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无惧|学医是没有尽头的朝圣

社会   2021-01-15 14:05  

丁晖是华侨医院胃肠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读书八年,操刀九年,学医近二十年的他仍旧在学习的路上。
 
从出生起,他就与医院密不可分。
 
丁晖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为了照顾他,便带着他上班,医院成了他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做医生,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是职业选择了我。”
 
“小时候,我在医院里跑来跑去,别人都觉得医院消毒水的味道刺鼻,我不觉得;别人觉得血液很血腥,我也不觉得;甚至上大学以后看到泡在福尔马林里面的尸体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1 劝人学医 天打雷劈

学医,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朝圣,医学圈至今还流传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自嘲语。
 
“衡量一个医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问道。
 
“其实很简单,你在读书期间读过的医学专著的总重量如果超过你自身的体重,就说明你合格了。

但其实,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工作后仍需不断学习。”
 
就在我们采访他的前一个晚上,他还在办公室看书直到十二点。他的家里有一整面墙的书,学习从未停止。
 
或许医生是社会公认的为数不多还不错的职业,然而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这个职业有多少心酸与痛苦。


求学时,他们要学的知识量是其他专业的几倍;备考时,他们复习的时间也要比其他专业多上几倍。

那时候,他是通宵自习室的常客,常常能看到凌晨四五点钟的校园。
 
实习后,他的“朝圣”才正式开始。实习生没有工资,没有假期,处在医院食物链的最底端,承受着最大的压力。
 
“一个哈佛的教授讲的一句话套用在医学上面就是,我付出了百分之百的时间,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简单体力的输出,只有百分之十对你的技术和脑力是有提高的,但是这百分之九十是必须付出的,没有这百分之九十,你的这百分之十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

金字塔的塔尖绝对是有塔基在支撑的,不经历这个过程的话,你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工作后,这样的忙碌只增不减。
 
“举个例子,门诊一般是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一共七个小时,合420分钟,我要看一百多病人,每个病人也就只有四分钟而已,这四分钟还要包括查体、问病史、开单还有病人检查后看结果这些步骤,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身体上的压力尚且可以承受,精神上的压力更难抒解。
 
医院是人性的聚集地,在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每天都弥漫着各种残酷与冷漠,医生的自我救赎又在哪里呢?
 
每一个医生都曾不止一次地想过放弃,也不知道自己做医生的价值。
 
医生这个职业就像是在薄薄的冰面上跳舞,因为职业是救死扶伤,所以医生的工作具有“不可重复性”。
 
每一次治疗,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考验,不犯错是对医生最基本的要求。
 
“压力很大的时候,我会跟同龄人比较。每天早上你很早就开始工作,当你做了很多事的时候,往往你的同龄人中做其他工作的人才刚刚上班,这种落差很大。”
 
“除非职业放弃我,我才会去选择别的工作。”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其实做任何职业都会面临压力和挑战,你得有这个韧性才能做好这件事。

难道凌晨三四点起来扫大街的人会更轻松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你怎么看待这份职业而已。


当了这么多年医生,他对这个职业的理解更为深刻。
 
你要能分清楚你能改变的东西和不能改变的东西,你要去适应不能改变的东西。
 
在医院里,你接触到的人性才是最真实的,这很残酷。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会有很多心酸和无奈。
 
明明可以治,却没钱治,这是最可惜的。要知道,一个病人的背后是一整个家庭,这个家庭并不一定能够承受花费巨大的治疗过后,结果不尽如人意。还有时候,患者家属会主动放弃治疗,这中间涉及到很多人性的阴暗面,作为医生的我也无能为力。
 
做医生会比其他行业有更强的“职业荣誉感”,生命是很伟大的,救人本身更伟大。


2 没有一个医生不想救“你”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但他们不是神仙。
 
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认知,仿佛只要花钱治病了,就可以得偿所愿。但现实并非如此,“晚期病人就像是一辆即将冲下悬崖的汽车,治疗只会延缓它掉下去的时间,但无法改变它最终的结局。”
 
很多病人家属并不是不懂,只是他们宁愿不懂。就像我们永远也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病人家属和患者之间似乎只能处于对立关系了。
 
