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梅毒发病情况严峻,发病数逐年上升,2021年报告发病数居性传播疾病首位,隐性梅毒发病数也呈上升趋势。梅毒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试验,因梅毒螺旋体体外培养困难,病原学检测不易开展,隐性梅毒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增加了临床诊断难度。
由梅毒螺旋体以外的其他生物性因子、疾病因素或生理因素引起的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抗体阳性反应,称为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
从临床角度分析,被检测者自身的某些病理或生理反应(如肝炎、妊娠、老龄化等)可能影响检测,造成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检测结果假阳性;
从实验室角度分析,排除了临床样本的采集或保存不当(如溶血或污染)检测系统和方法学的检测性能差异,以及实验室操作等因素所引起的随机误差及技术性假阳性后,仍存在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为阳性反应。
梅毒螺旋体感染宿主后,机体产生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按被检测抗体的种类可将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分为以下3种:
①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发生率约 0.2% - 0.8%,在假阳性中占比最高,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病毒性感染、肿瘤等)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吸毒人员、孕妇等)可出现,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发生率有差异,多数案例抗体滴度在1:4以下,高滴度者常伴有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②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检测方法采用特异性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为靶标,特异性高,但假阳性判断复杂,不能仅依据非特异性抗体阴性和特异性抗体阳性或两种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不一致判断,需综合受检者临床情况,隐性梅毒感染者无症状增加判断难度,不确定真假阳性患者需密切随访。
③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体双重生物学假阳性:概率极低,主要由其他螺旋体感染(如地方性梅毒、雅司病、品他病等)引起,这些病原体与梅毒螺旋体有相同或交叉抗原,难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区分,我国临床病例罕见,多为境外感染入境人员,可通过 TP0136蛋白分型,但目前仍需更多研究。
遇到2种特异性抗体试验结果不一致时,除了结合检测者的临床资料外,建议1、2、6周后再次重新采样复查特异性抗体,仍然采用2种特异性抗体试验(例如化学发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颗粒试验、免疫荧光吸收试验学等)。
3.1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建议。
3.2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生物学假阳性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3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生物学假阳性结果的确认试验。
3.4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生物学假阳性结果的处理建议。
3.5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生物学假阳性结果的随访建议。
梅毒传播是一个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社会和公共健康问题。血清学试验是诊断梅毒的主要依据,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的判断非常重要。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生物学假阳性处理专家共识目的,为提高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质量,规范生物学假阳性结果处理,促进梅毒诊断准确性,由检验医学、皮肤病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专家共识。
详文附件: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内容来源 | 洞见IVD
图片来源 | veer、ibaotu
排版 | jinbao
审校 | 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