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的女“青椒”:读博?好好活着不好吗!

社会   2021-01-03 17:28  

潘玥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路走来,无不都是重点名牌加身。

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尼语专业,随后在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2019年博士毕业后,在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任职副研究员。

我问她为什么读研没有留在北大,而是去到排名在其后的中大。

“主要是家庭原因吧,其次中大的国际关系学院也利于我今后的发展,研究的范围相对更广。”

当初那个坚持上北大的南方女孩儿,如今又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


1 我选择了北大 印尼选择了我

入读北大印尼语系,像是上帝开了个玩笑。

她当时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选择复旦、人大很多文科类的王牌专业。

但当时的她,一心只想上北大。

北大小语种提前批当年在广东只有两个名额,潘玥占其中一席。

可选的小语种是印尼语和乌尔都语。很明显印尼语更具竞争力,但为了保险,潘玥舍弃了前者。殊不知,另一个竞争对手也是这样想的。

结果竞争对手以一分的优势分配到了第一志愿乌尔都语专业,潘玥也误打误撞被调剂到了印尼语专业。

她如愿进入北大,也从此与印尼结缘。

到目前为止,她与印尼结缘十年,她眼中的印尼很不一样。

“我觉得印尼人非常包容,国人难免对印尼有负面的刻板印象。中国人对印尼最常见的刻板印象是‘穆斯林’、‘排华’和‘小费’。

说起来很有意思,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个地方“排华”很严重。

虽然印尼是一个信教的国家,但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他们信什么,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只是穆斯林的比重会大一些。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看我是中国人,问我信不信教,我说不信,他当时就是那种很疑惑的样子,但没有喋喋不休表达他的观点。

在印尼,从外交官到摩托车司机,都不会强加他们的思想给你。

也遇到过很让人痛苦的时候。

有一次,我在印尼打Uber,两个小时的路程,司机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不断地问我问题,然后我就很崩溃,这种感觉就像是坐在教室里练了两个小时的听力和对话练习,让我非常绝望。


感觉他们对中国人还是很好奇的,只是此后坐车我都会戴耳机假装听音乐。于是我就被司机评价打了差评。我复盘全程,除了没有跟他讲话我什么都没做啊!”

印尼人的沟通方式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不反驳你。我只表达我的观点,你也不一定要认同我的观点。

这就是真实的印尼生活。


2  一个特立独行的“青椒”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简称。

无论是北大的背景还是女博士的学历,都明示了潘玥的学霸形象。加上小语种的专业背景,这更给她的经历蒙上了神秘面纱。

努力、刻苦、用功、勤奋,一切你能想到的励志词汇,她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个月我用两周翻译了1187页的印尼法律条文,每天就睡3-4小时。然后我花了半个月恢复睡眠,一天睡20个小时。

中间还给教育部翻译了一天的学术会议,就是做同传。”

她常常半夜翻译很多文件、她常常修改学生的论文到很晚、她常常熬夜写文章……

累了就沙发躺一躺,醒了继续,24小时循环。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中,似乎大学老师的形象就是严肃刻板的。整天沉迷于学术,朋友圈也很少分享与互动。

除了光鲜,我看到的潘玥还是一个“奇葩”。


第一次见到潘玥老师,是在暨大东南亚研究所的一场非正式会议。

当时我们正在探讨一个问题:假设孩子春游出行,家长有没有必要随时掌握孩子的行踪。

其他教授们觉得很有必要,而潘玥老师却感到不解。

她说:“春游就春游啊,家长管那么多干嘛。给孩子点自由不好吗?孩子是集体出行,没必要二十四小时监督吧!”

当时我就觉得这老师太tm有意思了。

在交换微信后,我发现她真的颠覆了我对高校老师,甚至是学者的看法。


她就像一颗透明的树,无论枝桠向哪里伸展,总能感受到她的气息。无论向阳,还是枯萎。都那么真实。

她习惯于将朋友圈当作自己的日记。

在票圈敲打长篇大论,时不时爆粗吐槽,会把自己的吃吃喝喝大大方方地晒到朋友圈,甚至“摆地摊”推荐一些商品信息。

我说,“现在的成年人很多都刻意少发朋友圈,甚至不发朋友圈,你为什么可以一天发这么多条啊!”

“我过我的生活,关他们什么事?”


不在意旁人眼光且敢于表达,活得真实并热爱记录。特立独行的女“青椒”,这就是潘玥。

3 人前显贵 人后遭罪

“曾经有一份年薪60万的offer摆在我面前,我没有选。没钱太痛苦了,但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也不会选。”

现在的这份工作没有编制,工资也不高,但我不后悔。

“生活除了钱,有一些追求很难用钱来衡量,比如学术的乐趣和成就感。”

读博时还发表过顶刊的潘玥,工作后不禁感叹当下的学术大环境。

“发刊太难了,我太难了。”


北大毕业又如何?

在很多人看来,潘玥是天生的学霸,一路都很顺,只有她知道,人前的她多么耀眼,人后的她就有多么努力。

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她患上了抑郁症,她清楚的记得,在一次和家里通过电话后,她蹲在教室后门外的阳台上,放声痛哭。

“那时候我就蹲在地上哭,班长走过来撇了我一眼,像看神经病一样。在那一刻我就知道,哭没有用。”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她再也没有展现过自己的脆弱。


后来篇

潘玥除了研究与授课,还兼任国关学院某班班主任。

她向我讲述了一个隔壁班学生的故事。

“去年有一个学生,她是年级第一,而且第二名和她的差距很明显。

大家对她的评价就是,任何一门课程她都很努力,很认真。

当时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是对国际关系这个专业有着强烈热爱,并且以后一定会在这个行业有建树的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以年级第一的身份转专业了!那个学生说从入学开始最想读的专业就是管理学。

潘玥老师问她,去了管院之后可能就不是年级第一了,甚至年级前十都不一定。

那个学生说,“没关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问她如何看待当下的高校学生,这个故事就是潘玥老师给我的答案。

就像当初她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多么重要;也比任何人懂得,坚定自己的选择是那么难得。

奋斗大抵是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吧,有得选就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

我鼓起勇气问潘老师,如果未来有一天我想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有什么好的建议。

她扫了我一眼说,“好好活着不好吗。”


Later后来的故事
你们认真生活,我们仔细记录。独立且认真的你终将绚烂,后来我们在这里相遇。
 最新文章