医患矛盾是横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天堑,正因如此,医患之间才渐行渐远。每个医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医患纠纷”,这是他们的又一门必修课。
 
“还记得08年我实习的时候,有一个骑摩托摔跤脚受伤的病人来医院,是我做的清创。在扫描显示体内没有碎片后,我便让他出院了。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患者再一次来到医院。患者说,他体内仍有碎片,责备我当时没有清除干净,因为当时我给他的病历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异物已全部清除”。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在病人的组织里找头发丝,正常人根本不可能将所有的碎片清除干净,只能清除肉眼可见的碎片,而且这样的处理从医学上来讲已经达标了。
 
这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他不是来寻求解决办法的,而是来“闹事”的。
 
那时候觉得这是一件天大的事,幸亏当时的孙副院长安慰我,并帮我解决了这件事。说不出的感动,道不尽的感激。
 
现在回想起来,就只是我给你讲的一个故事罢了。之后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同类事件,也沉稳了许多。
 
做医生就像是打怪升级,你永远不知道前方会有怎样的怪兽,只能从有限的经验中磨练自己,让自己更强大。
 
“我理解他们,很多家属是赔上一个家庭的积蓄来治病的,他们对结果的期望会让他们更难接受治疗后的失望。”
 
然而也有一些医患矛盾发生是因为社会舆论导向偏差。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乌合之众》)
 
媒体似乎很喜欢将医患冲突加以渲染,而读者又乐于接受社会所传递出来的愤怒,并且将新的愤怒传递给别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话题“老太太跌倒在地,该不该扶?”
 
当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时,往往会有一些错误的判断,而媒体的导向加剧了这种判断。“医患矛盾”又何尝不是如此?病人家属的不信任感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


3 《我不是药神》

“我病了三年,4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这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现实中无数病人的心声。
 
片中的药名叫格列卫,是治疗胶质瘤的特效药。这个药在当时说可以吃垮一个家庭一点也不夸张。
 
“我曾有个患者,他就是吃这个药,一个月要花两万,他只坚持了三个月。现在好了,现在这个药降到了一个月七千左右,很多家境稍好一点的家庭也可以承受了。

而且,这个药也有了国产版本,国产的才两千左右,加上医保报销,一个月几百块就可以解决,这在以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图片源于百度)

“我很认可这部电影,不仅是它拍得好,而且还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所以徐峥这个导演非常有魅力,而且格局很大。”
 
在丁晖的眼中,媒体的作用应该是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它不仅可以深刻反映现实,而且能在传播中产生良性影响。
 
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在医疗上的努力,也没有放弃对国民生命的珍视。这从新冠肺炎期间国家的一系列举措就可见一斑。
 
最近几年,一些进口药、特效药的降价和一些医疗耗材(心脏支架等)的降价都是国家在大力推动。这些药品、耗材的成本并没有降低,而是国家从整个国家层面和药商、耗材商进行谈判所得到的更优惠的价格。
 
国家的医疗正呈现出一种向好的态势,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人,都要对此充满信心。
 
“我一直坚信,以后国家的医疗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地位未来也会越来越高。”

【后来篇】

“爸爸妈妈谁晚上回来得晚,我更心疼谁。”这是丁医生的儿子图图的回答。小小的他已经明白,回家晚的那个人更辛苦。
 
丁晖医生的太太是华医的护士。双职工家庭,两人都要上夜班,对孩子的照顾几近为零。

前段时间,妻子调整了岗位,会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在医院,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比比皆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也较少获得父母的陪伴。图图就是姥姥带大的
 
丁医生也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他会陪孩子睡觉。“起码和孩子有身体接触,害怕他习惯没有爸爸的生活。”


丁医生说,有时候还挺不希望儿子未来成为医生,因为那种艰辛我们自己经历过,所以更不想自己的孩子受这种苦。
 
但另一方面,在我们这种家庭环境下,他会比同龄人更了解这个行业,也会对这个行业更向往。
 
我期待图图未来,能成为一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医生。也期待这个世界,有更多德术并举的医生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
 
向所有医务工作者致敬!

Later后来的故事
你们认真生活,我们仔细记录。独立且认真的你终将绚烂,后来我们在这里相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