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一粒尘落在每个人肩上,就是一座山。只有靠近它,才能感受到它的价值。
曾看过一则公益广告,
“你认为多少人(死于车祸)你能接受?”
被访者仅仅思考了一秒钟,便淡定地说“能接受70人吧。”
这时画面一转,70个人向他迎面走来,这些人中,有老人,有小孩儿,还有妇女。有被访者熟悉的人,也有他不熟悉的人。
被访者看到了人群中的家人,他说:“这是我的家人。”
“现在,你觉得可以接受多少人?”记者又问他。
“0,0个。”
生命没办法用数字衡量,因为“1”的背后永远不会是“0”。
关于疫情的记忆本以为会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翻篇,然而直到今天,新冠肺炎仍旧潜伏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似乎更适应了它的存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从电视上经历着武汉;然而对于有些人,武汉却成为他们生命中烙印般的城市。
刘星怡,一位母亲,一个妻子,是父母的孩子,也是一名护士长,一名援鄂抗疫队员。
从2020年2月21日到2020年4月10日,她一直在这里。
时隔一年,过往种种,她笑着说,“不后悔。”
1 没有一个人的英雄主义
如果说援鄂抗疫是一场英雄主义,那也绝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
报名是偷偷的,直到确定人选,她才跟家里人说。因为没有直面家人的勇气,所以她选择先斩后奏。
回想起来,当时她只顾了大家,却也忽略了小家。
在家里,照顾孩子的事儿,一直都是她在做,这一次,她要走,还会有生命危险,孩子爸爸着急了,不同意。
她知道家里人会不同意,但真正面对的时候,她还是没办法理直气壮。“那时候就一个念头,就是要去,谁都拦不住。”
大人还好,能理解她;大女儿也12岁了,年龄稍大些,也懂得支持妈妈工作;小女儿才6岁,扯着她不让她走。
小孩子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绝对是最聪明的,她或许知道,妈妈要去做危险的事情。
小女儿知道,她最大的武器便是撒娇。
小女儿在她临走前成了小跟屁虫,无论她去哪儿她都要跟着,无奈她只得骗她说:“有人生病了,妈妈要去给他们送东西呀,三天就回来,好不好?”就这样左哄右骗,小女儿才放开她。
小女儿说,“你是个骗子,说好的三天就回来,都过了这么多个三天了你都不回来。”
到了武汉,时间很不够用,但她还是尽量和家里联系,至少能让他们放心。最开始,只要一打电话孩子就哭,特别是小女儿,孩子哭她自己也难受,情绪波动很大。后来。她就只敢和丈夫联系了。
“要感谢我的先生吧,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他平时经常出差,这两个月他全都呆在家里,照顾孩子,为了让我放心,拍孩子的视频给我看。”
如果说她是战士,那家人就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2 一个都不能少
与疫情紧密相关的是死亡,“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死命令。
被确选为援鄂抗疫的人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奔赴武汉抵达隔离病区前,她们还必须接受突击的培训,强度和压力不言而喻。
即使在武汉呆了五十天,她都没有真正看过这个城市。驻地军事化管理,每天两点一线,直到离开。
时至今日,她都很肯定地表示“没想过自己会被感染,没想过死亡。一是没空想,二是相信组织,相信专业。”
做好防护,操作到位,被感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普通人因为不了解如何防护,会很恐惧,但我们更专业,也经受了专门的培训,确保在保证自己的前提下能救治更多的病人。
比起已知,未知才最可怕。
她作为广东省第22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出发,直到到达机场都不知道飞机降落到哪里,也不知道是哪间医院。
“不知道会去武汉,因为我们广州的定点地区应该是荆州,拿到机票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去武汉还是在武汉中转。
那时候,没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对未来很不确定,那是最无助的时候。”
到达天河机场以后,这座城市的“空”才从视觉上得到验证。整个机场只有从全国各地飞来的援助团队,除了工作人员没有其他人。
面对未知,她才第一次感到害怕和迷茫。
“诺大的机场,只有我们队和广西的医疗队,他们会戏谑自己为‘螺蛳粉’,大家都在互相鼓励,气氛挺融洽的。”
