容易。不过,作为评委,我的习惯是,要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和现场演讲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所提问题最好能给学生一些压力,通过他们的临场反应可以更好判断思维能力、学养、“三观”等真实情况。以下所述包含我观察到的一些问题,供教育界同仁们思考问题的缘由。必须承认,有些问题是属于社会的,哪怕优秀学校的优秀老师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很难抵销社会的影响。

印象分
    让我减分的印象是这样的:(1)学生在台上自我陈述的声调过于高亢,语言过于华丽。这种情况往往反映了学生自己的真实思考较少,受形式主义的影响较深。(2)开头语是“尊敬的领导”的。把老师放到领导前面,或根本不提“领导”的,我认为才是合理的,因为学生的称谓反映了其意识或无意识受“官本位”观念影响的程度。(3)用很大的套话来表达“正能量”的。真实是青少年最可贵的品质,套话很容易想起他们在课文中读过的契柯夫的“套中人”。在我这里,有少数参选者没有扣印象分,他们的台风是自然的,非形式主义的。

两个高分

    看学生是否真实,是我评价的基础标准。有一个学生知识面广,在音乐和绘画方面都很有才华,喜欢欧洲古典音乐,而且自己坚持业余时间创作国画有十一年的时间。我根据他自我陈述中的这个信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问他,能否想到欧洲古典音乐的哪些作品具有中国艺术的味道?他楞了一下。这一楞,才是我想看到的真实。对于这个问题,他显然过去没有思考过,但他反应很快,首先以《梁祝》为例讲中西艺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这个过程明显为他赢得了思考的时间。这种临场应对的机智很可贵,既不虚假又不慌乱。简短谈完《梁祝》后,他想起了一首拉威尔的钢琴曲,谈到了这首曲子与中国写意艺术的关系。结合他的自然台风,我给了高分。

    还有一个学生,不仅自我陈述清晰丰富,台风自然松弛,还专门提交了自己的物理学论文。这是一个理科优等生(我很不喜欢“学霸”这个词)。我想了解一下他对物理学史是否熟悉,请他讲一下,直接促使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思想诞生的那个特别著名的所谓失败实验是什么,我说出了那个实验的名称,但没有提及爱因斯坦。这个问题确实超出了他现有的知识,他回答不上来,但我观察台上的他,非常从容地承认自己确实不知道。我不仅没有扣分,还立刻增加了印象分。后来,他在回答另一位评委的问题时,谈到分子生物学层面的思考,很有自己的想法,整个过程从容大方。我也给了这个学生高分。

大炮 vs. 真理

    一个平时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很有爱国之心,这非常值得肯定。他的志向是读军事院校报效祖国,为了表达军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专门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真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之内”。他后来又引用了这样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给我的印象是,激情洋溢地使用了不少很大的词汇。他发言结束后,我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你引用的“大炮真理”与“为天地立心”这两句话明显是矛盾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观,你如何看待这个矛盾?第二,假设你站在“大炮真理”这句话的反对方,你能想到什么反对理由吗?这个学生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发言中的矛盾话语,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与“大炮真理”相反的可能性。综合考虑,我没有给这个学生高分。

方言问题

    一个女孩是乐山人,也是政治课代表,表示自己关心社会。会场氛围是庄重的,所有四川人都说普通话也增加了庄重氛围,而且会场还有专业摄像机,可能是在对集团校分布不同城市的校区作现场直播。乐山是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境内有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雄秀天下的峨嵋山和神秘莫测的黑竹沟。她的材料和发言不太能引发我的问题,但我突然联想到近年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决定问一问她。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很多00后的孩子都不会说方言,这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四川人不会说四川话,比川人不会吃川菜更严重。没有方言就没有故乡。方言是大地母亲的语言,是文化血脉的现实历史。

    我改用四川话问她,能听懂四川话吗?她说听得懂,但不会说。我就问她,从一个关心社会的政治课代表的视野,能否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们这一代人不会说方言?这个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她显然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台上也有些慌乱。我想到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任何场所都是一口四川方言,本真又潇洒,这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我总觉得,课堂上应按国家要求说普通话,但课外,特别在家里和社会上,四川人之间应该说四川话。四川人之间说普通话,就像两个中国人之间说英语那样可笑,而无论他们的英语有多好。为什么一代人不会说方言呢?我认为这里面有很大的社会无意识和形式主义在作祟。这个问题合适时再写篇文章。

莫谈国(际)事

    参选同学中有不止一个班长,而当班长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一个男孩班长相当具有亲和力,我问他的问题是:有教育工作者主张取消班长制,你同意这个提议吗?他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说,他同意这个提议,并按自己的理解给出了理由。我无法判断他是在迎合评委的问题呢,还是真是那样想的。如果真是那样想的,在他的自我陈述中却看不到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议。我知道不能对孩子们太苛刻了,提出这些问题只不过是为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看到真实的情况。后来又上来一个班长作自我陈述,根据他的陈述,感觉各方面都趋于完美。在他的陈述中,专门强调自己不想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说自己关心天下大事。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于是重复了他引用的这句话,直接问他,你是否关心现实中的国际大事?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同学,他可能立刻意识到我在给他“挖坑”,干脆聪明地回答说,自己“既关心又不关心”。我打断他并开玩笑说,“这个回答太狡猾了”,然后说,这不是正常的回答,你就回答“是”或“否”就可以了。在我的逼迫下,他终于说自己“关心”。好了,既然他说关心国际大事,而且还是班长,我就想问:关于持续两年多的“俄乌战争”,班上同学大概持什么立场,持不同立场的同学分别占多大比例,你又持什么立场,理由是什么?

    我正在组织自己的表述,刚把“俄乌战争”这四个字说出口,我就再也无法按照脑子里的想法继续说下去了。原来,坐在我前面的一位评委,一位相当有贡献的作家,立刻把手举起来摇摆,示意我这个话题不能谈。我刚开始还没有意识到,还在继续组织我的语言,结果这位评委双手都摆起来,越摆越厉害。一半是因为受到了干扰,一半是因为我觉得需要尊重这位评委,我叹了口气,宣布放弃我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老舍的《茶馆》,而且这部话剧作品应该是高中生都看过的。停止发言之后,我禁不住会想,老舍话剧描写的是莫谈国事,而今天只是想引导高中毕业生略谈一下国际大事,都使这位评委感到不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教育中常说要培养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天下视野”,可是,如果一个世纪以后,大家都自觉禁言国际大事,甚至比《茶馆》中自觉禁言国事还要自觉,怎么能证明这一代年轻人具有文化自信且懂得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呢?这个问题有些尖锐,这里不去展开。

总体印象

    这些高中毕业生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这么大的高考压力下,还能锻炼好身体,拥有不少业余爱好,真是很不容易。有个女孩立志学医,起因是家人多病,她想当医生惠及更多人。一位评委是医学院的教授,心中欣喜,但却有意强调学医太苦了,可这个女孩意志坚定,我也禁不住为她暗暗喝彩。尽管总体印象是深刻而积极的,但我仍然想要指出看到的不足。

    总体而言,这些优秀的孩子们最集中的话题是自己如何努力走向成功、走向优秀之路。我感觉,在他们的自我陈述中,似乎缺少一些社会现实感,对人生和社会理想的开阔追问,以及对自己内心体验的深度挖掘。从书面材料和口头表达来看,参评选手有较多套路语言的痕迹,有时会用很大的词汇或名言名句不自觉地迎合他们臆想中的评委的心理。无论是书面材料还是口头表达,有个性和反思精神的内容占的比例不大。有些参评选手刻意引用名人名言,而不考虑出处和真伪。

    例如,有人引用了一段据说是苏格拉底的话——“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一个人缺少了理想这个路牌,就会失去方向,人生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唯有能坚持梦想、最终实现梦想的人,才会体验到人生那份最美好的感受”。在我的追问下,这位选手承认这句话是从一个杂志上抄来的。低水平伪造苏格拉底原话的杂志,其档次可想而知。问题在于,引用者不知进行思想上的鉴别,感觉有利于自己的名言就引用,这种习惯的形成也许与套路作文的训练有关。

    此外,我一直期待有学生提及人工智能的话题,因为这关涉到教育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化、人类文明的走向,甚至关系到人性能否在宇宙中持续。但我呆了一下午,读了十六名参赛选手的材料并听了他们的发言,都没有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思考,也没有人提及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的重大意义。不过,我当评委只呆了半天,所了解的参评选手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以上感言只属于我这个有限观察者的主观视角,换一个评委,他的看法与我也许有较大差别。

感人瞬间

    有一个综合得分在我这里不是很高的女孩,她的亲友团是通过视频远程助阵的。其中一个亲友是她家的猫,女孩为这只猫配了音,以猫的视野为小主人送上了满满的祝福,很有创意,使评选大厅瞬间充满笑声。因为这个细节,我立刻为这个女孩提升了打分。我不知道别的评委有什么打分习惯,对于我而言,一个有价值的细节胜过一百句精致华丽的话语。
    还有一个男孩,他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朴实气质,与骄傲的精英份儿形成反差。这个男孩的亲友也是通过视频予以远程祝福,第一个出场的是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个老师,也很朴实,在表达对异地求学的孩子的心痛和关心的时候,母爱真情流露。我观察那个男孩站在角落里,他紧闭双唇,强忍眼泪。一个懂得感恩、孝顺的倔强青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青年可谓“本立而道生”,他日成为国之栋梁,只因有祥和嘉许的教育氛围。

刘教授经典导读
中小学生经典导读 (偶尔会有其他类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