后来到了岗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医院,效率变得很低,压力很大。
最开始的三周,她整宿整宿的失眠,只得服用助眠药物来帮助睡眠。到后来,甚至需要借助抗焦虑的药,整个人绷得紧紧的。
大家虽然都是护士,但大都来自不同科室,对于呼吸科还不够熟悉。陌生是最大的障碍,不熟悉物品摆放位置和异地的工作流程,让她们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遇到重症病人,医生下达指令很急,我们也很着急,但对这里不熟悉让我们没办法施展,这非常糟糕。”
好在一切的陌生都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也终将会被解决。
3 生活总有惊喜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
——吴晓波
生活总有惊喜,任何经历都没有非黑即白,能做的只有遵从本心。
她或许从没考虑过,这件事能得到什么,也未曾预料到,她得到的远在预料之外。
“援鄂”第一念头是责任,其次是遵从本心。医生可以治病救人,护士也同样可以救人。
被误解为“服务人员”的这群人,她们的愿望很简单,只想得到一个认同,只想被理解。
社会对于医生和护士一直都有误解,护士所受的误解更深。作为护士最重要的技能是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但其实,他们受到的伤害最多。家属对于护士的愤怒比之医生更甚。
因为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验,她担任了隔离病区护长。医疗队里的年轻小护士们都喊她一声“星妈”,这是一份信任,她得对她们负责。她得照顾她们的生活,也要照顾她们的心理。
做医护人员,能做到的只能是偶尔治愈,常常安慰。
很多时候,她只能安慰,让她们变得更坚强;有些时候,她也会成为盾牌,保护她们不受到伤害。
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能感受到真情。
有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双双被感染。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医院给女性病患送花。老爷爷要了一支送给老伴儿,并向她深情告白。
“下辈子你还要做我老伴儿,我爱你!”这是老爷爷第一次向老奶奶表白。老奶奶早已泣不成声。很幸运能见证这样的深情,虽然老爷爷还是因为并发症离开了奶奶。
生活总不免不尽如人意,但即使艰难,能有一人陪伴何其有幸。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五十年,从未分开。
她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女儿长大了。
父母和子女,本都是第一次,母女俩的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相互不理解是彼此关系的最大障碍。
这次去武汉,12岁的大女儿不仅表示理解,还主动帮助分担、照顾家里,俨然一个“小大人”。从武汉回来后,母女之间的关系亲近了不少,大女儿还特意给她写了封信。这算得上是最大的意外之喜了。
每个人都不知道脚下的路通往何方,但凡事都是有意义的。这世上的路不免曲折,沿途的风景也值得好好欣赏。
【后来篇】
人类无法预言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人类懂得用自己的心爱别人,用自己的温暖温暖别人。
医护人员不是英雄。因为我觉得,医护人员都是英雄的日子不是好日子。
人生在世,但求无愧于心。那些荣耀都是你秉持本心的奖励,那些意外之喜不正是生活的可爱之处吗?
每一个母亲都是孩子的榜样,长大后他们便成了你。
刘护士长的大女儿曾经和她提起想当一名医生,刘护士长半开玩笑的说“最好还是不要了。”因为她自己就是做这一行的,她更知道做这一行的辛苦。
但或许是耳濡目染,也或许是榜样的力量,孩子不仅视母亲为榜样,更从母亲的付出中学到了什么是责任。
父母是孩子最好老师,希望世间父母都能为孩子的未来亮起一盏灯,让他们清楚地走向心中的路。
大女儿曾在作文中写道:
“病毒虽然厉害,但我们不怕,因为在这场疫情中,有成百上千位妈妈,像我的妈妈一样,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站在了抗疫第一线,像一束光照进了病人的心坎里。
妈妈,您就是那一束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因为疫情,我们开始懂得生命的脆弱;因为疫情,我们开始懂得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默默地负重前行。
山花烂漫之时指日可待,人类终将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